王曉升
(華中科技大學 哲學系,湖北 武漢 430074)
從黑格爾之后,虛無主義思潮席卷歐洲哲學界,從叔本華、尼采到海德格爾和阿多諾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虛無主義的特點,而對于虛無主義的反思和批判也成為當前我國哲學界的一個熱門的話題。盡管人們對于虛無主義的討論很熱鬧,但是,人們對于虛無主義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卻存在著這樣一種傾向,即把虛無理解為抽象的“空無”,這種空無不包含任何內容。在這里,我們希望借助于阿多諾對抽象虛無主義的批判,把具體的虛無主義和抽象的虛無主義區(qū)分開來,從而更好地理解虛無主義的特點。
海德格爾的《尼采》一書的下卷總體來說就是分析和理解虛無主義的,特別是尼采所說的虛無主義。他在這部書中列舉了尼采關于三種形式的虛無主義的說明。這三種虛無主義分別是:第一種心理的虛無主義。心理的虛無主義是指人們總是試圖在一切事件中尋找一種意義,但是他們卻發(fā)現,他們的這種努力是徒勞的,因為,其中本來就沒有意義。尼采說:“對于一個所謂生成目的的失望成為虛無主義的原因:無論是著眼于某種完全確定的目的,還是一般地講來對以往一切關于整個‘進化’的目的的假設的不充分性的洞察?!?1)轉引自[德]海德格爾:《尼采》下卷,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743頁。簡單地說,以往人們在生活中有些完全確定的目的,它們把這些目的看作是人生奮斗的目標。正是為了這些目的而活動,人類的活動才有意義。如今,人們發(fā)現這些所謂的目標都是“不充分”的,于是,人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懷疑,他們的一切活動究竟是為了什么?人在這里產生了對于這些確定的目的和意義的懷疑。第二種虛無主義是,人們構想了一個整體,一個系統(tǒng),一種普遍的價值規(guī)范,然而,“根本就沒有這樣一種普遍”,于是人失去了對他自身價值的肯定(2)轉引自[德]海德格爾:《尼采》下卷,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743頁。。如果我們做的一切事情都毫無意義,那么我們自身的意義何在呢?我的生存的意義又何在呢?第三種虛無主義是由于上述兩種洞見,人們設想了彼岸世界,把這個世界當作真實世界。然而人們發(fā)現,根本沒有那樣一個真實世界,這就是包含著“對一個形而上學世界的不信”,它不再允許人們相信一個真實的世界。既然真實的世界是不可信的,那么現存的世界也是不真實的,是虛假的。我們生活在這個虛幻的世界之中。從整體上來說,世界是無價值的。(3)轉引自[德]海德格爾:《尼采》下卷,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744頁。
如果我們把尼采關于虛無主義的看法當作是虛無主義的基本含義,那么阿多諾關于奧斯維辛之后的形而上學觀念也具有虛無主義的特點。但是,他的這種虛無主義又與尼采在這里所說的虛無主義有所不同。
第一,從心理的虛無主義的視角來看,阿多諾不是一般地否定一切事件的意義,而是聯(lián)系到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來否定其中的意義。而他所聯(lián)系的具體現實就是奧斯維辛以來的資本主義社會。他說,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所發(fā)生的這些事件“都要聲討任何一種內在意義的建構的做法——它認為這種意義是從被肯定地確立起來的超越的東西散發(fā)出來的,并嘲弄了這種做法”(4)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54.。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內在的目的,而這些事件不過是歷史實現自身目的的手段,我們不能從任何此類事件中解讀出什么意義來。
第二,關于人失去對自身價值的肯定。與尼采類似,阿多諾也承認,在生活中我們確實不能給人們提供一個肯定的價值。他也承認根本沒有這樣一種普遍的價值。如果有人果真提出某種普遍的價值,那么這種關于普遍價值的說法也毫無意義。阿多諾舉例說,如果一個人絕望地要自殺,那么我們如何說服這個人呢?我們所提出的任何一種關于人生價值的說法都無法說服這個人。普遍價值的觀念即使存在也毫無意義。在阿多諾看來,當人們詢問人生意義的問題的時候,實際上人們就已經否定了人生的意義,然后又尋找人生的意義。他說:“有意義的生活不必詢問這個問題,它逃避了這個問題。”(5)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S.369.對他來說,詢問人生的意義本身就是虛無主義。因為,這是在懷疑一切被普遍接受的人生意義之后,又去探尋其他不同的普遍意義。這表明,雖然他與尼采一樣否定了普遍價值,但是,他并不像尼采所說的那種虛無主義那樣,徹底否定人生的價值,而只是說,我們不需要詢問生活的意義。
第三,沒有真實的世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虛幻的世界。在這一點上,阿多諾也類似于尼采所說的那種虛無主義。在阿多諾看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幻相的世界。阿多諾所說的這種幻相來自康德。按照康德的意見,人所認識的是現象,如果人要認識自在之物,那么人的理性就會陷入一種幻相之中。按照同樣的思路,我們生活在一個現象的世界之中,如果我們要把握真實的世界,那么這個真實的世界一定以幻相的形式出現。阿多諾在這里主要是指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按照阿多諾的觀念,如果我們要認識真實的世界,我們就必須使用概念,而使用概念的時候,我們就對認識對象發(fā)生作用,就把認識對象之中那種不能被納入概念之中非同一的東西剪裁掉,而這種非同一性的東西就如同康德的自在之物。如果我們把這種非同一的東西剪裁掉,我們看上去認識了事物本身,其實我們已經扭曲了這個事物,所以這個事物對我們顯示出來的是一種幻相。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交換的體系,它把一切不相同的東西都納入同一性的體系中去。凡是不能被納入體系中的東西都不能以自身的本來面目出現。在這個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維方式也是同一性的思維方式,在這種同一性的思維方式中,非同一的東西是作為矛盾的東西而出現的,是作為被否定的東西而出現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非同一的東西在這個社會里必然以幻相的形式出現。比如說,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完全不同的,都有他自己的色彩。但是當生活被納入到同一性的框架的時候,生活就失去了它的光彩,變成了純粹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如果一切人的生活都是一樣的,那么這種同一性只能表現在它的生物性上。于是,在這里人們把維持自我生存當成了生活。其實,在這里生活已經不是生活,在這里生活以幻相的形式出現了。
當然,在阿多諾那里,幻相不等于完全的虛假。如果我們的世界完全是一個虛假的世界,那么這就會如同尼采所描述的那種虛無主義那樣,這個世界看起來已經毫無價值了。阿多諾并不是這樣。在交換價值體系中一切商品都被納入到了交換體系中,但是,商品最終的消費是以使用價值為目標的,而商品的使用價值對每個人來說并不是完全一樣的。這就是說,在普遍交換的世界中,一定有對抗交換世界的東西。阿多諾說:“對于那可替換的交換世界的反抗是不會停止,但是在人們的抵抗目光中,人們也不希望這個世界的色彩也被清除。在幻相中還保留了對非幻相的許諾?!?6)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96f.雖然這個世界充滿了幻相,但是在幻相中還是包含了對非幻相的許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阿多諾所理解的虛無主義顯然不是尼采所描述的那種虛無主義。他的思想中雖然也包含了虛無主義,但是,他的這種虛無主義不是抽象的虛無主義,我們可以把它說成是一種具體的虛無主義。
尼采所說的那種虛無主義之所以可以被說成是抽象的虛無主義,是因為它們要提供一個普遍的價值標準,而這種普遍的價值標準都是人為確立起來的,都潛在地包含了被否定的可能性,一旦這種標準被否定了,那么價值也就徹底喪失了,這就是一種抽象的虛無主義。阿多諾和尼采一樣都否定了這種普遍的價值,但是否定了普遍價值并不等于無“價值”。阿多諾要從非同一東西中理解“價值”。
抽象虛無主義的最根本特點是采取了同一性邏輯。在談到如何理解生活意義這個問題的時候,阿多諾指出:“如果人們詢問這個問題,那么這是抽象的虛無主義。這種虛無主義在面對這樣一個相反的問題:‘你自己為什么活著?’必定會無言以對。衡量生活的總體,計算生活的純粹利潤,恰恰是死亡。而所謂的意義問題希望的是擺脫死亡,即使它在別無他路的時候也寧愿熱忱地思索死亡的意義?!?7)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70.這是因為,生活意義是不需要詢問的,如果有人詢問這個問題,那么他實際上就從一般的價值意義上來思考生活的價值,而這些被抽象地確立起來的標準沒有一個是有說服力的。對于抽象的虛無主義來說,如果抽象的價值被否定了,那么生活就沒有價值了,如果用抽象的價值來衡量生活的意義,那么這就已經否定了生活,因為生活不能進行這樣的抽象。如果我們對于生活進行這樣的抽象,那么生活就失去了生活的特征,生活就變成了生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考生活的意義恰恰就是死亡,這就是在抽象的同一性中消滅了生活。人們在思考生活的意義的時候,其目的是要證明生活是有意義的,是要讓人擺脫死亡??墒?,由于思考生命的意義等于死亡,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思考生命的意義實際上就變成了思考死亡的意義,而海德格爾對于存在意義的思考恰恰就是走向了對于抽象的死亡的思考。
正如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具體的一樣,每個人的死亡也是具體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死亡體驗。死亡體驗和生命體驗一樣是每個人的生活中所特有的。按照阿多諾的說法,死亡對于每個人來說具有史詩般的特性?,F代人“喪失了死亡和豐富生命之間史詩般的統(tǒng)一的感覺”(8)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62.,可是奧斯維辛的集中營把每個人都變成了樣本,變成了抽象的數字,所以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中,人失去了對于死亡的體驗。而關于人都有一死的說法,本質上就是把死亡抽象化了,好像每個人的死亡都是一樣的,但事實是每個人的死亡都是有其自身獨特的特征的,都有其獨特的社會、歷史的內涵。只有在納粹的毒氣室里,所有的人的死亡才都是一樣的。因此,阿多諾說:“那種認為死亡都是一樣的說法既是錯誤的,又是抽象的?!?9)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64.
對于阿多諾來說,所有人的死亡都是一樣的說法,其實就是一種虛無主義。這種虛無主義的特點就是把死亡抽象化,將死亡變成空洞的無,變成絕對的虛無,這就如同我們生活中的那種抽象的說法——“死了!死了!一死百了?!逼鋵嵥劳霾皇墙^對的空無,當我們思考死亡的時候,死亡必定是有具體內容的,而絕對的空無是不能被思考的。我們知道,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黑格爾思考了存在與虛無。在他看來,抽象的存在就是虛無,是無內容的空洞概念。可是如果存在和虛無就是一樣的,那么我們?yōu)槭裁催€把存在和虛無區(qū)分開來呢?這就表明,即使是極端空洞的存在概念也不是完全的虛無,而是有內容的,是包含了某種不可消解的東西的。正是由于有了這種不可消解的東西,我們才把存在和虛無區(qū)分開來。同樣的道理,如果虛無是絕對的空無,那么我們也不能思考,人不能思考無內容的東西,無內容是不可思考的。虛無也是有內容的。阿多諾說:“關于虛無主義的這種說法盡管沒有多少約束力,但是卻能被用來蠱惑人心。它只是摧毀了它自己編織起來的稻草人。一切都是虛無的這個句子就像存在這個詞一樣,是空洞的?!?10)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72.如果虛無主義主張一切都是虛無,是絕對的空無,那么虛無主義的批判也是不可能的。我們之所以能夠批判抽象的虛無主義,是因為,大體來說,抽象的虛無主義有兩種可能的目的:一種目的是故弄玄虛地表明他已經把人生徹底看透,這恰恰是因為他沒有看透,拘泥在抽象的概念中,脫離人的肉體生活來探討人生;另一種目的是要否定現行的一切普遍價值,而確立另一種普遍價值,它以抽象的空無形式所表達的普遍價值,它把其他的抽象內容偷運到空無之中。佛教徒所說的一切皆空,是為肯定他的寺廟生活的正當性。同樣,我們的社會中所出現的歷史虛無主義實際上就是要否定我們現在對于歷史的主流看法,而確認他自己的歷史觀的正確性,它用一種抽象代替另一種抽象,因此,它永遠都無法逃離虛無主義。
按照海德格爾對于尼采的分析,自柏拉圖以來的歐洲虛無主義就是這樣一種抽象的虛無主義(11)[德]海德格爾:《尼采》下卷,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五章第13節(jié)之后。,它們都堅持一種被確立起來的崇高的價值標準,而當這一切被人為確立起來的價值標準崩塌之后,人們就陷入了一種虛無主義的絕望之中。今天我們的社會中,人們都按照交換系統(tǒng)的同一性邏輯確立各種普遍的價值標準,一旦這種標準被否定,人們就陷入了虛無主義的絕望之中。從阿多諾的角度來說,這些價值標準都是按照同一性邏輯所確立起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虛無主義的問題也是同一性邏輯所面臨的困難。
阿多諾對同一性邏輯的批判還與他對人類文明的批判聯(lián)系在一起。尼采認為,人的文化設施是病態(tài)的(12)[德]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周紅譯,三聯(lián)書店1992年版,第98-99頁。,要重估一切價值。而阿多諾也主張對整個人類文明進行重新思考,在他看來,人類的文化是用狗屎堆起來的,充滿了惡臭。為什么人類文化是狗屎堆起的,充滿了惡臭呢?阿多諾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今天的人類文化是遠古時代的文化核心的延伸。他說:“有一個小孩喜歡那個叫亞當的小旅館的老板。他看到,這個老板在院子里用木棍把跑出洞的老鼠打死。于是,這個孩子就按照這樣一個形象形成了人類始祖的印象。”(13)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59.兒童時代的最初認知塑造了人關于人類始祖的形象。同樣的道理,人類在原始時代所形成的文化內容會成為今天文化的核心,并始終主宰著人類文化。那么人類文化中的核心的東西是什么呢?那就是恐懼自然和征服自然,其中包括內在和外在自然,這是從人類文明的始祖那里就保留下來的東西(14)[德]霍克海默、[德]阿多諾:《啟蒙辯證法》,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頁。,這一直是文化中的核心的東西。而在阿多諾看來,正是這種東西與文化概念是不可調和的。文化不是要恐懼自然,而恰恰應該與自然調和起來??謶肿匀?、征服自然的文化一直保留在文化中成為文化的核心。阿多諾認為,這既是文化的勝利,也是文化的失敗。之所以說這是文化的勝利,是因為這種文化已經在當代文明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人類對外在自然和內在自然的征服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勝利,人的肉體和精神被越來越尖銳地對立起來。而這種對立又恰恰是文化的失敗,它無法與自然達成妥協(xié)(15)參見王曉升:《對自然的恐懼和人類的厄運》,《哲學動態(tài)》2020年第7期。。因此,阿多諾指出:“文化憎惡惡臭,因為它發(fā)出惡臭,正如布萊希特用夸張的話語所說的那樣,文化的大廈是用狗屎建成的。就是在這句話寫出的幾年之后,奧斯維辛無可反駁地證明了文化的失敗。”(16)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59.由于文化無法與人的內在自然、與人的身體達成妥協(xié),不能從肉體體驗的角度來看待死亡,死亡被抽象化了。因此,文化憎惡尸體的惡臭,它排斥尸體。對于這種文化來說,所有的人死亡都是一樣的,都是樣本的死亡。奧斯維辛集中營無可反駁地證明了文化的失敗。人們常常用“人都有一死”這樣的抽象死亡概念來否定生活的意義,并由此而走向虛無主義。
從阿多諾的言辭之中,我們可以體會出他對人類文化所表現出的極端憤怒。在奧斯維辛之后,雖然人們對于這種文化進行了批判,但是這些批判都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文化。這種文化在被批判之后,又重新恢復了自身。為此,阿多諾認為,文化和文化的批判都是垃圾。從這個角度來看,阿多諾和尼采一樣顯然都是一種文化上的虛無主義。當然,阿多諾也不是簡單地主張完全放棄這種文化。他說:“任何人,只要他為保持這種極其罪惡、卑劣的文化辯護,就變成文化的幫兇;而那些否定文化的人就直截了當地推進了野蠻狀態(tài),這也是文化會展現出來的野蠻狀態(tài)。”(17)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60.如果堅持恐懼自然、控制自然的文化,那么這就是文化的幫兇;可是如果直截了當地否定文化,那么這就是推進了野蠻狀況,因為否定征服自然所取得的文化成果就會退回到野蠻狀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阿多諾又不是完全徹底地否定這種發(fā)出惡臭的文化,他不是從外部否定文化,而是從文化的內部來反省我們的文化,通過文化的自我否定來不斷地克服文化中所存在的問題。這就是他的否定辯證法所要進行的工作。
前面我們指出,純粹的空無是不可思考的,純粹的空無是不可能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虛無主義被當作壞東西,如果人們要批判虛無主義,那么人們想做的就是從道德上譴責那些對于歐洲文化進行譴責的人。因此,阿多諾說:“那么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人們動用一個到處被討厭的詞語,一個與普遍快樂無法相容的詞語,而從道德上徑直地誹謗那樣一些人,這些人拒絕接受西方的肯定性遺產,也不承認現存東西有任何意義?!?18)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72f.而阿多諾認為,西方肯定性的文化遺產應該被批判,現實社會就應該被懷疑。因此,當我說阿多諾是一個具體的虛無主義者的時候,我不是在貶義上理解“虛無主義”這個概念,而是把它當作一個社會批判的概念,這是用來批判西方肯定性文化遺產的。
我們知道,當一個人說它相信虛無的時候,這個虛無并不真是虛無,在這個虛無之中是包含內容的。阿多諾認為:“相信虛無和相信存在都同樣是愚蠢的。這是精神所進行的短暫的自我撫慰,它驕傲地以為自己看穿了騙局,從而獲得一種滿足?!?19)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72.這就如同我們生活中的那些所謂看破紅塵的人,他們否定紅塵中的生活只是為了確證自己的非紅塵生活方式的正當性罷了。如果有人說一切都是虛無的,那么他為什么還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呢?如果一個人死亡了,那么對他來說,一切就都是虛無了。可是我們前面已經說過,死亡也不是絕對的虛無,而是與肉體的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這里,阿多諾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對于生活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中的人來說,他最好沒有來到這個世界。如果在集中營中,人是生不如死,如果絕對的無比有一點點還要好一些,那么他就應該自殺,但是他卻沒有自殺,他還有希望。阿多諾做了一個不恰當的恰當比喻,當集中營里的這個人看到一個吃飽了的狗搖著尾巴的時候,他的眼睛瞬間會閃閃發(fā)光,虛無的理想也就煙消云散了。他的言外之意是,即使人在集中營中活得像一條狗,他也有“搖尾巴”的時候,他也有吃飽飯的快感。因此阿多諾說:“至于他是不是虛無主義者的問題,一個有思想的人非??赡芙o出真實的答案:幾乎不是,或許這是出于冷漠,因為他對受苦之人的同情太不夠了?!?20)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73.在阿多諾看來,一個有思想的人不是簡單地相信空洞的虛無,雖然他活得很痛苦,但他也不會自殺,他同樣也不會期待其他人在痛苦中去自殺。盡管人們由此會指責他,說他缺乏同情心。
按照阿多諾的分析,貝克特那些荒誕戲劇在一定程度上就描述了這種絕望的狀況。按照阿多諾的看法,“貝克特以唯一恰當的方式對集中營的狀況作出了反應”(21)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73.。對于貝克特來說,現代人的生活其實與集中營中人的生活差不多。我們好像都是貝克特的荒誕戲劇《終局》中的人物,不是殘疾人,就是受主人束縛的人,并且永遠逃脫不了這種束縛。在這里,人好像面臨著“終身的死亡判決”。按照抽象的虛無主義的觀點,既然人被判決了,必然一死,那么我們的生活還有什么希望呢?阿多諾認為,貝克特對于這種現狀的唯一正確態(tài)度是,他既沒有說這個世界毫無希望,也沒有說這個世界充滿希望。他既沒有肯定虛無,也沒有否定虛無。阿多諾指出:“有一次,他(貝克特)談到了終身的死亡判決。唯一的希望,盡管是微弱的曙光,就是不再有虛無。他也反對這一點?!?22)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73.可以說,貝克特的思想中既包含了虛無主義,又反對這種虛無主義。阿多諾認為,這里存在著一種不連貫的“裂隙”。對于阿多諾來說,這個“裂隙”表明:“這樣一種虛無主義意味著與虛無之同一化的反面。”(23)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74.我們也可以說,貝克特也是一種虛無主義,不過這種虛無主義是“虛無之同一化的反面”,是具體的虛無主義。這種具體的虛無可以被說成是“趨向于死寂狀態(tài)”,它與同一化的虛無不一樣?!摆呄蛴谒兰艩顟B(tài)”表明,它還沒有死寂,還有希望。阿多諾說:“只要這個世界還是象現在這個樣子,那么一切和解、和平、寧靜的圖畫都類似于死亡的圖畫。在虛無和趨于死寂狀態(tài)之間的那個最微小的差別就是希望的避難所,是存在與虛無之界標之間的無主地。”(24)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74.這種具體的虛無主義就是要讓人意識到,我們不是處于二者選一的狀況,或者是絕對的虛無,或者是充滿希望。我們不是要在虛無和非虛無之間進行抉擇。在阿多諾看來,這才是我們的唯一正確的對待“集中營”中生活的方式。據此,阿多諾指出:“真正的虛無主義者是這樣一些人,他們以越來越微弱的肯定性來對抗虛無主義,并且借助于這種肯定性而與現存的惡意、最終與現存的破壞原則共謀。給思想帶來榮譽的是,它為那些被斥責為虛無主義的東西提供辯護?!?25)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74.我們可以說,阿多諾就是這樣一種“真正的虛無主義者”。他排斥虛無主義的絕對否定性,而極其微弱地承認肯定性,并借助于這種肯定性來對抗現實。他既排斥虛無主義,又肯定虛無主義。他的虛無主義是包含了細微肯定性的虛無主義。
在這里,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阿多諾的微弱的肯定性。阿多諾這里所說的微弱肯定性不能被理解為直接的肯定性,不是現成在手意義上的肯定性。這種現成在手的肯定性仍然不夠微弱。如果與前面關于希望的觀念聯(lián)系起來的話,那么雖然我們生活的世界顯得那么毫無意義,但是我們還是有希望的,盡管這種希望是難以實現的希望。對于阿多諾來說,雖然我們有希望,但是我們的這種希望是絕望中的希望,是渺茫的希望,這是帶有虛無主義色彩的希望。如果從阿多諾關于否定辯證法與肯定性的關系的論述來思考這個問題,那么我們就可以看到,阿多諾的否定辯證法強調否定之否定不會走向肯定,而是新的否定,如果只有否定,那么就會走向相對主義,最終走向徹底的虛無主義。因此,在這種否定之中也包含了細微的肯定。
阿多諾的這種具體的虛無主義是與非同一東西的把握聯(lián)系在一起的。按照阿多諾的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變成一種功能性的總體,同一性的邏輯在這里占據了主導地位。而非同一的東西是超越概念的東西,是概念所無法把握的東西,這種東西要靠未被束縛的經驗才能把握。可是,在今天的世界中,經驗已經變得極其貧乏?;蛘甙凑湛档碌恼f法,在這里,經驗和概念結合在一起去把握現象,而超出這個現象之外的自在之物(非同一性東西)卻無法表達出來。如果這種東西要表達出來,那么就只能借助于概念,而概念卻又必定閹割非同一的東西。因此,非同一的東西只能以幻相的形式出現,而不能以自身直接顯示出來。但是,這不是說非同一的東西不存在。阿多諾說:“啟蒙幾乎沒有留下一點形而上學的內容,或者用現代音樂的術語來說,幾乎為零。形而上學收縮得越來越小,正如歌德在關于新美露西娜的小箱子的寓言中所描述的那樣,它小到了極端,甚至無法被覺察?!?26)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99.非同一的東西不是虛無,是有某種東西,但是這個某種東西不能在概念中被表達出來,甚至也無法被觀察。所以,它很容易被當作虛無,被忽視。抽象的虛無主義實際上就是忽視了這個非同一的東西。在阿多諾看來,人的觀念中包含了這種最微小的東西,如果沒有這種東西,那么我們也不能說虛無(虛無總是包含了某種東西,這個容易被人忽視的東西)。阿多諾說:“內在世界中這個最微小的痕跡也是與絕對有關的?!?27)Theodor W.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6, Negative Dialektik,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8, S.399.這個絕對的東西需要打破同一性的邏輯才能顯示出來,可是同一性邏輯又是必須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我們致力于讓非同一性顯示出來,但是它永遠都不能以它的直接性顯示出來,它必然以幻相的形式出現。但是,幻相之中包含了真相?;孟嘀谐霈F的東西可以被理解為虛無,但是又不是虛無。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具體的虛無主義。
尼采分析了虛無主義的三種形式,而這三種形式是他所說的歐洲虛無主義的表現。按照海德格爾對有關思想的理解和分析,歐洲虛無主義是從柏拉圖以來的虛無主義。從柏拉圖以來人們確立起最高的標準,并用這種最高的標準來說明人的生存的意義和世界的意義。而這種標準都是人作為主體確立起來的,從柏拉圖到基督教道德莫不如此。尼采批判了這種虛無主義,按照尼采的看法,虛無主義就是“最高價值的貶黜”,是價值的淪落(28)[德]海德格爾:《尼采》下卷,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735-736頁。。而柏拉圖理念論和基督教之中必然包含了貶黜最高價值的要素在其中,這就是對生命意志的否定,而生命意志就是尼采所強調的最高價值。
從這個角度來看,尼采是批判虛無主義的,并且認為他自己不是虛無主義,而是確立了新的最高價值??墒窃诤5赂駹柨磥恚岵扇匀皇翘摕o主義,仍然屬于歐洲虛無主義的一部分,因為尼采也是在歐洲傳統(tǒng)的主體主義的框架中確立最高價值的。他所確立的超人不過是“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思想的一種繼續(xù),他不過是用肉體的主體、意志主體來代替柏拉圖以來的那種理性的主體。對于海德格爾來說,只要價值是主體所確立起來的,就都不可靠。因此,海德格爾認為,尼采的形而上學是虛無主義的,是“本真的虛無主義完成的基礎”(29)[德]海德格爾:《尼采》下卷,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1035頁。。雖然尼采顛倒了傳統(tǒng)虛無主義的主體基礎,把理性主體顛倒為肉體的主體、意志的主體,但是在海德格爾看來,尼采的虛無主義和柏拉圖的虛無主義本質上沒有什么差別。柏拉圖的虛無主義一點也不比尼采的虛無主義少,他們之間的差別是尼采把虛無主義直接表達出來了,而柏拉圖是遮遮掩掩的虛無主義。
其實,海德格爾所說的虛無主義和尼采的虛無主義并不是一回事。尼采所說的虛無主義是最高價值的貶黜,而海德格爾所說的虛無主義是“存在的懸缺”。在海德格爾看來,無論是尼采還是柏拉圖都是在傳統(tǒng)的主客體的框架中來思考的,都是思考作為存在者的存在者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虛無主義都是抽象的虛無主義。海德格爾說,“形而上學思考作為存在者的存在者”(30)[德]海德格爾:《路標》,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430頁。,而不思考存在。形而上學體現了虛無主義中的非本真的東西,而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作為形而上學乃是本真的虛無主義”(31)[德]海德格爾:《尼采》下卷,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1036頁。。形而上學忽視了存在本身是處于遮蔽狀態(tài)的,形而上學無法體驗到存在本身的懸缺狀況,因此,海德格爾認為,形而上學無法通向對于存在本身懸缺狀況的體驗,而海德格爾本人感到他達到了這種體驗,他理解了存在本身懸缺的必然性。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的哲學是作為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超出了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在海德格爾看來,只有超越了傳統(tǒng)哲學的主客體二分的思路,我們才能真正地直面存在本身,體會到存在本身之懸缺的必然性。
海德格爾的哲學體現了虛無主義的本真性,可以被理解為本真的虛無主義。而這種本真的虛無主義其實與阿多諾的具體的虛無主義相似。存在也可以被理解為非同一的東西,是無法用概念直接表達的東西,它不像存在者可以被直接表達出來,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存在也是虛無。海德格爾與阿多諾的差別在于,海德格爾接受了現象學方法,他要直接地描述存在本身。他所做的工作是要去蔽,讓存在直接顯露出來。對于海德格爾來說,存在是一種主客體分離之前的那種狀況。而阿多諾則不同,他承認主客體分離的合理性,他要用主體所把握的概念表達非同一的東西。雖然概念在表達非同一東西的時候必然會出現幻相,但是這是一種必要的幻相。阿多諾用一種辯證法的方法來拯救這種幻相。
阿多諾和海德格爾都不是抽象的虛無主義,他們都通過對這種看似虛無的東西的分析來批判當代現實社會。當然,雖然海德格爾也包含了批判的視角,但是他的批判卻不夠徹底,由于它采取了一種直觀的態(tài)度對待存在,雖然從存在的角度來看,日常社會生活不是本真的生活,但是他卻任由這種生活狀況繼續(xù)存在下去。他不管存在者,不管存在著的現象,而要把握存在。本來,存在表示了不能被表達、不能被直接觀察的東西,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說,它有一種“不”性,這就是說,它是一種否定性的東西,但是這種否定性的東西卻被它以肯定的形式表達出來,類似于虛無的東西被他說成是存在,或者說他把不存在的東西說成是存在,把不在場的東西說成是在場。相比較而言,阿多諾認為,非同一的東西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內在要素,這個要素必然以幻相的形式出現,必然表現為不可克服的矛盾,這種矛盾是客觀的。如果人們有非同一性的觀念,那么對這種客觀的矛盾的認識就成為變革社會的理論。因此,阿多諾的虛無主義更具有一種社會批判的精神。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的虛無主義還是有合理性的,我們不能把它和抽象的虛無主義等同起來。在批判虛無主義的過程中,人們的錯誤往往在于把虛無主義直接理解為抽象的虛無主義,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是對虛無主義的無知和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