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邵軍
(山東財經(jīng)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實施實踐思政對于踐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不斷探索與完善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屬性具有重要意義。所謂實踐思政,在理論層面是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思想,三全育人為主線,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各類課程思政為基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學懂弄通到做實之間的過程性培養(yǎng),是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在操作層面可以具體細化為思想政治教育課、課程思政以及各類實踐活動(特指蘊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實踐思政的實踐性體現(xiàn)在實踐思政育人體系的建立,推動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思想政治課和課程思政的實踐思政改革,在第一課堂設置實踐教學學分,增加思想政治課程的實踐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所學有用。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實踐思政育人優(yōu)勢,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xiàn)實問題,培育學生正確的職業(yè)素養(yǎng),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激發(fā)內(nèi)源性學習動力。整合網(wǎng)絡教學資源,豐富第三課堂實踐思政資源,注重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打造真正意義上的線上、線下、校內(nèi)、校外一體化實踐思政育人體系。
實踐思政充分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是人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屬性,就是在充分理解和重視實踐對認識作用的前提下,注重通過實踐的檢驗、理性的反思,提升科學理論知識的親和力與針對性,促進學生真正將所受教育內(nèi)化于認知結構,進而真正改變自身思維方式,形成良好的觀念體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同時,實踐思政充分踐行教育實踐哲學理念,更加強調(diào)以實踐的思維方式,將開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進行整合,將實踐滲透于教育活動全過程。突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相關思想政治教育知識,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通過在實踐中的反思與體驗實現(xiàn)自身道德素質(zhì)的提升。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對實踐作了科學的規(guī)定,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根本性變革。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既是人的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也是檢驗人的思想是否正確的標準。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強調(diào):“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nèi)化于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于人們的自身行動?!?1)《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5月5日。
首先,馬克思哲學語境中實踐的本體論唯度是實踐思政的邏輯前提。何中華認為,“《提綱》的核心問題是馬克思確立自己的實踐觀點?!?2)何中華:《重讀馬克思》,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頁。之所以說是馬克思“自己的實踐觀點”,是因為馬克思在《提綱》中徹底地批判并改造了舊唯物主義的物質(zhì)概念,從根本上確立了實踐的本體論地位。所謂本體論,亞里士多德闡釋:是“一切存在著的東西都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而生成,在最終消滅時又回歸于它。”(3)《亞里士多德全集》第Ⅶ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4頁。的規(guī)定性。換言之,即萬物存在之存在的第一始因。馬克思認為,舊唯物主義之所以割裂了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把感性直觀作為認識的真理標準,就是因為忽略了實踐的本體論唯度。正如費爾巴哈所言:“真理性、現(xiàn)實性、感性的意義是相同的”。(4)《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9年版,第166頁?!爸挥幸粋€感性的實體,才是一個真正的,現(xiàn)實的實體”。(5)《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9年版,第166頁。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對于物質(zhì)概念的認知僅停留在感性直觀層面,認為與人的實踐活動無關,是一種抽象的規(guī)定性。馬克思消解了其抽象,代之以實踐。馬克思批評說:“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歷史的產(chǎn)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頁。
實踐的本體論唯度是實踐思政的邏輯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實踐是來源,也是最終的目的,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確立、過程設計、活動組織及效果評價的第一始因。如果忽視了實踐的本體論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具空殼,再多的坐而論道也僅僅是對抽象感知的規(guī)定,失去了現(xiàn)實意義。馬克思認為,實踐塑造了人的現(xiàn)實存在。因此,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立足于現(xiàn)實表征的實踐才能實現(xiàn)。
其次,馬克思哲學語境中實踐的歷史性唯度是實踐思政的邏輯屬性。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這就涉及到重要命題,人的本質(zhì)的討論。在費爾巴哈視野中“從來沒有看到現(xiàn)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并且僅僅限于感情范圍內(nèi)承認‘現(xiàn)實的,單個的,肉體的人’?!?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頁。究其原因,馬克思認為正因為缺失了歷史性的唯度,無法確定人的社會性的存在,因而才是抽象的,異化狀態(tài)下的人,故此也就不是人本身了。具體而言,馬克思強調(diào)的是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其一,人的本質(zhì)具有社會性。人來源于自然,具有自然屬性,除此之外,人區(qū)別于其他生物最本質(zhì)的存在就是社會屬性,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著某種具體的實踐活動。其二,人的本質(zhì)具有歷史性。人總是處于一定歷史時期的具體的社會存在,人的社會本質(zhì)以及實踐內(nèi)涵會隨著歷史條件的改變而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其三,人的本質(zhì)具有實踐性。突出人是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而存在,不是被動地“處于某種關系中,而是積極地活動?!?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頁。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立足于使教育主體置于社會的歷史基礎之上是實踐思政的邏輯屬性。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應回到歷史本身,處于現(xiàn)實性活動中,社會性地關照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在不斷體悟、省察、篩選、甄別、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經(jīng)過實踐的驗證不間斷地進行自我教育,實現(xiàn)教育雙向互動或者反哺。
最后,馬克思哲學語境中實踐的變革性唯度是實踐思政的邏輯歸屬?!榜R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10)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改變世界”的實踐命題正確揭示了人的存在的二重化的問題。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提及:“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這種對立的解決絕對不只是認識的任務,而是現(xiàn)實生活的任務?!?11)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頁。實踐具有創(chuàng)造客體價值和優(yōu)化主體思想兩方面功能。一方面為人類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另一方面改造人的思維,促進思想觀念的優(yōu)化。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取向和個人取向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既促進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和發(fā)展,也促進個人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提升,二者有機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共生。
從這個角度來說,實踐思政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教育。其理念是達成社會與個人的有機統(tǒng)一,在改變客觀自在世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使社會性內(nèi)化為人的個性從而促其自由成長,通過實踐的內(nèi)在作用力,摒棄舊唯物主義機械的環(huán)境決定論,實現(xiàn)人與環(huán)境的辯證統(tǒng)一。馬克思也強調(diào):“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頁。
實踐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可以說是起點,是背景,甚至是歸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與實踐相結合,在生活中進行,究其本質(zh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出發(fā),教育的根基在于育人,育人的功能是直接的,社會的功能是間接的。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之所以能起決定作用,體現(xiàn)在實踐活動是個體與社會的互動過程,個人素質(zhì)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個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在這一過程不斷提升(13)王麗萍、龔燕:《學生主體、實踐育人與模式創(chuàng)新》,《重慶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這個思路為實踐思政提供了理論論證基礎:
首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指出,認識是在人類社會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換言之,實踐是人們認識的來源,實踐產(chǎn)生了認識。基于此,列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鍛煉法,列寧認為“不是光靠書本來教這種學說,而是還靠無產(chǎn)階級的這些最不開化和最不開展的階層參加日常生活中的斗爭?!?14)《列寧全集》第 10 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36 頁。列寧指出了革命實踐活動對廣大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闡釋了實踐與提高政治覺悟之間的關系。
“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15)《列寧專題文集 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 300-301 頁。,實踐產(chǎn)生的直接體驗效果對政治信仰有更明顯的提升,列寧用“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16)《列寧全集》第 55 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175 頁。形象的做出了比喻。因此,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不僅要開展理論教育,還需要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中,在實踐中接受教育,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自覺意識,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提供保障。列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所闡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構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實踐過程中。
其次,實用主義教育哲學也是實踐思政育人模式的重要理論基礎。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自覺的實踐活動可以激發(fā)個體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人格和發(fā)展人的主體能力,通過個人主體意識的增強,提高個體的主體人格,使其具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從而自覺的形成并強化思想信仰。杜威的教育思想強調(diào)的是“教育即生活”,注重在實踐中檢驗教育教學的成效。他在《學校的道德目的》中指出:“教育者——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的職責就是務必使兒童和青少年所獲得的觀念最大限度地用這樣一種充滿活力的方式獲得,即它們是指導行動的活動的觀念,是動力?!?17)[美]約翰.杜威著,趙祥麟等譯:《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頁。杜威強調(diào)學生通過回歸社會實現(xiàn)社會化教育,以達到適應生活的教育目的,因此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具有重視實踐的特征。
“經(jīng)驗”在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中是其教育哲學的基石和核心。從書本那里獲得的“知識”并非是真實世界的全部,“社會生活不僅和溝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溝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會生活)都具有教育性”,杜威的教育理念體現(xiàn)了知識的獲取需要通過“探究”實現(xiàn),而非“旁觀”,“社會生活本身的經(jīng)久不衰需要教導和學習,共同生活過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18)[美]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頁、7頁。,他反對教育過程中的知行分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活動參與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在互動過程中生成實踐性知識,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關鍵。
再次,其他西方教育學者也從多維度闡述了實踐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亞里士多德十分注重道德實踐性,他充分認識到了“道德實踐與經(jīng)驗的力量”,《尼各馬可倫理學》作為其經(jīng)典的倫理學著作,也強調(diào)了美德的塑造離不開個人經(jīng)驗,是一種實踐智慧,作為“命中目標”、“命中中間”的德性,不是單一的理論學習所能達成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在《天鵝之歌》中最早明確提出了“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19)張庭煥主編:《西方資產(chǎn)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08頁。。
我國學者也指出了實踐對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作用和價值。教育家陶行知運用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思想,結合我國國情,提出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20)董寶良主編:《陶行知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90、292頁。。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學生信仰的建立與重塑,信仰教育離不開生活的實踐。儒學家賀麟認為,道德信仰的形成與強化“主要是基于生活、行為、經(jīng)驗和閱歷,而很少出于抽象的理智的推論”(21)宋志明:《儒家思想的新開展:賀鱗新儒學論著輯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版,第446頁。。個體思想信仰的塑造是在實踐中形成發(fā)展而來,是通過實踐中的真實體驗來實現(xiàn)的。這一過程離不開生活的環(huán)境和氛圍,個人的思想需要個人與社會的積極互動,在人際交往、生活實踐中逐漸構建起來,如果離開了實踐是很難形成個人的思想信仰的,更不可能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為其日后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動力。
從實踐出發(fā)的思想政治教育表明了一種哲學思維的轉(zhuǎn)換,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創(chuàng)造和生成的過程中無限循環(huán),生活即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基于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從本質(zhì)主義思維轉(zhuǎn)換成實踐思維的過程?!斑@不是一種單靠理智即可獲得的知識,甚至根本不能靠理智獲得的知識……一個人只能通過生活,而不是推理來獲得這種知識?!?22)威廉.巴雷特著,楊照明等譯:《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哲學研究》,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79頁。實際的生活體驗才是人們精神世界形成的重要來源。
三
實踐思政是聯(lián)系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盡快實施實踐思政將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起到實質(zhì)性推動作用。高校在實踐思政實施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堅持黨的領導,將實踐思政與“三全育人”有機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2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思想基礎,為實踐思政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體要求。而“三全育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有助于“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24)《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實踐思政在高校教育中強化了黨委的領導作用,可以實現(xiàn)對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總開關的把握。實踐思政將思想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以問題意識為導向,既可以消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也可以消解大學生的思想困惑,有效解決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教育困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
實踐思政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頂層設計,要在學校黨委統(tǒng)一領導下統(tǒng)籌開展,以“三全育人”為主線,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不斷建立和完善其理論體系、實施路徑、工作機制、評價體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實效,形成學校上下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要統(tǒng)一育人理念,重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導意義,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屬性,在全校教職工中形成注重通過實踐的檢驗、理性的反思,促進學生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化于認知結構中,進而真正改變自身思維方式,凸顯“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要形成系統(tǒng)合力,充分踐行教育的實踐哲學理念,更加強調(diào)以實踐的思維方式,將不同部門負責、不同體系運行、不同專業(yè)發(fā)展、不同人員參與的各項工作所體現(xiàn)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進行整合,將實踐滲透于全校各類教育活動中,形成合力。要實現(xiàn)融合銜接,打造全程育人鏈條,以“雙主體”、“雙向構建”為原則,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教育教學有機結合。突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主體地位,強調(diào)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重要地位,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思政課、課程思政等第一課堂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實踐思政一方面注重教師在實踐中挖掘知識、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學生參與,以問題為中心、基于設計的學習,通過在實踐中的反思與體驗實現(xiàn)自身的提升。實踐思政可以實現(xiàn)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探索學生不同學習階段、不同認知領域等多個維度的相互融合銜接,真正打造學生學習、發(fā)展全過程的育人鏈條。
構建“大思政”格局,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聯(lián)動。以“實踐思政”理念全面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的建設和革新,首先需要將“三全育人”目標科學化、標準化、具體化、網(wǎng)格化、責任化;其次需要推動“實踐思政”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專業(yè)性和科學性,培養(yǎng)具有較高專業(yè)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另外還需要強化在實踐中深切體悟馬克思主義思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前沿科學等知識,培養(yǎng)以美的觀念觀察世界、審視生活、陶冶情操。通過“實踐思政”理念,建立涵蓋學科思政、課程思政、文化思政、網(wǎng)絡思政、日常思政“五位一體”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逐步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聯(lián)動機制和良好氛圍。
其次,要以思政課和課程思政為抓手,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大學生思想陣地的堅守“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5)《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思政課和課程思政的結合可以更好的實現(xiàn)“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26)《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實踐思政是以實踐為檢驗標準,構建課堂、校園、社會的聯(lián)動機制,推動師生教、學、練互動過程的一體化和連貫性,是對多重育人模式的積極探索,拓展了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可以有效地將專業(yè)知識和思想體系外化為行為習慣。
實踐思政要求高校要充分運用思政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課程思政要不斷完善工作體系,持續(xù)建設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和內(nèi)容,改進課程思政建設和評價標準,切實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政課和課程思政)高度重視的是“灌輸性”教育,忽視了“啟發(fā)性”教育,這就導致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更多的是理論學習,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講授,完成對學生的教育,缺乏實踐性。致使學生在思政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實踐應用的環(huán)節(jié),導致大學生對于學到的知識產(chǎn)生迷?!蠋熃淌诘闹R究竟有什么用?繼而會得到一個錯誤的判斷:思政知識都是“形而上”的坐而論道,難以與實踐相連接,更無法實現(xiàn)“在實踐中增長解決問題的新本領”的學習訴求。
實踐思政將成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一座橋梁,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能夠讓我們的學生將所學知識直接運用到實踐之中,消除學生對于思政知識“無用”的誤解。另一方面,隨著年輕一代大學生成長環(huán)境的變化,他們對于教育者的權威認同感正在不斷削弱,而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是相對封閉、強調(diào)權威的,是一種注重教育中主客分明的思維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忽略了學生參與度,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容易產(chǎn)生學生主體性關照不足的教育缺陷,無法完全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習與實踐必須始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既要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又要在實踐中增長解決問題的新本領”(27)《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3月3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解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構建學懂弄通做實的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再次,要以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推動實踐思政的實施?!八枷胝谓逃龑W是一門應用科學,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征”(28)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頁。,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為實踐思政指明了發(fā)展方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實踐思政樹立了根本目標。中國夢的實現(xiàn)“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29)習近平:《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1版。,加強實踐教育,可以“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30)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求是》2020年第17期。。實踐思政可以打造多元的社會實踐模式,建立高校與社會協(xié)同育人的實踐活動體系,引導當代大學生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扎實推進實踐活動,樹立積極的社會價值觀,自覺的投入到實現(xiàn)中國夢的社會建設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習總書記的論述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建設提供了根基,既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體運用,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各個學校應當以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思政為載體建立有效的社會實踐育人體系,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思政課和課程思政教學由知識傳授、理論教育的說教過程深化為素養(yǎng)提升、價值認同和信仰堅定的過程,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實效。通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實踐思政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教育意義:
其一是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質(zhì)。思想道德素質(zhì)是人才最重要的素質(zhì),在個人綜合素質(zhì)中位居統(tǒng)帥地位。學生雖然在課堂上獲得了大量的思想道德理論認知,但由于道德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非強制性的自覺領悟和生活踐行,因而傳統(tǒng)的說教式教育模式效果有限。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從理論普及宣講、紅色教育實踐、教育關愛服務、科技支農(nóng)幫扶等主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獲得豐富的內(nèi)心感受,可以加深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并逐步將其內(nèi)化為個體思想道德規(guī)范,以實現(xiàn)思想道德認知與行為的高度統(tǒng)一,進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質(zhì)。
其二是幫助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高速發(fā)展時期,文化的全球傳播、社會思潮的沖擊和西方價值體系的入侵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加之當代學生思想活躍,他們在認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己的意識獨立性,強調(diào)個性化,不愿趨同于主流思想,強制說教很難引起他們的共鳴。而學生們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走進“鄉(xiāng)村、企業(yè)、社區(qū)”,參與到國情社情觀察、美麗中國踐行等社會調(diào)研中,參與生機勃勃的工作場面,切實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舉世矚目的成就,親歷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創(chuàng)業(yè)、勇于開拓的真情實景,大量鮮活的人和事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啟迪是強烈和深刻的,能夠調(diào)動大學生的內(nèi)在積極性,引導他們從歷史的角度用科學理論分析現(xiàn)實世界,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端正人生態(tài)度,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奮斗目標。
其三是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檢驗并堅定理想信念?,F(xiàn)實中,部分學生專業(yè)知識豐富、考試成績優(yōu)秀,但面對具體工作往往不知所措,難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好實際問題。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既可以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又可以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校應當鼓勵學生將實踐選題與學科專業(yè)相結合,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支農(nóng)、支教等公益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通過綜合運用所學理論指導實踐,使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既可以鞏固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也可以學到大量專業(yè)之外的知識,還能增強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達到雙向促進的效果??茖W的實踐思政育人體系應當以實踐成果來檢驗學生學習成效,成為學生提高綜合素質(zhì)、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強化使命擔當、堅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課程思政的有力載體,對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要以學生發(fā)展作為實踐育人成效評價的標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迅速邁入大眾化發(fā)展階段,高等教育質(zhì)量問題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高等教育評價成為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志。聚焦學生發(fā)展的評價核心就是強調(diào)“價值判斷”和“以人為本”。(31)蘇昕、侯鵬生:《高等教育評價體系的結構多元化和價值沖突》,《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我們要圍繞學生培養(yǎng)與產(chǎn)出開展實踐思政的教育教學評價,回歸學生本位,關注學生成長和發(fā)展,要不同于以往多以輸入為標準、以經(jīng)驗判斷為依據(jù)的評價模式,逐步構建起以學生為中心,以教育過程、學生學習結果為核心,關注輸出端價值增量新的教育質(zhì)量評價體系。
實踐思政的教育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個體實踐參與和認知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實踐思政更加關注個體與環(huán)境互動。通過設定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道德水平等一系列目標,可以有效地設計適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達到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發(fā)展、提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