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成功,楊凱,宋和鑒,尹德錄,劉芳
(1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江蘇 連云港 222002;2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yī)院心臟內(nèi)科,北京 102218)
心力衰竭是由各種心臟疾病導致的以心功能下降為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為心輸出量不足及體循環(huán)和(或)肺循環(huán)淤血。心肌病是導致心力衰竭的常見原因,包括原發(fā)性心肌病和繼發(fā)性心肌病。繼發(fā)性心肌病是有已知原因或繼發(fā)于其他疾病的心肌病變,由于其病因多種多樣,有些易被原發(fā)病所掩蓋而出現(xiàn)誤診和漏診。現(xiàn)將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例多發(fā)性骨髓瘤(輕鏈λ型)致心力衰竭患者的診治過程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63歲,主因“間斷胸悶、氣短2個月余”于2018-06-21入院。患者2個月余前受涼后出現(xiàn)間斷胸悶、氣短,夜間不能平臥,雙下肢輕度水腫,無明顯尿少及體質(zhì)量增加,經(jīng)利尿治療可好轉(zhuǎn),但癥狀反復加重。既往體健,否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及肝腎疾病史。
入院查體。體溫36.3℃,脈搏79次/min,心率20次/min,血壓105/70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頸靜脈充盈,甲狀腺不大,無壓痛、震顫、血管雜音。兩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率79次/min,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平軟,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不腫。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生化全項、甲狀腺功能、血氣分析、自身免疫抗體譜、抗中性粒細胞抗體,均未見明顯異常。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3 590 pg/ml↑,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 PT)12.6 s↑,國際標準化比值1.17 ↑,D-二聚體402 ng/ml↑,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4.96 μg/ml↑。心電圖示竇性心律,肢導聯(lián)QRS波低電壓,前壁r波遞增不良。胸部CT示雙側(cè)胸腔積液,右側(cè)葉間積液,心影增大。超聲心動圖(2018-05-28):雙房增大,室壁不厚,三尖瓣中-大量反流,二尖瓣少量反流,左室射血分數(shù)53%,肺動脈高壓(肺動脈收縮壓43 mmHg)。超聲心動圖(2018-06-23):雙房增大,左室壁均增厚,約12~13 mm,左室壁運動幅度偏低,二、三尖瓣中量反流,主動脈瓣少量反流,左心功能偏低,左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9%,肺動脈高壓(肺動脈收縮壓59 mmHg)。肺動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未見明顯異常。冠狀動脈CTA:前降支近段鈣化斑塊,管腔輕度狹窄。肺功能:中度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入院后第3天查血IgA、IgG、IgM、Ig輕鏈κ型、λ型均降低;尿Ig輕鏈λ型明顯升高,輕鏈κ型無升高。血免疫固定電泳:Ig輕鏈λ型(+)。尿免疫固定電泳:λ游離輕鏈(+)。骨髓細胞學檢查示原始及幼稚漿細胞比例增加占12%,多發(fā)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可能??紤]MM合并淀粉樣變性,累及心臟導致心力衰竭,予利尿等改善心功能,治療后病情好轉(zhuǎn)出院,建議轉(zhuǎn)至血液內(nèi)科進一步診治。
患者于2018-08-06至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就診,骨髓檢查示骨髓漿細胞占18%,免疫分型:8.0*10-3漿細胞群體為單克隆漿細胞。FISH檢測:13q14缺失陽性,1q21擴增陽性,IgH重排陽性。骨髓活檢提示漿細胞比例40%,確診為“多發(fā)性骨髓瘤”,建議患者行皮膚活檢或腎活檢排除合并淀粉樣變性,予硼替佐米 + 地塞米松方案化療,患者要求回當?shù)蒯t(yī)院治療?;颊哂?018-11-01復查心臟彩超:左心室壁增厚,室間隔增厚,見多個點狀強回聲,心房擴大,左室收縮功能降低,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礙,LVEF 48%?;颊哂?018-11-06入住我院血液內(nèi)科化療,期間予以利尿以期改善心功能,但心力衰竭癥狀無改善,于2018-11-22突發(fā)呼吸心跳驟停,搶救無效死亡。
患者為老年女性,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夜間無法平臥、下肢水腫等心功能不全的癥狀,NT-proBNP升高,超聲心動圖提示雙房增大,左室壁進行性均勻性增厚,可見點狀強回聲,LVEF稍降低,舒張功能降低。考慮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心臟舒張功能不全,并進一步除外了肺栓塞、冠心病、瓣膜病、高血壓等可引起心功能不全的常見病因。心肌肥厚的原因包括遺傳性(如原發(fā)性肥厚型心肌病、Noonan綜合征、Friedreich共濟失調(diào)、Pompe病、腺苷酸激酶代謝異常、線粒體疾病及Fabry病)、高血壓、主動脈瓣狹窄以及浸潤性心肌病如淀粉樣變性等。該患者心臟彩超提示心室壁進行性增厚,并見到點狀強回聲,高度提示淀粉樣變性。
淀粉樣變性是由于淀粉樣蛋白沉積在細胞外基質(zhì),造成沉積部位組織和器官損傷的一組疾病,可累及腎、心臟、肝、皮膚軟組織、外周神經(jīng)、肺、腺體等多種器官及組織。臨床上系統(tǒng)性輕鏈型淀粉樣變性(AL-type systemic amyloidosis)最常見,以λ輕鏈型為主,約占AL型淀粉樣變性的80%,κ輕鏈型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肝受累,腎功能不全患者的比例也更高。約10%~20%的MM患者可合并AL型淀粉樣變性[1]。有研究報道了1例53歲的LVEF保留的男性心力衰竭患者,心電圖提示肢體導聯(lián)低電壓,V1~4導聯(lián)R波增長不良,心臟彩超提示室間隔及左右室壁增厚,可見點狀強回聲,LVEF 52%,舒張功能明顯降低,免疫固定電泳提示單克隆λ型輕鏈,骨髓活檢提示漿細胞比例15%,腹部脂肪活檢剛果紅染色陽性,明確為多發(fā)性骨髓瘤合并AL型淀粉樣變性累及心臟[2]。Shaikh等[3]報道了1例64歲慢性腎衰基礎上發(fā)生急性腎損傷的男性患者,合并有心臟舒張功能不全,B超提示腎臟明顯增大,CT提示肺囊性改變,血Ig輕鏈κ型明顯升高,免疫固定電泳示單克隆Ig輕鏈κ型,骨髓檢查提示漿細胞比例30%,確診為多發(fā)性骨髓瘤(輕鏈κ型),心肺腎表現(xiàn)高度懷疑淀粉樣變性,行腎臟活檢提示輕鏈沉積病和管型腎病表現(xiàn),但未能明確有淀粉樣變性存在。張侃等[4]報道了1例64歲男性全心衰竭、腎病綜合征、慢性腎臟病4期患者,心臟彩超及增強核磁提示左室壁增厚,心肌內(nèi)顆粒樣回聲,左室整體運動減低,舒張受限。免疫固定電泳見λ型M蛋白,游離λ輕鏈明顯升高,骨髓細胞學檢查提示漿細胞系統(tǒng)惡性疾病,背部皮膚活檢示剛果紅染色陽性。診斷為系統(tǒng)性輕鏈型淀粉樣變性,同時累及心臟和腎臟。
本例患者血及尿中檢測出單克隆λ輕鏈,骨髓細胞學、骨髓活檢以及相關基因檢查確診為多發(fā)性骨髓瘤(輕鏈λ型)。該患者心臟彩超提示左室壁均勻性增厚,室壁點狀強回聲,符合心臟淀粉樣變性的表現(xiàn)。雖然室壁厚度僅為12~13 mm,卻表現(xiàn)為典型的嚴重舒張功能不全,臨床上確實有極少數(shù)心臟淀粉樣變患者心腔壁輕度增厚但卻合并嚴重的心功能衰竭癥狀,原因可能與心肌細胞大部分被沉積的淀粉樣物質(zhì)代替,細胞容積顯著減低有關。這類患者通常合并明顯心電圖低電壓及異常的心臟MR改變[5]。該患者心電圖即表現(xiàn)為肢導聯(lián)QRS波低電壓,情況與上述非常吻合,故考慮該患者為多發(fā)性骨髓瘤(輕鏈λ型)合并AL型淀粉樣變性。
AL型淀粉樣變性的預后差異很大,在眾多的預后標志物中,心臟受累程度對預后的影響大于其他任何器官。目前將可溶性心臟生物標志物作為AL型淀粉樣變性患者分期的方法已得到廣泛認可。最常用的生物標志物包括肌鈣蛋白T(troponin-T,TnT)和NT-proBNP,肌鈣蛋白I(troponin-I,TnI)、B型鈉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高敏感性TnT也有確切的預后價值。梅奧分期系統(tǒng)的臨床應用最廣,該系統(tǒng)以NT-proBNP>332 ng/L和TnT >0.035 μg/L或TnI >0.01 μg/L作為兩個參考指標,分別以0、1、2個指標超出閾值將患者分為Ⅰ、Ⅱ、Ⅲ期,中位生存期分別為Ⅰ期≥26個月,Ⅱ期11~49個月,Ⅲ期4~6個月。該患者NT-proBNP>332 ng/L,TnI 0.01 μg/L,分期為Ⅱ~Ⅲ期,患者在心力衰竭癥狀出現(xiàn)6~7個月后死亡。
該患者帶給我們的啟示是,臨床上遇到不明原因的心功能不全患者,特別是以舒張功能不全為主要表現(xiàn)、合并心肌肥厚者,在排除其他原因后,需高度警惕心肌淀粉樣變性可能,并積極完善相關檢查以明確診斷,從而給予患者及時正確的治療,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