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蕓豪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市民社會概念自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亞里士多德的“城邦”概念;到資本主義時期的黑格爾、弗格森的市民社會概念;再到國內學者對市民社會概念的研究,市民社會這一歷史悠久且飽含爭議的概念,并不存在一致的定論。下文將分別簡單概述黑格爾、馬克思以及葛蘭西的市民社會概念。
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的哲學概念其實是一個龐大而辯證的哲學體系。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主要是一個由司法和警察所維護作為外在秩序需要的體系,是一個以滿足私人利益為主的物質生產的體系,即市民社會是社會成員從自身的需要出發(fā),利用保障自身和財產安全的法律制度,以及利用維護社會成員的各種合法利益的社會規(guī)則而建立起來的。黑格爾將市民社會從政治國家中分離出來,這實際上反映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經濟開始擺脫政治領域的控制,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形態(tài)參與社會運行,同時經濟領域的獨立運行也更好地促進近代民主政治的和諧快速發(fā)展。
在市民社會與國家、家庭的關系上,黑格爾認為三者是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統(tǒng)一。在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上,黑格爾認為國家是觀念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克服了市民社會的缺陷而發(fā)展的最高境界,而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社會成員需要的社會規(guī)則。黑格爾認為家庭有三個方面的表現形式,其一,婚姻是家庭的基礎,是在主觀上有一定感情基礎,客觀上有一定物質和財產基礎的特殊倫理關系;第二,家庭財產是家庭所有成員所共有,而不是某一單獨成員所有;第三,父母有對子女進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通過教育,使子女獲得社會知識,在市民社會中承擔相應責任,促進市民社會的發(fā)展。黑格爾認為國家高于市民社會與家庭,是凌駕于市民社會和家庭之上的一種社會力量,市民社會與家庭都是在國家的前提下進行發(fā)展的。
馬克思市民社會從經濟領域出發(fā),將經濟含義置于首位,認為是在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通過社會組織這一形式,以人們的社會生活為內容,體現人們的物質交往關系并獨立于政治國家的范疇。馬克思強調物質生產實踐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認為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產和發(fā)展的基礎,人們通過物質生產實踐,直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改造客觀世界。馬克思從經濟角度出發(fā),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物質交往關系是市民社會的本質,反映出社會成員的在不同交往活動中的經濟利益。
馬克思在承認黑格爾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分離思想的前提下,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下將這一思想進一步深化。馬克思明確指出了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這一基本思想,國家的基礎不是理念的存在,而是以物質生產實踐為特征的社會關系即市民社會,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有許多關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具有客觀性的,市民社會實際上是國家的基礎。同時馬克思創(chuàng)新性地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市民社會,提出市民社會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受生產力制約同時又一定程度反作用于生產方式的交往形式。
葛蘭西大膽地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出發(fā),將市民社會概念歸入上層建筑的范疇,認為國家是由“政治社會”和“市民社會”并列的兩部分所構成的,葛蘭西提出“完整國家”理論。同時提出在西方國家,文化領導權實質就是一種教育傳播功能,通過教育,使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成為全社會所普遍接受的意識形態(tài)。首次提出有機知識分子這一新概念,有機知識分子成為傳播新的階級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的中堅力量。同時提出在爭奪文化領導權的策略上,需采取進行長期文化進攻方式,逐個奪得新陣地的陣地戰(zhàn),而不提倡采取直接、大面積進攻的運動戰(zhàn)。
在西方社會,葛蘭西當之無愧地被大量學者們稱為最近五十年中最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之一,其理論中的市民社會與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極具社會影響力。在現代社會中,無產階級要建立政權,就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權,同時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文化領導權的作用。另外通過教育,增加社會有機知識分子的數量,進一步提高有機知識分子的知識水平,使有機知識分子更好地發(fā)揮在文化領導權中的領導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