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珍
【摘要】轉變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注重學生興趣培養(yǎng)的課堂模式是當前課堂改革的一個主要方向。生物學科作為義務教育階段非?;A的一門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其比較抽象,加上老師往往忽略了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導致課堂往往是沉悶的。學生想學生物的興趣不夠,學習效果也不夠理想。那么,在新課改下,我們的初中生物課應該如何來上,才能上得有趣味,才能受到學生的喜歡?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這一議題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初中生物;趣味課堂;策略
《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在前言部分就明確指出:制定課程標準其中重要的一個目標是期望所有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對生物學產生足夠的興趣。由此可見,激發(fā)學生對生物學產生興趣是新課程標準的第一要務,也是初中生物教學的第一要務。受之前應試教育的影響,生物學曾經一度被認為是與升學不相干的“雜科”,故對生物學的重視不夠,課堂教學改革不夠深入,導致生物學被邊緣化。在新一輪的課程教學改革中,生物學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升考科目,其學科地位和重要性也逐漸被重視起來。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如何突破傳統(tǒng)的瓶頸,通過打造趣味課堂來激發(fā)學生學生物的欲望顯得相當重要??偟膩碚f,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一、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讓學生樂學
《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明確指出,教師要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這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活動設計在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性。初中生對活動往往充滿興趣,把教學內容有效地融入到課堂活動中去,能夠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不知不覺中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來,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課題教學效率。
例如,講授《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時,“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特點”是教學的重點,按教學要求是要求學生必須識記的內容。但是這個內容不僅有很強的邏輯順序,而且記起來枯燥乏味,死記硬背的話往往效果不佳,往往今天記住了,明天又忘記了。怎么辦?我們可以把這個知識體系創(chuàng)設成一個教學活動。為此筆者創(chuàng)設了“猜猜我是誰”的教學活動。
首先,筆者把課前預先準備好的7張彩紙拿出來,然后叫了7個學生上臺,讓學生在彩紙上依次寫上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葉綠體、線粒體的字樣。接著,讓這7個學生回去后結合自己的角色,結合課本知識和自己對相關定義的理解,用簡潔的文字進行闡述。寫完后,再回到講臺,打亂順序排在講臺上,臺下的學生隨機抽一個臺上的同學,抽到的就要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闡述,然后讓臺下的學生猜一猜是什么。例如,臺下學生抽到細胞核的學生,那么他就要站出來闡述:“我就是植物細胞里的領袖,植物細胞里的所有人都要聽我指揮,你們說我是哪路神仙啊,哈哈!”幽默詼諧的陳述惹得全班同學哈哈大笑,很快就有學生舉手,回答說:“是細胞核先生吧”,又是一陣歡笑。這樣的課堂效果真的是比任何時候都活躍、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效率又高。
二、采用探究學習,讓學生想學
《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在關于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要倡導探究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勤于動手、積極思考、交流合作,注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把探究學習當做生物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來看。探究學習能夠突破傳統(tǒng)學習單打獨斗的局面,讓學生在探究小組交流合作的過程中,體驗分享學習帶來的樂趣,凸顯了學生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欲望會更強,學習興趣會更高漲,學習效果會更好。
例如,當講魚的鰭的時候,筆者沒有照本宣科,而是課前先布置大家,下節(jié)生物課的時候,每張桌要帶2條小金魚過來,誰帶?怎么帶?同桌之間自己協(xié)調好。(當然,實在條件不具備的老師也可以預先準備一些),由于學生都不知道要帶金魚的目的是什么,所有他們都饒有興趣地期待著生物的到來,首先從心理上給他們帶來好奇感。到了上課的時候,筆者就問:“大家知道這節(jié)課要做什么嗎?”學生回答:肯定跟魚有關。筆者說:“聰明!今天我們就是要研究魚。那么要研究魚的什么呢?”學生這個時候的回答就五花八門了,最后筆者告訴學生:我們要研究魚是怎么游泳的,并且要研究各種鰭的不同作用。然后引導各小組回到課本,認真閱讀,結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大膽地進行猜想,有實物,又有課本的知識支撐,學生探究自然就容易多了。為了證明他們的結論是否正確,筆者又讓他們繼續(xù)做探究實驗:把金魚的鰭捆綁起來,以此來驗證自己的探究推論是否正確。隨著探究活動的不斷深入,學生從課本到魚,又從魚到課本,親身實踐讓他們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甚至不斷衍生出新的探究課題:如果魚沒有了鰭會怎樣?學生開始變得越來越想學,其實背后就是探究的力量。
三、構建生活課堂,讓學生主動學
《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與社會發(fā)展和生產聯系起來。這就充分說明了生物學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學生只有明確生物學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才會主動地去學。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把教學內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課堂生活化,讓課堂不局限在教室,生活化的教學可以從源頭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讓他們從原來的想學上升為主動地學。
例如,講解完《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相關教學內容的時候,我們可以結合“汽車尾氣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香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等內容來講,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生物學其實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是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再如,學習《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相關教學內容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廣義的課堂出發(fā),把學生帶出教室,走向社會生活,讓學生走進菜市場、田野、果園、菜園等地,讓學生把校園內的生物和社會上的生物進行調查,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采集數據,分析結果,弄清楚生物學可以在生活中起到哪些重要的作用,從而體驗出參與的樂趣,那么學生就會主動地去學。
總而言之,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有賴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fā),而學生主觀能動性又是建立在學生興趣激發(fā)的基礎上的。因此,如何把枯燥、抽象的生物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向。構建趣味性的生物課堂,讓學生覺得生物是有趣而且有用的,那么學生就會主動地學,而且學習的效率也會更高。我們要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認真探索如何打造趣味性的生物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慧麗.如何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課堂[J].新校園(中旬),2017(06):9.
[2]徐麗琴.論生物教學的生活化、社會化取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學教研版,2010,26(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