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錚
摘要:智能媒體不是某種媒介形式或信息載體,而是所有類型的媒體在完成了其數字化進程之后必然要經歷的一個歷史階段,在這樣一個智能媒體階段中,媒體的產品和服務、媒體的生產和消費等都表現出了智能化、數據化、算法化、自動化、個性化、定制化等諸多特征。隨著智能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其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和體驗也正逐漸發(fā)生轉變。
關鍵詞:智能媒體 個性化算法 媒體服務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個性化算法、區(qū)塊鏈等技術在媒體領域的廣泛應用,傳媒行業(yè)迎來了一場從數字化到智能化的全面升級。當前,無論傳統(tǒng)媒體還是移動互聯(lián)網媒體,都處在這樣一個從數字媒體向智能媒體進化的過渡期,其主要特征就是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取代人扮演一種更加重要的角色。而這種由機器學習、智能算法、推薦系統(tǒng)等工具完成的決策效果也遠遠超出了由個人或者群體共同完成的決策效果。
一、智能媒體發(fā)展態(tài)勢
“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全面滲透是近年來的一個現象級的發(fā)展。未來傳媒業(yè)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和應用關聯(lián)在一起。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形塑了整個傳媒業(yè)的業(yè)態(tài)面貌,也在微觀上重塑了傳媒產業(yè)的業(yè)務鏈。”而人工智能技術與媒體業(yè)務緊密結合之后所形成的這些全新的媒體產品、媒體服務和媒體形態(tài),使得“當前的智能媒體生態(tài)在本質上完全不同于過去的數字媒體生態(tài)乃至更傳統(tǒng)的大眾媒體生態(tài),它們之間的融合發(fā)展正在重新定義媒體的基本價值、核心能力、商業(yè)模式和服務形態(tài)?!笨偟膩砜?,當前我國的智能媒體發(fā)展態(tài)勢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智能化的媒體產品。在當前階段,智能媒體領域最主要的焦點依然集中在智能化的媒體產品方面,這里所謂的產品有兩層含義:一是智能化的硬件產品,二是智能化的應用產品。從硬件層面來看,把智能的芯片、智能的屏幕、智能的傳感器等置入過去我們司空見慣的事物,將會帶來真正根本上的硬件革命,從而使得諸如汽車、冰箱、洗衣機、凈化器、桌椅等產品都具備了信息采集、存儲、傳輸、計算和呈現的屬性,這也恰恰是車聯(lián)網、智能家居、智慧課堂等概念一度火爆的原因。事實上,當媒體產業(yè)的基礎設施都將被這類智能硬件所取代的時候,整個世界將會是“屏”的。從軟件應用層面來看,無論各種智能設備安裝了什么樣的操作系統(tǒng),這些系統(tǒng)本身都具有超強的快速迭代、不斷進化和深度學習的功能;而用戶在系統(tǒng)中安裝的各種應用程序也同樣能夠借助數據分析和認知計算等技術來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央視以其雄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優(yōu)勢,在媒體產品的智能化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中央電視臺的AI智能審核系統(tǒng)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海量歷史視音頻素材和新媒體多模態(tài)內容本地化視頻識別的應用典范,通過對視頻中人物、物體、場景、事件等多維度、全方位的智能分析,從而建立起內容審核的最佳算法模型,輸出視頻標簽,準確快速對節(jié)目內容進行審核,大幅提升了內容審核的效率和準確度。
2.智能化的媒體服務。從本質上來說,如今,智能媒體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以往大眾媒體時代主要通過向用戶提供信息產品來大規(guī)模收集用戶注意力,并轉身將這些注意力打包售賣給廣告主的“二次銷售”模式了,而是開始越來越多地面向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媒體服務,從而直接收取相應的服務費用,部分視頻網站的會員收入已經超過廣告收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當然,一家媒體組織或者一款媒體應用能不能向用戶直接收取費用,根本取決于其能否持續(xù)向用戶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媒體服務。以個性推薦為特色的奈飛公司為例,該公司致力于在合適的時間為用戶推薦符合其需求的視頻,根據用戶對電影的打分以及看過的電影來判斷其口味偏好,找出其可能喜歡的電影。據奈飛公司估計,75%的觀看者活動是由推薦驅動的,正是由于優(yōu)質的推薦服務,奈飛公司可以對其所提供的智能化娛樂推薦服務直接收取費用。此外,科大訊飛也在不斷對智能化翻譯和聲音轉化服務進行優(yōu)化,科大訊飛翻譯機3.0不僅覆蓋語言范圍廣,而且能夠對不同口音和不同地區(qū)的特定用法進行良好的翻譯,并新增了醫(yī)療、金融、能源、外貿、體育、法律、計算機等多種專業(yè)詞匯翻譯,在實際應用場景中變得更加實用。由于智能化的翻譯和良好的聲音轉化服務,科大訊飛可以對相應的智能服務直接收取費用。按照這個邏輯,事實上,高德地圖也可以對其所提供的智能導航服務直接收取費用,短視頻平臺也可以為其所提供的個性化內容收取費用。當媒體的思維從過去的提供信息轉換為提供服務之后,就能在根本上意識到用戶需要的不是一張報紙或者一部手機,而是個性化、智能化、場景化的資訊服務、知識服務、社交服務或娛樂服務。
3.智能化的媒體體驗。智能媒體能夠面向不同場景的異質性個體提供不同的媒體服務,并通過這種服務創(chuàng)造良好的用戶體驗,從而實現與用戶之間的情感連接與互動。“不同消費場景的核心自然通過消費者的不同體驗創(chuàng)造,帶來情感在時空中的流動。所以場景流的本質不是空見,恰恰相反,是通過空見情感化的連接和氛圍營造,完成新的時間情感概念?!边@也就意味著,真正的智能媒體需要緊緊以用戶體驗為核心,能夠實時感知用戶內心的喜怒哀樂和所想所需。這也恰恰是近幾年“具身認知”研究快速興起的重要原因,這一研究明確指出用戶的體驗是沉浸于環(huán)境中的個體在與環(huán)境交互的過程中所涌現出的感受和確認方式。在2019年,全國兩會的新媒體報道中就充分利用了VR、AR等技術,用戶通過人民視頻客戶端,使用 AR相機掃描《人民日報》上相關圖片,即可在手機上看到現場實況、注釋信息、數據可視化等更具深度、更為全面的內容。此外,央視網推出的《全景沉浸看報告》運用“VR+AR”的創(chuàng)新形式,將真實全景視頻與虛擬動畫相結合,生動具象地呈現2019《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數據,讓用戶在全景沉浸式體驗中讀懂《政府工作報告》。在智能媒體的語境下,用戶的身體被嵌入媒體所構成的外部環(huán)境中,其在這個環(huán)境中的愉悅感程度高低將直接決定智能媒體體驗的好壞。隨著越來越多的媒體基礎設施趨于智能化,這種體驗將會不斷提升。例如,自動駕駛汽車與智能家居會通過即時通信的方式,確保用戶回到家打開門的那一刻,燈光、溫濕度都是適宜的,電視節(jié)目也按需播放。
二、智能媒體關鍵特征及主要表現
在智能媒體階段中,媒體的產品和服務、媒體的生產和消費等表現出智能化、數據化、算法化、自動化、個性化、定制化等諸多特征,“它標志著媒體傳播理論研究和產業(yè)實踐的關注焦點從同質化的大眾群體轉向了異質化的獨立個體?!碑斍爸悄苊襟w競爭的核心問題就是看誰能夠更好地滿足特定場景下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這是智能媒體區(qū)別于傳統(tǒng)媒體的一個最根本的差異點。
1.數據化。如今,用戶在電腦端或手機端的上網足跡大多會被記錄下來,成為像臉書、推特、頭條、抖音等媒體平臺向用戶提供個性化內容推薦的重要依據,這便是用戶逐漸意識到“我的手機好像比我還了解我自己”的重要原因。一個特定的移動應用對用戶了解越深,用戶對其依賴性就越大,使用的頻繁程度也就越高。而這種對用戶的了解和洞察,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挖掘數據和分析數據。可以說,大數據正在成為智能媒體進行商業(yè)決策的重要基礎。上海報業(yè)集團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十分重視對大數據的應用,積極探索打造智媒體矩陣,其在把5G、大數據、智能終端和機器學習作為核心技術的同時,還重點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的文本識別、語音識別、視頻識別和人像識別技術,升級現有融媒體指揮中心,打造“大數據+人工智能”的一體化新聞生產分發(fā)平臺,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全面挖掘和算法優(yōu)化,進行需求匹配和個性化推薦,以此來進一步提升新聞內容推送的定向性和精準性。對智能媒體來說,“數據化本質上是將一種現象轉變?yōu)榭闪炕问降倪^程,它來源于人類測量、記錄和分析世界的渴望……是我們進入以數據智能為核心的智能商業(yè)世界的第一步?!庇辛藬祿惴ú拍軌虬l(fā)揮它的作用。
2.算法化。在智能媒體環(huán)境下,算法是一組能夠反映媒體產品邏輯和市場消費機制的計算指令的集合,是確保在特定場景下的用戶和信息之間進行更有效連接的一套公式。人民日報社對用戶與信息之間的有效連接一直都十分重視,而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的7.0版本中主流算法推薦系統(tǒng)就是核心亮點之一,通過質量把控、智能分發(fā)和傳播反饋三個重要步驟,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而且人民日報客戶端還在對算法進行不斷優(yōu)化,做到既實現精準推薦,又體現主流價值判斷,更好地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對大眾媒體時代的編輯來說,把哪條新聞放在頭版的位置上,這是一種早期的基于經驗的“算法”;對搜索引擎來說,怎樣在用戶輸入某個關鍵詞之后優(yōu)先向用戶呈現最符合其搜索需求的內容選項,這已經是結合了過去的搜索數據和人工的價值判斷而形成的排序算法;對今天的移動媒體來說,如何把最適合具體用戶的個性化內容以最精準、最有效的方式進行分發(fā),推薦算法就成了某種標配??梢哉f,算法是智能媒體能夠快速發(fā)展的“引擎”,只有算法才能夠激發(fā)大數據資源中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同時,算法也是推動智能媒體不斷邁向更高智能的機器學習的核心,在海量數據的“喂養(yǎng)”下,機器學習的過程使算法持續(xù)進行迭代優(yōu)化,從而使媒體越來越智能。
3.自動化。工業(yè)革命帶來了體力勞動的自動化,信息革命帶來了腦力勞動的自動化,而機器學習帶來了自動化本身的自動化,也就是說,算法優(yōu)化這個過程都不再需要太多人工的干預。這就意味著,在智能媒體時代,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媒體工作交給自動化的程序或機器來完成,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比如,在媒體廣告領域,以往傳統(tǒng)媒體的廣告合約都是通過線下人工談判和簽訂合約的方式來完成,但是當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帶來廣告位激增之后,通過人工簽約的方式已經不具備現實可行性了,此時廣告資源的交易就變成了機器之間的程序化、自動化交易。除此之外,還有越來越多的媒體工作被自動化的程序所取代,如筷子科技研發(fā)出國內比較前沿的自動化創(chuàng)意程序,科大訊飛投入市場的多款語言工具已經完全可以替代人工翻譯和人工速記等。再如,新華社也一直致力于發(fā)展智媒體產品,不僅推出了惟妙惟肖的虛擬機器人主播,還推出了“媒體大腦”。新華智云自2017年6月成立以來,針對內容生產者、信息消費者的實際應用場景,研發(fā)出了“媒體大腦”,利用“媒體大腦”來扮演新聞生產基礎設施的角色,融合大數據、AI、云計算、物聯(lián)網等多項技術,讓新聞信息生產更為智能化、自動化,綜合運用各項技術,賦能媒體,促進媒體的深度融合、跨界融合,改變媒體行業(yè)的生產模式。在智能媒體語境下,由于異質性的個體需求被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媒體面向不同用戶提供不同服務時,自動化成為其所面臨的必然選擇。
4.個性化。大眾媒體時代的內容生產和分發(fā)基本上遵循了工業(yè)經濟的核心邏輯,即標準化和大規(guī)模的生產和分發(fā),針對整體的目標市場按照標準化的模式提供產品和服務。在這樣的語境下,消費者只能被視為同質化的消費者,受眾也只能被視為同質化的受眾,從而忽略了異質性的個體與個性化的需求。但建立在大數據和深度學習基礎上的智能媒體邏輯,則是站在“千人千面”的個性化信息分發(fā)與推薦系統(tǒng)之上的,用戶數據的顆粒度越來越清晰,算法推薦的精準度也就會隨之越來越高,于是在特定的場景下滿足特定用戶的個性化信息需求從理論設想落地成了技術現實。以人民日報社為例,其繼“軍裝照”之后,推出了《56個民族服裝任你選》受到了廣泛歡迎,成為國慶期間全網互動人數最多的一款H5,用戶置身其中參與生成內容,成為傳播鏈條的一環(huán),實現“裂變式”傳播,生成的民族照超過7.38億張。因此,在智能媒體時代,個性化和精準化成為媒體產業(yè)的核心要求,也成為媒體產品和媒體服務能否與用戶建立起持續(xù)連接關系的先決條件,更成為媒體組織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并壯大的關鍵所在。
三、結語
在大眾媒體時代,記者、編輯、創(chuàng)意人員以及營銷人員所從事的大量媒體工作正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下變得越來越自動化、程序化和智能化,這也意味著智能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不僅僅只是重構傳媒產業(yè)的生產流程,也在顛覆著媒體行業(yè)的工作方式及發(fā)展方式,使得媒體人能夠將部分重復、枯燥的工作交給智能工具去做,從而釋放出更多的時間從事媒體領域最核心的內容創(chuàng)作、創(chuàng)意和創(chuàng)新活動。這場已經開啟的智能媒體革命,將會帶來媒體產業(yè)的新一輪大發(fā)展和大繁榮。
作者單位 沈陽音樂學院戲劇影視學院
參考文獻
[1]喻國明,蘭美娜,李瑋.智能化:未來傳播模式創(chuàng)新的核心邏輯[J].新聞與寫作,2017(03).
[2]劉慶振,于進,牛新權.計算傳播學——智能媒體時代的傳播學研究新范式[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9.
[3]吳聲.新物種爆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曾鳴.智能商業(y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