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鐸贏 (北京師范大學)
貝多芬作為全世界聞名的音樂大師,其在音樂以及鋼琴演奏等方面的造詣是不容忽視的,同時對全世界音樂的發(fā)展都是有著深遠影響的。貝多芬的作品在很多時候也是對自己命運的一種闡述以及對其人生目標的一種設定。本論文的研究,主要將關鍵點放在了貝多芬奏鳴曲力度變化特點以及演奏技巧方面,這是因為通過研究以上兩個點可以對貝多芬作品的特點進行全面的理解,同時對于貝多芬一生的認知都會有更全面的了解,對于后續(xù)研究該類內(nèi)容以及深入分析相關音樂知識與內(nèi)容是尤為必要的。
貝多芬奏鳴曲力度變化幅度普遍較大,多應用強音,且富有戲劇性的沖突、對比以及張力,上述都是其慣用的技巧。貝多芬在詳細地在樂譜上記錄不同類型的強度符號,是其音樂演奏必須注意的內(nèi)容。而上述力度的變化與樂譜之上的音符相同,是作品必不可少的部分。貝多芬奏鳴曲彈奏之中,直接影響的作品演奏效果的關鍵莫過于強調(diào)其內(nèi)在的張力以及外在劇烈的戲劇性沖突以及對比,若演奏者能夠精確掌握這一特征。則貝多芬作品之中的神韻也將隨之顯現(xiàn)。
貝多芬奏鳴曲內(nèi)存在諸多用以標識力度的符號,包括ppp、pp、p、mf以及fff等,大部分奏鳴曲也正式因為存在力度之上的起伏,才令奏鳴曲的感情表達更為豐富且生動。如貝多芬作品中較為常見的力度變化方式:第一,不是采用漸強的方式,而是直接出現(xiàn)強音,例如Op.26降A帶到奏鳴曲第四樂章的84小節(jié)之后,在出現(xiàn)持續(xù)的p后,樂句結尾處的強音和弦必須清晰的表現(xiàn)。第二,漸強之后卻忽然變?nèi)?。例如Op.13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4小節(jié)至5小節(jié)之中,5小節(jié)首個音為降E忽然進來,所形成的強烈落差感方可展現(xiàn)緊張的狀態(tài)。第三,強音處于弱拍或是后半拍。例如Op.13悲愴奏鳴曲三樂章208小節(jié)部分,降E為該小節(jié)的四拍,然而其在整段樂句之中處是可以直接展現(xiàn)貝多芬敢于抗爭的部分,所以必須采用ff加以展現(xiàn)。盡管上述力度的設計使得音樂聽起來相對生硬,且存在逆耳的現(xiàn)象,但這也是貝多芬奏鳴曲獨有的特色之一。所以,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需要在保持樂句銜接順暢的基礎之上,了解力度的控制要求,方可車總分展現(xiàn)貝多芬奏鳴曲所希望傳達的情感。本文通過如下案例加以分析與討論:
以《悲愴》奏鳴曲為例,《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具有代表性的奏鳴曲作品,在作品第一樂章之中,存在多個采用相同材料編寫的樂句,但僅僅是因為力度之間的差異,而形成完全不同的性質。引子部分第五小節(jié)處,p忽然進入,而之后的ff與p交互出現(xiàn)時必須關注音量的對比,應逐漸推進,并占領主題所具有的高度,借此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與感覺。第九小節(jié)sfp特強后弱的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應把握良好的分寸感,該奏鳴曲的引子之中充斥著古希臘史所具有的悲劇氛圍,雄辯的語調(diào)也給人以巨人的感覺,并非是兒女情長一般的纏綿感情,表達著對命運激烈的憤怒之情以及雖然身在絕境,但依舊堅韌不屈的氣概,能夠激發(fā)聽眾的熱血,與聽眾之間形成情感的共鳴。發(fā)展部的首句,同樣運用這一材料完成編寫,樂譜之上標記了漸強,并在此處的快板部分極為強烈,且具有明顯的煽動性,也正是因為這一個性的存在,該奏鳴曲為聽眾營造了極為輝煌的交響曲一般的印象。而呈示部和再現(xiàn)部分結束(即從121小節(jié)開始以及自285小節(jié)開始)為止存在強度標記符號,用以展現(xiàn)音樂形象有自信與力量應對持續(xù)不斷的風暴。
演奏技巧方面,貝多芬使得當時鋼琴所能發(fā)出的極限力量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貝多芬奏鳴曲之中,所有音符力度均是伴隨著貝多芬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而表達出來的。所以,作為演奏者,當指尖和琴鍵想接觸的瞬間,便是融合了作曲家以及演奏者的所有情感、靈魂、音樂理念以及心靈,為作曲家以及演奏者建立了溝通的橋梁。故而,演奏者在演奏貝多芬奏鳴曲作品之前,應先對貝多芬在作曲之前的思想、作品完成所在的年代背景以及當時的文化現(xiàn)象予以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以及討論,將貝多芬記錄于譜面之上凝結有其心靈情感以及心血的標記或是旋律,充分地展現(xiàn)給聽眾。演奏者借助指尖尖端持續(xù)變化地觸碰琴鍵,并搭配肢體的活動、手指力度的掌控,使得自身的心態(tài)盡可能貼合當時貝多芬作曲時所有的心態(tài),保證冷靜、精確且完整地完成所有動作基礎要求,運用合理的技巧予以演奏,方能體味當時貝多芬在作曲時所形成的情感,并借由自己的演奏將這一情感充分展現(xiàn)給聽眾,進而領悟作品之中的含義與針對,并通過合適的技巧予以充分展現(xiàn)。
在彈奏貝多芬奏鳴曲過程中,以《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三十一首》為例,左手伴奏技巧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在演奏中,只是演奏C、G、D、F四個相對多見的調(diào),其中也包括其關系小調(diào)。其二,一般情況下,左手伴奏織體能夠實現(xiàn)單一化,和弦分解需要將其放置在一個八度之中,即便是在相對特殊的情況之下,也不建議超過兩個八度。其三,不需要復調(diào),嚴格遵守左右手次序,即不選擇使用左右旋律、右手伴奏的方法。其四,伴奏音型普遍單一,基本沒有明顯變化,應避免大跳或是遠距離低音配合高音和弦。
鋼琴演奏期間,彈奏者如果左手彈奏相對枯燥且乏味的和弦,可以嘗試采用添加少許“經(jīng)過音”的方式,如C→Am為例,演奏過程中必須從C彈指Am前半拍,則可嘗試在其中增添B這一根音,以令鋼琴的演奏給聽眾更為流暢的感受,該方式也可運用在BASS音彈奏中,屬于演奏期間運用較為頻繁的一種方法。事實上,所有和弦同和弦之間的銜接都能夠在其中尋找并嘗試添加經(jīng)過音,并不只是相鄰的和弦方可添加經(jīng)過音。
如作品《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三十一首》中的第五小節(jié)至第11小節(jié)演奏期間,彈奏者需要關注左手伴奏部分理應與右手之間形成呼應。該樂段左手控制難度較高,需要在演奏期間突顯根音,其余三個音予以相對平均的弱處理,確保左右手形成兩層交替的演奏效果。
彈奏者演奏貝多芬交響樂八度期間,由于一指和五指處于伸展狀態(tài),所以手部、手腕肌肉有概率產(chǎn)生緊張感,演奏者必須把形成緊張感控制在合理范圍之中,避免過于繃緊反而導致手腕活動難度增加,手部狀態(tài)需要對此有所準備,同時確保動作不顯得過于僵硬。其余手指理應略微彎曲,且離開琴鍵,把未接觸琴鍵的手指的重力放置在一指和五指之上,掌關節(jié)必須堅持放松的狀態(tài),切忌凸起,也不能呈現(xiàn)凹陷狀態(tài)。手腕理應和手掌維持基本相同的高度,或是較手掌略高,不然便會導致彈奏出現(xiàn)苦難。肘關節(jié)呈自然下垂的狀態(tài),切忌外翻,借此降低八度的演奏難度。如《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三十一首》之中的第12小節(jié)至19小節(jié)中,基本全部小節(jié)都存在三個八度的音區(qū)跨越,在演奏該段落過程中,必須確保手腕和大臂形成一體,并在換指轉動期間,手腕需要和大臂共同靈活地轉動,并與身體結合為一體,確保動作的連貫性,保證一氣呵成。
裝飾音可以劃分為短倚音、長倚音、顫音以及波音。彈奏者在演奏貝多芬鋼琴曲之中的短倚音時,需要把力量傳輸給手指,切忌僵硬地演奏主音,應保持低抬指的姿勢進行演奏。小音符彈奏完成,便應即可放松,切忌同琴鍵相接觸。在演奏長倚音過程中,演奏者必須把重量放置在小音符之上,然后逐漸把力量傳遞給主音,確保小音符與主音之間形成自然的銜接。而在演奏波音過程中,應把重音放置在第一主音上,但特別的情況下加以特別處理,可放置在后主音上。演奏顫音期間,可借助連音奏法彈奏時值中的顫音部分,也可先演奏主音,把主音上方音借助連音奏法技巧加以演奏。如《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三十一首》20小節(jié)至28小節(jié),演奏者左右手持續(xù)的顫音反向延展,張力持續(xù)強化,通過裝飾音予以加倍的重復以及不斷的增強。右手小指從C音起但隨后不斷降低,直至B音完成,以構成形成強烈波音擴張式的主旋律。彈奏期間,手腕需要維持放松狀態(tài)并確保大臂完全打開。而左手則在演奏連串的下行顫音時,需要尤其注意F—降E—D—C降B—降A的次序。
彈奏者需要利用自身敏銳的聽覺確認和聲與旋律之間的關聯(lián),明確和聲的發(fā)展及其功能。同時,需要合理處理和聲在旋律內(nèi)所在位置與和聲各個聲部彼此的影響,才能確保演奏流暢的進行。如《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三十一首》第31小節(jié)p(弱)之后,旋律開始慢慢發(fā)展的更為平和且溫暖,而在第34個小節(jié),主體演奏完成,彈奏者應注意后續(xù)四個和聲,關鍵在于突顯旋律聲部。第35個小節(jié)第三拍之后,右手十六分音符也需要配合左手和弦的演奏流暢演奏。
貝多芬在音樂方面所獲取的諸多成就是令人矚目的,為此,本文也針對其鋼琴奏鳴曲演奏力度的掌控以及演奏技巧予以詳細的分析,希望能夠通過對其音樂作品的分析,為鋼琴演奏者提供相應的參考以及幫助,提高貝多芬音樂作品的演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