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莉莉 (江蘇師范大學)
舒伯特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極具浪漫主義色彩,富有詩意,精致而美妙。
舒伯特1797年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平民家庭,雖然家庭清貧,但全家人都有著共同的愛好——音樂。舒伯特在家人的影響下,對音樂有著過于常人的理解能力和天賦。1818年,為了追逐自己的音樂之夢,舒伯特辭去了音樂教師的工作,追尋他夢想中的“音樂家”的生活。在短短的31年,為后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作品。他的作品既體現(xiàn)了古典主義音樂的莊重、嚴肅,又融合了浪漫主義音樂對自然的熱愛和憧憬。其中,他所創(chuàng)作的即興曲更是極具特色,經(jīng)久不衰,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作品之一。
即興曲是浪漫主義時期興起的一種鋼琴體裁,是一種極具感染力而又不需要太多演奏技巧的鋼琴小品,受到眾多業(yè)余音樂愛好者的喜愛。然而舒伯特卻不贊同將樂曲通俗化,他所創(chuàng)作的即興曲極具音樂表現(xiàn)力,具有莊重的音樂性格和嚴謹?shù)暮吐暯Y構,并且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也曾因為對于業(yè)余演奏者來說有過于復雜的演奏技巧而遭到出版商的退稿。
《降B大調(diào)即興曲》(Op.142 No.3)是舒伯特的即興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演奏率較高的作品之一。
《降B大調(diào)即興曲》采用的是變奏曲式,這一大膽創(chuàng)新為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即興曲充滿了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這是由一個單二部曲式的主題和五個主題變奏,加上一個尾聲創(chuàng)作而成的即興曲,主調(diào)為降B大調(diào),4/4拍。該作品極具歌唱性和幻想性,主題是連奏的跳音,猶如人聲歌唱一般,連貫中略帶俏皮的特性。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和常人難以理解的音樂形式,把人們細膩、復雜的情感用音樂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給人們留下更大的幻想空間和更豐富的情感體驗,伴奏織體層次感強烈,體現(xiàn)了舒伯特音樂創(chuàng)作的自由、靈活的創(chuàng)作特征,符合浪漫主義初期音樂創(chuàng)作的時代特征。
旋律優(yōu)美舒緩,源自于作者自己的歌劇配樂《羅莎蒙德,塞浦路斯的公主》幕間曲III中的旋律片段,因此,也有人稱這首即興曲為《羅莎蒙德》。該主題為18小節(jié)的方整性結構的復樂段形式,每四個小節(jié)為一樂句,共四個樂句,都是以近乎相同的旋律開始,兩個樂段都是由重屬和弦到屬和弦的半終止和屬七和弦到主和弦的全終止的和聲配置寫成。這一主題的旋律為連奏的跳音,猶如人聲歌唱一般,舒緩流暢而又不失俏皮靈動的性格特征。左手低音聲部的伴奏為分解和弦,與右手主旋律的結合妙趣橫生,提升了樂思前進的動力。
第一變奏的旋律主要由附點音符和伴奏組成。此段落的和聲進行以四聲部進行創(chuàng)作,右手高音聲部突顯旋律,中音聲部采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織體,左手低音聲部和次中音聲部為切分節(jié)奏,舞蹈性的伴奏手法,體現(xiàn)了該段落熱情四溢、連綿不絕的個性。
第二變奏為加花與伴奏式的變奏,表現(xiàn)出了一些幽默性,左右手旋律的跑動與切分音交替進行。在保持骨干音的同時,運用各種裝飾和加花進行變化展衍,切分節(jié)奏的伴奏也在左右手之間交替進行,使音樂織體更加豐富,音樂線條起伏不斷、變化莫測。
第三變奏轉入主調(diào)降B大調(diào)的同主音小調(diào)降b小調(diào)上,樂曲的情緒與之前的主題和第一、二變奏相比出現(xiàn)了極大的反差,由之前的輕快優(yōu)美突然變得情緒悲憤,充滿激情,具有悲愴性,是這首即興曲中最具音樂感染力的部分。
第四變奏又由第三變奏的降b小調(diào)轉至增加一個降號的近關系調(diào)降G大調(diào),與第三變奏激憤的情緒不同,第四變奏變得輕快活潑。第四變奏的創(chuàng)作手法與第二變奏相似,主旋律同樣在左右手之間交替進行,旋律音時高時低,仿佛男女之間的對唱。主旋律由前附點十六分音符加后八分音符的節(jié)奏構成,伴奏則由節(jié)奏為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構成。
第五變奏是這首《降B大調(diào)即興曲》的最后一個變奏,調(diào)式調(diào)性也回到了主調(diào)降B大調(diào)上,右手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的三連音如同微風吹過平靜的湖面蕩漾起的小小波瀾,給樂曲增添了一分輕快、放松的情緒。左手為切分節(jié)奏的伴奏,具有舞蹈性。
這首即興曲的結尾是一個長度為九小節(jié)的尾聲,主旋律再現(xiàn)了作品開頭的主題旋律,與主題遙相呼應,在漸弱漸慢中悄悄的結束,仿佛在默默的表達對某些事物的無限的懷念。
在演奏時應該注意主題為行板,速度不宜過快,旋律柔美溫和,富有歌唱性;右手手指觸鍵輕柔而扎實,利用手臂自身的重力直接將力量傳送至手指,有控制的觸鍵,演奏出樂曲如歌唱般的旋律和呼吸般的起伏感;演奏前倚音時不應彈得過重,輕輕帶過即可,讓后面的主音準確無誤地出現(xiàn)在正拍上;在彈奏波音時也需注意手指的力度控制,前面的裝飾部分應彈奏的弱而清晰,主要力度放在主音的彈奏上;左手彈奏時注意跳音和連音的切換,跳音不宜過于突出,應強弱適度而富有彈性,猶如大提琴撥弦的感覺;該音樂主題是這首即興曲的基調(diào),完美地演繹這個音樂主題,才能更充分地表現(xiàn)出該曲的風格特點、韻味。
這一部分的調(diào)性及和聲均無變化,節(jié)奏有所變化,采用了附點節(jié)奏。演奏時,首先應該分清該部分的各個層次,共有四個層次:主要層次是右手4、5指演奏的附點音符的旋律,該旋律為第一變奏的主要旋律;次要層次為左手5指演奏的二分音符的低音;第三層次為左手1指演奏的切分節(jié)奏的伴奏織體;第四層次為右手1、2指演奏的分解和弦的伴奏織體。通過前文的分析可知,左右手都需要同時控制兩個聲部。演奏者需要有較強的手指力度控制能力,做到主次分明、線條清晰。右手需要控制的是高音聲部的主旋律和內(nèi)聲部的分解和弦,應將主旋律和伴奏聲部通過手指的控制將其強度和音色都明顯地區(qū)別開;左手需要控制的是低音聲部和切分節(jié)奏的伴奏織體,力度的控制和右手相似,強調(diào)低音部分地二分音符,使其和聲色彩更加突出,內(nèi)聲部也加強了樂曲的律動,從而形成一個小的推動力,推動著主旋律如行云流水般的向前推進。
前半段主旋律演奏時應輕盈、連貫,手腕放松,注意重音記號,應強調(diào)而不能過分突出,否則容易破壞樂曲的美感。左手則為切分節(jié)奏,每個切分節(jié)奏的第一個八分音符都是跳音,手腕應靈活,保持左手伴奏的彈跳性。該變奏的后半段,主旋律從右手變到左手,有大量的八度進行和十六分音符的演奏,在進行八度演奏之前,應先進行手指快速的八度交替練習,做到快而準確;在演奏十六分音符時,首先應找出相應的把位,使手指進行肌肉記憶,才能快速而清晰地演奏出來。相應地,伴奏聲部從左手變到右手,右手是切分節(jié)奏的柱式和弦的伴奏音型,意趣盎然,回味無窮,演奏時應注意重音和跳音記號,使伴奏富有活力,干凈而清脆。左右手在進行旋律的跑動時,應注意強弱的對比,手臂帶動手腕,連貫的演奏出來,一氣呵成,表現(xiàn)出樂曲精巧別致的意境。
右手的主旋律采用了八度的形式,在彈奏八度的旋律時,演奏者應對肩部、手臂、手掌、手指有較強的控制力,將手臂的力量傳送至手指,使手指扎實的落到琴鍵上,手掌支撐牢固并向前推,使音色能夠更加渾厚、莊重,在向后進行八度演奏時,手腕放松,利用前臂和手腕轉動到下一個八度和弦,并利用踏板,使旋律能夠更加連貫,保持旋律的歌唱性。左手的伴奏部分在演奏時應注意手指力度的控制,在遵循整體的強弱變化的同時,還應注意其自身的起伏變化。三連音在演奏時應保持均勻而不失自由,不可喧賓奪主,才能更好地表達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
該變奏的前半部分的主旋律在左手,演奏前應仔細觀察樂譜,主旋律部分有眾多的連線,音與音之間應該演奏的連貫圓滑,在跨度很大的音之間,應該充分利用手腕和前臂的旋轉,使其銜接的能夠更加流暢,避免出現(xiàn)卡殼的現(xiàn)象;其次,在主旋律的最高音的地方通常會出現(xiàn)重音記號,利用手腕的帶動以及1指為強指的特性,能比較容易的將重音記號表現(xiàn)出來。由于左手是旋律聲部,在右手進行伴奏的同時需協(xié)調(diào)好雙手的力度,切勿讓右手過分突出,否則會導致聽覺效果相當混亂。而右手在演奏時,應注意右手聲部為伴奏聲部,在之前的變奏段落中,右手基本都以旋律聲部出現(xiàn),而這里演奏十六分音符的伴奏織體時需注意音量的控制,但必須保持其連貫性。到了后半部分,左右手的職能發(fā)生了改變,右手演奏旋律聲部,左手作為伴奏,此時應該迅速地將思維轉換過來。右手的旋律聲部比之前左手旋律聲部的音樂織體更加豐富,采用了八度的形式,讓音樂更加立體、豐盈,根據(jù)前文所論述的內(nèi)容,彈奏八度時手掌的支撐非常重要,在不斷地八度進行中,注意其強弱的變化起伏,使其更具歌唱性。左手應注意控制力度,給主旋律更多的表現(xiàn)空間。
在彈奏右手旋律時,譜面雖看似簡單,為連續(xù)的單音,而若想演奏的出彩,則需要花一些功夫。首先,不言而喻,手指的靈活程度是演奏這一旋律的關鍵,在演奏這一長串連續(xù)的單音時,手指自然避免不了快速的跑動,這就需要非常扎實的基本功。在練習的過程中,手臂不宜壓得過低或抬得過高,這樣會影響手指的跑動,手指盡量貼鍵彈奏,能夠減少手指下落的時間,從而能夠更加快速的演奏出來,以達到速度的要求;同時,注意譜面上的連線記號,以劃分樂句,隨著旋律的上行和下行做到強弱起伏的對比,聲音輕快而不能過于呆板、沉重,應帶有呼吸感和歌唱性。左手的伴奏則與第一、二變奏一樣采用了切分音的節(jié)奏,這里的演奏同樣應該注意整體的強弱變化,與此同時,還應該體現(xiàn)出切分音獨特的強弱規(guī)律。在演奏這一變奏時,左右手的配合尤為重要,演奏者在關注樂曲的強弱、音色、連貫性、手指的控制的同時,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樂曲的情緒,讓聽眾產(chǎn)生愉悅的心情。
尾聲部分左右手同樣有眾多的八度形式出現(xiàn)。在演奏八度時,利用手臂的力量將手指向前推送,做到弱而有力。該段落為慢板,演奏時注意控制速度,樂譜中標明了眾多的強弱記號,在漸弱漸慢中同樣應該體現(xiàn)音樂起伏的變化,而不應毫無起伏的漸弱。樂譜中眾多的連線也應將樂句完整連貫的表達出來。雖然尾聲只有九小節(jié),但同樣可以細致的刻畫音樂性格,讓音樂有始有終,最后在回味的意境中緩緩結束全曲,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
舒伯特的即興曲突破了以往的創(chuàng)作手法,成為舒伯特即興曲中較為有特色的作品。從背景、創(chuàng)作特征、演奏技巧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