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飛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德育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樣對初中音樂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德育教育的滲透。初中音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對藝術知識有所認識,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以立德樹人為理念,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因此,基于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學,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通過立德樹人,探索德育教育的滲透策略,改革教學方式,整合教學內容,進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初中音樂德育教育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立德樹人;初中音樂;音樂德育教育;研究策略
德育教育工作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擁有高尚品德、正確行為的重要教育環(huán)節(jié),初中生處于道德修養(yǎng)及品質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正確全面的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十分重要。音樂學科作為初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挖掘并探索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德育功能和價值,對學生的德育工作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著名的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經講過“教育全部工作都用道德一個概念以統(tǒng)擴之”,因此,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初中音樂德育教育工作探究,既能實現(xiàn)對學生的音樂教育教學目標,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思想和行為,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充分挖掘音樂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培養(yǎng)學生樹立德育意識
初中音樂教材能夠為實施德育教育提供最好的藍本,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包含很多豐富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都富有不同的德育因素,在實際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音樂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不僅能夠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過程,同時還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情操。初中音樂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教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德育教育功能,幫助學生能夠樹立德育意識,以整體的眼光去欣賞作品,從而真正發(fā)揮出音樂的育人價值[1]。
例如,《一個真實的故事》音樂作品學習中,該曲講述了徐秀娟為了保護丹頂鶴,獻出生命的故事。音樂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作品《一個真實的故事》的過程中,要注重挖掘作品中的德育因素,讓學生能夠深層次地感受、理解和體驗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意蘊,進而激活學生的情感,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
二、豐富音樂教學模式,強化德育教育的滲透
音樂教學具有鮮明、感染力強的教學特點,對于增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因此,積極探索并豐富音樂教學的模式,促使學生在音樂的學習與實踐中能夠將觀察、記憶、思維、情感和表達融為一體,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與進步[2]。初中音樂教學過程,其具體的教學過程應該是多樣化的,并不僅僅局限于音樂作品的簡單欣賞,還可以根據具體的內容采取豐富有效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德育教育的滲透拓寬了思路和空間。
例如,在學習《長城謠》時,這首歌曲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抗戰(zhàn)歌曲,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這首歌的視頻,同時向學生講述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生感受抗戰(zhàn)時期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精神,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僅能夠充實學生的德育教育,還可以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結合音樂實踐,培養(yǎng)學生團結精神
音樂教學的實質就是以音樂為手段,達到育人的目的,在音樂教學中,有很多作品或者表演,都需要學生的協(xié)助,如歌表演、樂器合奏等,學生在參與這些音樂學習時,很自然地就會受到德育教育,養(yǎng)成團結協(xié)助的集體精神。團結合作的集體精神,是學生必備的重要心理品質,而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過程,為學生的德育教育創(chuàng)造了便利和條件,基于以德樹人的初中音樂德育教育探究中,教師可以充分把握音樂的特點,努力培養(yǎng)的團結合作精神,進而推動學生的德育教育。
例如,音樂教師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例如對于歌曲《愛的奉獻》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演,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表演活動,這樣的音樂實踐不僅僅能夠引導學生大膽、自信地演唱和表現(xiàn)音樂作品,同時也為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集體精神創(chuàng)造了條件。
總而言之,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處于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基于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初中音樂德育教育探究,音樂教師要積極探索德育教育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滲透策略,借助于各種音樂作品,用音樂旋律感染學生,進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把握音樂教學的特點和優(yōu)勢,通過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充分挖掘音樂作品的德育因素,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保持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同時獲得正確的道德引導,提高學生們的德育認知,促使學生能夠更積極、樂觀地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吳旭林.淺談初中音樂課堂中的德育滲透教學[J].軟件(電子版),2020,(2):116.
[2]沈慧.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音樂課堂改革探索[J].科學咨詢,2018,(4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