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健
灸 法
施灸的方法雖然不同,使用的材料也有多種,但目前仍然以艾灸法為主。艾灸法又有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溫灸器灸多種。艾炷灸應用最早,是灸法的主體部分;艾條灸則是后來改進的一種灸療方法,現(xiàn)在臨床最常用;溫針灸是將艾灸與針刺結(jié)合起來使用的方法;溫灸器灸則是借助各種器具來施灸的,目前應用還不太普遍。
艾炷灸法
艾炷的大小不等,古代多將艾炷的大小與其他物品相比較,如麥粒大小,蒼耳子大小,蓮子大小,棗核大小等,只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病情和施術(shù)部位來隨機選用。艾炷灸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操作形式。
直接灸就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中間不加墊任何間隔物,這種方法又稱明灸,也叫著膚灸。根據(jù)它對皮膚刺激程度的不同,又分為兩種,一是瘢痕灸,一是無瘢痕灸。瘢痕灸因其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后會留有瘢痕而得名。無瘢痕灸雖然也是直接灸,但臨床用時僅以溫燙為主,施灸后皮膚不起皰或就算是起皰,亦不致誘發(fā)灸瘡,灸后無瘢痕。
艾炷間接灸也叫“隔物灸”,是用藥物將艾炷和施灸處的皮膚隔開的一種灸治方法?,F(xiàn)在臨床上常用的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等。隔姜灸是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一個姜片進行施灸的方法。這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一種間接灸法。它使用方便,容易掌握,患者治療中感到舒適而無痛苦,一般不會引起燙傷,并可以根據(jù)病情反復施灸。隔蒜灸是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蒜片或蒜泥進行施灸的方法。這種方法在過去流傳甚廣,對瘰疬、瘡瘍、癰癤有較好的效果。隔鹽灸僅適用于臍部,其他部位一般不用,故又稱為神闕灸。隔附子餅灸是將附子餅置于皮膚上施灸的一種方法,屬于隔藥餅灸法的一種。它火力較為溫和,藥物的作用能直透肌膚深處,使人有舒快的感覺。
艾條灸法
艾卷又稱艾條,即是將艾絨用紙卷成條狀,艾條分為單純艾條與加藥艾條兩種。艾條灸是在施灸部位上熏灼的一種灸治方法。艾條灸和艾炷灸都是以點燃后釋放出的熱能作為治療手段。因此,兩者在性能上是相似的,其適用范圍也基本相同,只不過操作形式不同罷了。艾條灸的操作形式,最主要的是懸起灸,即艾條懸于施灸部位之上熏灼,艾條與皮膚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會被燙傷。操作上有溫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溫和灸是最常用的方法,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燃端先靠近皮膚穴位,這樣可以使穴位很快得到溫熱,再將艾條慢慢向上提起,距離皮膚約三四厘米,即保持這個距離不再變動,患者可以得到持續(xù)的灸感。
雀啄灸是施灸時將艾條燃端對準皮膚穴位,但艾條燃端與皮膚穴位表面并不固定距離,而是一上一下,像麻雀啄食般起落移動。
回旋灸是將點燃的艾條接近施灸部位平行往返回旋熏灸的方法,要求在產(chǎn)生適宜的溫度和感應后,保持距離不再變動,但位置并不固定,而是均勻地上下、左右移動,或反復回旋施灸,溫感能夠連續(xù)刺激,也使熏灸的面積不斷擴大。
溫針灸法
溫針灸是一種針刺與艾灸結(jié)合應用的方法,又名傳熱灸、燒針尾。此法有一舉兩得之妙,既可達到留針目的,又能加熱于針柄,借針體而傳入深部,特別適合于一些既需要針刺,又需要施灸的病證。為了方便使用,現(xiàn)多將艾條截成小段,大的長約3厘米,中的長約2厘米,小的長約1厘米,中間用火柴棍穿一個小眼,插在針柄上即可。點燃艾炷或艾條時,必須從其下端的周圍點燃,讓其慢慢自燃。待艾絨或艾條完全燃燒完,稍停片刻,冷卻后除去灰燼,方可將針取出。
三棱針刺血法
三棱針刺血,古稱鋒針,是一種柄粗而圓、針尖鋒利的針具。常用來刺破人體的一定穴位或淺表血絡,放出少量血液,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又稱為刺血絡、刺絡,現(xiàn)在稱為放血療法。臨床可用采血針代替三棱針行點刺放血治療。三棱針刺法一般分為點刺法,散刺法,刺絡法,挑刺法。點刺法是臨床較為常用的方法。
點刺法操作方法:1.在預定的針刺部位上下推按,使血液積聚到針刺部位;2.消毒醫(yī)者雙手和點刺部位;3.右手持針,針尖露出3毫米~5毫米,對準已消毒的部位,迅速刺入,隨即出針;4.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少許,然后用干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火罐法
火罐的種類有很多,臨床常用玻璃罐。拔罐方法很多,臨床上常用閃火法,其操作是用鑷子夾95%的乙醇棉球,點燃后在罐內(nèi)繞1圈~3圈再抽出,并迅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罐的部位上。這種方法比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要注意的是點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皮膚。
刺絡(血)拔罐:此法是對應拔罐部位的皮膚消毒后,用三棱針(或采血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刺,然后將火罐吸拔于點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針后拔罐留置10分鐘~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