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些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笨梢哉f“課程思政”理念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要“立德樹人”和“全程育人”要求的積極響應。大學英語課程需要對“課程思政”的核心內涵進行深入領會,以“明了新任務,探索新路徑,接受新理念,樹立新目標”為思想原則,以教學內容有機重構等多元方式為手段,使教學實踐能夠起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理論信仰的催化劑作用。
“思政課程”是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的,旨在“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深入發(fā)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這一理念強調除了知識傳授外,各門課程還具有思想政治功能和意識形態(tài)功能?!八颊n程”這一理念的出現表明:我國高等教育在育人思想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得到了全新發(fā)展,且達到了新的水平高度。作為“課程思政”改革的一部分,隱性教育是大學英語教學中“思政課程”最重要的實現路徑和教育方法,即“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的不具有明確計劃性與目的性的教學內容”,在通識課和專業(yè)課等課程教育之外,還應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者以“大學英語,思政”為關鍵詞在CNKI(中國知網)檢索到335篇相關論文,發(fā)現學者從理論層面和不同視角探討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可行性、存在的問題、有效策略和培養(yǎng)路徑等。如安秀梅對《大學英語》的思政功能進行了剖析;沈軼探究了“課程思政”融入高?!洞髮W英語課程》的有效途徑;王卉對基于在學習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融入進行了路徑研究??傮w來看,近幾年來大多數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從較宏觀的角度分析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多方面的實施路徑,如教材改革、師資培訓、課程考核等,但未深入探究詳細的實施方案。鑒于此,文章將圍繞“教師、學生、課堂、課外”四大要素闡述大學英語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具體實踐路徑,使大學英語和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協同互補的效應。
2015年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在《教學指南》中對大學英語的課程性質有非常具體的表述:“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屬性……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边@意味著除語言知識和語言技巧傳授的工具性功能外,高校英語課程還應通過承擔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任務發(fā)揮其人文性功能。人文性的核心就是弘揚人的價值,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培養(yǎng)。把握大學英語課程的雙重性質,充分發(fā)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借助語言知識傳授、語言應用技巧訓練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過程,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增強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大學生所接受的教育課程均具有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功能,能夠有力地起到培養(yǎng)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作用。“課程思政”不是一門課程,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涵蓋“思政理論”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頂層設計中,把學生的思想政治培養(yǎng)作為課程目標,并與專業(yè)發(fā)展教育相結合?!罢n程思政”理念對課程的思想政治功能、意識形態(tài)功能進行深度強調的同時,實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教學全過程的有效貫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所說:“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和期待,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p>
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下,現有教材內容難以滿足“思政”需要,這體現在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代精神這一編寫教材的統(tǒng)領性原則,并未在外研社等諸多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課程通用教材中得到明確提出,且立德樹人、服務“課程思政”這一教材編寫宗旨和教材內容也未被任何一套教材明確提出。這些教材雖在編輯時對當代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現狀與未來有所提及,西方國家各種風土人情等內容有所側重,但“課程思政”內容卻占比相對偏少,其內容整體缺乏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性。主要表現在反映中國文化與科學技術內容的比例嚴重不足,比如某版本的《大學英語》教材,四冊60多篇文章中極少出現中國民族英雄故事、中國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中國的科技進步等內容。這表明,在最初選取教材內容時就忽視、弱化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導致中西方文化所占比例失衡。
有學者在近年調研了國內某高校思政教育情況,發(fā)現專業(yè)教師存在較為嚴重的思政缺位現象,有70%以上的專業(yè)教師仍堅持重專業(yè)教學、輕思政這一教育理念,只有不足30%的專業(yè)教師能夠做到在課堂中融入思政教學。一些高校英語教師對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認識存在不足,片面地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進而導致其形成只重視傳授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教學,關注專業(yè)發(fā)展,不重視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認知偏差。這種認知偏差導致英語教師缺乏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人為割裂了思政課與專業(yè)課,使二者協同發(fā)展無法得到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載體也隨之無法得到有效拓展,同時也為落實、實現“三全育人”目標帶來不利影響。此外,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部分英語教師仍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評價體系,即設計教學目標及考核評估的指標仍以學生語言技能等專業(yè)技能為主。受此影響,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教育,在教學中考慮或是涉及得相對較少,這表明在主觀意識層面教師忽視了英語課程的思政功能。
除了思政理論課教師之外,大學英語教師這一群體對順利推進“課程思政”最具決定性,能夠將思政目標落實、落細、落小。教師能否認識到所教授課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出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價值,從根本上決定了這門課是否能夠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所以,大學英語教師要提升思政教育意識,牢固掌握“課程思政”的核心概念,充分認識所授學科的內在和社會價值,增強作為人民教師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將“立德樹人”當作自身的神圣使命,將“課程思政”元素自覺、主動地融入日常教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成為踐行者和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理性對待中外文化差異;為人師表,必須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扎實的理論基礎,用高尚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啟迪學生的理想信念。
人才培養(yǎng)是高?!罢n程思政”推進的核心,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關鍵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堅持以學生為本。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需要被強調,他們的認知、情感和思想發(fā)展需求需要被關注。首先,要改變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性質的認知,讓他們意識到這門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而非純粹的語言工具。其次,應關注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而不是只在教學中進行說教,應該使他們感受到人文關懷和情感共鳴。最后,還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和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最終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內容可以將主題與語言相結合,即宏觀與微觀的結合。從宏觀主題來看,大學英語教材內容所涉及的人際關系、科技、全球化等熱門話題中可以相應引申出誠信友善、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的切入點,大學英語教師也可以因人施教,根據所教學生的英語基礎、專業(yè)和興趣等發(fā)掘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思政切入點,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巧妙地融入理想信念的精神引領。微觀層面,從語言層面入手,在語言點講授的過程中選擇與“思政”有關的例子和授課材料,要抓準切入時機,掌握實時性和適度性,才能真正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各個步驟,落實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之中。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課內與課外相融合,在用好課堂主渠道、筑牢“課程思政”主陣地的同時,也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課外實踐的全過程。構建立體化育人實踐模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并延伸到“第二課堂”,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補充作用,最大化發(fā)揮課外校園文化育人功能,提升“課程思政”實效性。大學英語教學團隊可以和學生工作部門聯合,利用“第二課堂”開展形式多樣、積極樂觀、格調高雅的英語校園文化活動,如開展十九大報告翻譯大賽、“思政”主題的英語角、“思政”主題的英語演講比賽等,激發(fā)學生更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學生活動、思政教育和語言學習同頻共振,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滲透,“課外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優(yōu)勢也隨之得到有效運用與深度挖掘。
綜上所述,教師、學生、課堂和課外這四個切入點,能夠構建“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可行路徑,讓“立德樹人”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得到有效實踐。在落實、推進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思政”理念的同時,學校和英語教師要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管理與實施主體這一角色定位,積極探索英語課程和“思政”元素的兼容性,切忌生搬硬套,以此精準切入,并通過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等多元教育理念,使英語課堂“專業(yè)屬性”得到保障的同時,拓展、突出其“思政功能”,以此拓展大學英語課程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