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學 雷 萍
新課改將教學目標指向了“核心素養(yǎng)”,在這一背景下,教師要想促進高中生的全面發(fā)展與進步,就應該將重點放在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上,并將其與核心素養(yǎng)結合,從而在教學實踐中促進普高生綜合素養(yǎng)與能力的提升。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教師需要對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一個精準的認知,并從這一認知出發(fā)探尋新的閱讀教學策略,使其發(fā)揮出最大的效果。以下,便是對此的一些看法與實踐。
閱讀需要語言文字的積累進行支撐,更需要個體的語言經(jīng)驗進行理解,這意味著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極為重要。學習者語言知識的主渠道便是閱讀文本,所以任何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都必須立足文本。通過對閱讀文本的梳理和整合,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語言文字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還能夠使學生接觸更多的語言活動經(jīng)驗,這對高中生閱讀質量的提升和閱讀能力的發(fā)展都將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師務必要立足文本來開展閱讀教學,使學生能夠主動對語言進行架構和運用。
以《春末閑談》的教學過程為例,該篇文章寄意深廣,姿態(tài)灑脫從容。為了借助這一文本來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建構與運用,提高學生對語言應用意義的深刻認識,我在教學之初先要求學生對該篇文章進行了初讀,并要求大家在讀的過程中去關注課文中的語言運用,從而將學習者的注意力聚焦到了語言文字之上。在學生閱讀完成后,我開展了一場小型的討論會,討論會的主題為“語言”。在這一基礎上,我要求大家去討論文章中的語言特點,并舉出相應的例子。在討論會開始之后,我也積極參與其中,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帶動。通過這一討論會,學生感受到了閑話漫筆中的辛辣諷刺,感受到了先生思想的深邃和對治人者精神控制的厭惡與揭露,而這些都是通過文中語言進行傳遞的,這對于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提升將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作用。
在當前教學中,情境教學法越發(fā)受到老師們的喜愛。通過情境教學,能夠將學生直接引入到閱讀文本所構筑的世界中,從而獲取直覺性體驗,這對于學習者更直觀、準確地理解作品本身的含義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在落實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視聽功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并在情境中展開教學,促使學生與作者實現(xiàn)共鳴,進而體驗到優(yōu)秀文本的魅力所在。在對閱讀文本進行直覺性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意識也會得到極大調動,這對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也將產(chǎn)生積極作用。
以《胡同文化》的教學過程為例,為了讓學生獲取直覺性體驗,從閱讀中體會到汪曾祺對胡同文化所懷有的情感,我在課堂上非常重視情境式教學。因此,在課前我反復揣摩課文內容,全方位挖掘,為學生設計了一份信息技術融合課件。在實操中,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些有關于北京胡同的圖片和視頻,還播放了一首京腔京曲《胡同京歌》作為背景音樂,從而將學生順利引入情境氛圍中,使學生切身感受北京胡同的文化韻味。在情境構建成功后,我詢問學生:“同學們知道圖片和視頻中是哪里嗎?”在大家積極性十足地說出“北京胡同”后,我接著詢問大家有沒有去過,并邀請了幾位去過的學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同時結合本土胡同,重視聆聽并交流步行其中的感受。在奠定了堅實的情境氛圍基礎后,我順其自然地引導大家對課文展開閱讀,使學習者在閱讀中獲取直覺性的體驗,從而有效促進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
語文活動是個體形成審美體驗,培育審美能力的重要路徑。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無論是課內閱讀文本還是課外閱讀文本,教師都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欣賞。品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想象,培育學習者的審美鑒賞力,還能夠讓學習者更為深刻地感受到文本的思想魅力,這對于高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都將產(chǎn)生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教師要重視對作品的選擇,并為學習者提供充足的欣賞時間,以借此有效培養(yǎng)學習者的審美鑒賞力。
以《山地回憶》的教學過程為例,這是一篇非常樸素、自然、清新的小說,為了培養(yǎng)學習者的審美鑒賞力,讓他們學會欣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我在該課授課環(huán)節(jié)中非常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性地位,盡可能地將課堂交給了學生。所以,在教學之初,我便將學生進行了分組,之后要求大家對文章展開自主閱讀,并在閱讀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鑒賞,從而將學習者的關注全面聚焦到了對文章的分析與感悟中。在各個小組展開討論的過程中,我適當?shù)剡M行旁聽和參與,從而了解各個小組的實時討論情況。在小組討論中,每個人都積極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逐漸從人物的對話中點出了抗日戰(zhàn)爭的大背景,從環(huán)境描寫中感受到了冀中人民的艱辛生活和勤勞智慧。這些平易單純的文字從側面反映出戰(zhàn)爭的殘酷,而這也正是這篇小說的出彩之處。通過這一作品欣賞過程,學生對優(yōu)秀閱讀文本的審美鑒賞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文字是民族文明的傳承載體,更是文化的重要成分。實際上,學習文字、閱讀品味文字,便是獲得文化知識的過程。所以,為了提升學習者的文化認同感,培養(yǎng)學習者的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教師決不能忽視學習者對文字的運用。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運用語言文字,去品味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并在了解的過程中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推動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思維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與感悟,并為學生提供分享與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從而發(fā)揮出集體的力量,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和民族使命感。
文字運用并不是單純地利用自己所學的文字知識展開閱讀,而是需要學生主體對閱讀知識進行主動性的吸收和內化,如此才能有效拓展學習者的知識視野,使學習者在接觸和體驗更多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提升文化認同感。所以,為了能夠激發(fā)學生運用文字的興趣,我經(jīng)常會在課上向學生提供或者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閱讀作品,鼓勵大家進行閱讀,從而借此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文字運用意識。在課上加入新的閱讀文章時,我會主動參與到大家的討論中,對所推薦的拓展閱讀文本,我會在特定的時間為學習者安排閱讀分享活動。不同的文字運用方式,為學習者提供了不同的閱讀感悟,這對于提升學習者的文化認同感,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于提升高中生的閱讀感知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為了實現(xiàn)閱讀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培養(yǎng)全體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落實對新的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