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蘭溪市第三中學 鄭偉新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我認為,首先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因為這是激發(fā)人生動力的最高境界。汽車的動力來自發(fā)動機,如果沒有發(fā)動機,它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只能靠外力才能動。沒有動力的人生就像沒有發(fā)動機的汽車,沒有人生動力的青年一代與我們要培養(yǎng)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相去甚遠。
因此,在青年一代中尤其是高中階段激發(fā)學生的人生動力非常重要。目前,一部分高中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不佳,你看,校園里無精打采、雙目無光的有之;不聽教導沉迷網(wǎng)游的有之;早戀、頹廢、得過且過的有之;在課堂上打瞌睡、作業(yè)應付的有之;推一把走一步、內驅缺乏的可能更多??v觀高中校園,此現(xiàn)象亟待解決。
在一項人生規(guī)劃的問卷調查中,關于“你是否清楚自己未來,五到十年的發(fā)展計劃?”的問題,回答“清楚或非常清楚 ”的共占78.6%,回答“不是很清楚或一點也不清楚”的占到了17%,回答“沒有考慮過”的占到了4.4%。
作為教育人,我們有責任行動起來,思考原因并采取措施,以期激發(fā)起學生的人生動力。
人的目標離不開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最底層的需求是生存。每一個學生在畢業(yè)后都會記起食堂的某樣食品,或者是最令人回味的,抑或者是最讓人吐槽的。對此,我想,激發(fā)人生的動力可以從食堂開始,從伙食的改善開始,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沖食堂”的動力,有品味美食的樂趣。當然,滿足這一層次的需要還可以從寢室、廁所的條件改善入手,讓學生在吃、喝、拉、撒、睡中感受到學校的美好,從而激發(fā)學習的動力。衣食足、知榮辱,低層次的目標會激發(fā)更高層次的目標,動力源也會更加持久。
要獲得人生的動力,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怎樣才能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呢?肥胖的人要減肥,如果僅僅就為減肥,那是沒有動力的,如果知道了肥胖會導致“三高”的結果,那就不得不減肥了。
由以上得知了人生規(guī)劃的重要性,而且規(guī)劃要具體,能感知、能想象,甚至能體驗。所以,人生規(guī)劃的教育不能僅局限于講座、課堂,更應該讓學生走進高校,感受不同專業(yè)的學習和要求;走進社區(qū)、企業(yè)、機關單位,觸摸個體與社會的關系;盡可能多地參與職業(yè)體驗,嘗嘗“三百六十行”的酸甜苦辣。教育必須是開放的,學校不僅是小社會,更是大社會的有機組成,要與大社會融合,充分利用社會的各種教育資源。有如此豐富的教育形式,學生學習的動力自然能夠提升。而一旦學生對自己的人生有了相對明確的規(guī)劃,明白了自己要什么,那外界的驅動就會變成內在的驅動,強勁的力量又助推學生走向成功,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學校的職能或許就是為學生明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搭建一個平臺,一個看上去似乎“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平臺。
持續(xù)的努力是一種慣性,其實頹廢和平庸也是一種慣性。都說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堅持21 天。那么這21 天如何努力而不頹廢、平庸呢?就需要外力和他律,因為很多時候沒有形成習慣的努力或者說是短暫的努力是不可能讓努力者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的。為了幫助學生有良好的外力他律,就必須建立一整套檢查督促機制和獎勵激勵機制。比如:我們可以建立一套從早到晚各個時間段的行為規(guī)范,有師生共同參與的檢查督促隊伍,還要有及時的反饋,達到及時糾偏的效果。再比如:設置一些短期考核目標,為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成果的機會。這有點“胡蘿卜加大棒”的味道!
環(huán)境育人,讓每一面墻都說話,讓每棵樹都育人,讓孩子們置于“低頭抬眼所見皆勵志”的教育環(huán)境。為此,學校要強化文化氛圍的營造。主要包括校園、教室、寢室等場所的文化布置。一方面,學校要升級綠化覆蓋率,做到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置身校園是親近自然的美的感受,讓學生體悟生命之美。例如:蘭溪三中依托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生物館,打造了勞動基地—植物園—標本制作實踐室—標本展覽室系列生態(tài)教育資源鏈,引導學生理解生態(tài)的多樣平衡屬性,樹立建設美麗家園的理想。另一方面,舉行班級文化、寢室文化評比活動,在校園樓梯、走廊等處布置積極上進的標語,如“要用你的微笑改變世界,不要讓世界改變了你的微笑”“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需要”等,這些富有哲理的話語帶給學生的是智慧和奮斗的動力。
也許,人類的發(fā)展一開始是靠生存需求來驅動的,后來,這種生存或者職業(yè)的驅動會逐漸減弱,因為生存需要會得到滿足,職業(yè)會出現(xiàn)倦怠,這時,人類的發(fā)展就要靠意義感來驅動了。意義感,就是因為自己做的事情能改變人、幫助人、成長人,而覺得有價值,被需要,并且成了自己的動力。比如雷軍,在創(chuàng)辦小米之前,就已經(jīng)是億萬富翁了,他說他早就不缺錢了,努力的意義,是為了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學校是育人的場所,立德樹人除了科學文化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做好思想宣傳工作,要把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重要職責。重中之重是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
加強思政教育,首先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在當代中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如何讓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學生美好生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方面需要通過思政課的系統(tǒng)學習,幫助學生學懂弄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尤其要學會辯證思維方式;另一方面,學校要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認識、辨析社會現(xiàn)象,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行動的準則。
加強思政教育,就要深入開展“愛國愛黨愛家鄉(xiāng)、立德立功立言行”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學校開展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辯論賽、歌詠賽、社團活動、課外實踐等系統(tǒng)的環(huán)節(jié),以“知家鄉(xiāng)、愛家鄉(xiāng)、建家鄉(xiāng)”為基點,用歷史的觀點、比較的方法,從古今中外的事實例證中清晰地呈現(xiàn):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富強和偉大復興!用前輩先烈的豐功偉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成就、身邊的巨大變遷,從道路、制度、理論、文化等方面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優(yōu)越性,樹立全面自信。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明確自身的使命,既是光榮的也是幸福的,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見證者、開創(chuàng)者、建設者,從而提升努力奮斗的意義感。
人生需要動力,目標、夢想無疑是更深層、更持久、更強勁的動力,讓我們尊重夢想。立足時代背景,明確當代人的歷史使命,以“偉大的中國夢、美麗的家園夢、多彩的人生夢”推進理想教育,指導學生的人生規(guī)劃,激發(fā)奮斗的熱情,為幸福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