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4)
“體裁”這一術語在19世紀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它主要用于文學和藝術領域,指文學和藝術的類別。后來在語言學研究領域,引入“體裁”這一術語,包括社會交際活動幾乎所有的言語事件。Swales和Feak指出,體裁是旨在達到一套交際目的的文本或話語類型。Bhatia進一步指出,體裁是以共同交際目的為特征的一組可識別的言語事件。李萍和Josta van Rij-Heyligers認為,交際目的決定了語篇的體裁,從而影響著語篇內容和語言風格的選擇。由此可見,體裁分析的宗旨是研究語篇的交際目的和語言使用策略。對于體裁分析的研究,Bhatia認為分析語料最理想的方法是采用體裁分析法。因此,在體裁分析方法的研究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對不同類型的語料進行分析,得出了不同的體裁結構特點。自Swales提出體裁分析理論以來,體裁分析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學術論文作為一種體裁,有著特定的交際目的,且其目的、形式和功能也表現(xiàn)出很強的規(guī)約性和結構性,已經(jīng)成為體裁分析的重要研究對象。在學術論文的結構解讀方面,Swales發(fā)現(xiàn)學術論文摘要語篇的宏觀結構一般表現(xiàn)為IMRC四語步模式,在研究學術論文引言部分結構和功能的關系時,提出了著名的“建立學術研究空間”(CARS)的分析思想,建立了以“語步”(Move)和“步驟”(Step)為出發(fā)點的修辭結構分析模型。對于論文摘要的研究,Bhatia在其體裁分析研究著作中,提出IMRC(導言—方法—結果—結論)模式。Salager-Meyer在研究醫(yī)學論文摘要時發(fā)現(xiàn),構建醫(yī)學科技論文摘要常用的修辭結構是六語步模式,并且時態(tài)和情態(tài)動詞的選擇與語步之間有密切的關系。Martin P.M分析了實驗社會科學領域英語與西班牙語論文摘要的修辭結構和語言特征,英語摘要遵循的是引言—方法—結果—結論的語步結構,而西班牙語摘要遵循的是引言—方法—討論的語步結構。此后,Van Bonn和Swales根據(jù)IMRD模型,研究了語言科學領域的英語和法語的論文摘要。他們發(fā)現(xiàn),學術論文摘要的宏觀結構一般沒有差異。國內的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關注學術論文語篇體裁分析,對摘要的體裁分析主要分為三個方向:對特定學科領域的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對比不同學科之間的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結構;跨語言的學術論文摘要體裁的對比分析。
隨著學術交流的全球化,學術論文成為交流和獲取前沿研究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學術論文結構的組成中,論文的摘要是學術論文的基本要素之一,關系到論文能否錄用、發(fā)表及檢索,同時也起著吸引讀者并提供主要內容的作用。在對摘要的描述分析中,Bhatia認為摘要是對較長報告的描述或事實總結,目的是讓讀者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準確而簡明的認識。Swales認為摘要是學術論文的“濃縮體裁”,能夠準確地總結整篇論文的主要內容。因此,學術論文摘要的撰寫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體裁分析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醫(yī)學、工程和科學等領域。雖有少數(shù)涉及人文科學,但對應用語言學學術論文體裁的分析依然很少。通過觀察對比和分析,大多數(shù)研究集中在跨語言、跨學科或學科間的比較研究或體裁分析,相關研究表明,碩士和專家作者之間論文體裁研究,仍不夠深入。目前,專家作者的論文代表高標準的學術寫作,而碩士生在撰寫論文摘要時,使用的語篇結構、內容和語言表達方式混亂簡單。因此,從體裁分析的視角,研究應用語言學類學術論文摘要,通過相關的實際語料,觀察、對比和分析碩士和專家作者在撰寫應用語言學論文英文摘要時采用的修辭結構和語步上的語言特征,并進一步研究不同作者在表達相關的交際功能的語言運用特點及差異,為該領域的碩士作者總結撰寫應用語言學論文摘要提供參考和借鑒。
通過觀察、對比和分析相關的實際語料,以體裁分析理論為基礎,以Swales提出的IMRC分析框架(引言—方法—結果—結論)分析語料中語篇的結構模式和語言表達特征,并參照Swales的語步(Move)和步驟(step)模式對語篇進行微觀層面的分析,探究語篇的語言特征是如何來架構某一特定語步,并總結出二者在體裁結構和語言表達上的異同點,以提供撰寫英語摘要的寫作結構范式。從2019年出版的語言學領域核心期刊和中國知網(wǎng)庫刊登的專家和碩士作者的研究性論文中各隨機選取10篇,截取英文摘要,分別建立兩個語料庫,以此為研究對象。
楊瑞英指出,語步(move)是“一個由一系列詞匯,主題意義和修辭特征所標明的具有統(tǒng)一意義傾向的語篇片段”。語步的劃分以語篇的功能和作者的交際意圖為主要依據(jù),同時借助某些具有標志性的詞匯和其他一些語言特征來表達。首先,對語步作標注和識別;其次,統(tǒng)計各語步出現(xiàn)的數(shù)量、頻率及各語步下的不同的步驟出現(xiàn)的頻率;最后,分析和對比相應的數(shù)據(jù),并得出結論。通過對專家和碩士作者的學術論文英文摘要體裁特征的宏觀及微觀層面的對比研究,探究碩士作者和專家在表達相關語篇交際功能時語言運用特點及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從宏觀層面上看,專家和碩士作者在Swales提出的IMRC分析框架中,語步和步驟方面存在一些差異。從語步一(研究背景)及其構成成分上看,專家和碩士作者在撰寫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語步一和其構成步驟1、2、3、4的使用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結果表明步驟5(作者想要研究的問題)的使用上存在差異。語步二(研究方法)及其構成成分結果表明,專家和碩士作者在使用語步二及其構成步驟3(收集語料方法)、5(研究過程)上存在差異。在語步二的步驟的使用上,專家作者比碩士作者使用得更頻繁。在語步三(研究結果和討論)和語步四(研究結論)上,專家和碩士作者在其使用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碩士作者對語步的撰寫要求與專家作者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專家作者在撰寫應用語言學學術論文摘要時,語步相對完整,基本上都能遵循Swales提出的IMRC模式,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語步步驟多樣化、規(guī)則化。相比之下,碩士作者撰寫的英文摘要存在語步步驟缺失和重復的情況,有待于提高。
從微觀層面看,專家和碩士作者都會使用各種語言介紹相關的語步和步驟。楊瑞英認為,對語步、步驟的定義主要依靠一些能體現(xiàn)作者交際意圖的標志性的信號詞(lexical signals)。研究表明,在引言語步(M1)中,主要由研究背景、目的、問題步驟構成,專家和碩士作者都頻繁使用的單詞和短語有important、significant、show、problem、but、little等,專家作者還經(jīng)常使用it is known that、with the aim of、a need of等短語;在方法語步(M2)中主要使用有was/were assembled、was/were constructed、was/were studied等;在結果語步(M3)中頻繁出現(xiàn)caused、was/were achieved、resulted in等;而在結論語步(M4)中,專家和碩士作者使用頻率較高的詞有achieve、ensure、we conclude that、suggest(s) that、can be applies、future directions等。動詞時態(tài)在摘要寫作中尤其重要,本研究關注現(xiàn)在時、過去時和現(xiàn)在完成時,這三種時態(tài)在摘要中出現(xiàn)的頻率高于其他四種時態(tài)。對比分析兩個語料、各個語步中三個時態(tài)的使用頻率,結果表明,引言語步中通常用一般現(xiàn)在時,方法語步中通常使用一般過去時,結論語步中使用現(xiàn)在完成時的頻率較高。相比之下,專家作者在撰寫學術論文摘要時使用的時態(tài)比碩士作者更為規(guī)范和靈活。因此,碩士作者在此方面需要改正和提高。通過對碩士和專家作者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結構的宏觀和微觀層面對比研究,分析不同作者在表達相關的交際功能的語言運用特點及差異,對規(guī)范英語論文摘要寫作和論文發(fā)表提供一定的參考。
研究采用Swales提出的IMRC模式,運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從體裁分析的角度,對比研究20篇應用語言學類專家和碩士作者的研究性論文英文摘要的宏觀和微觀結構,發(fā)現(xiàn)各語步在宏觀結構上大致相似,每個語步在固定的語言模板體現(xiàn)出來并發(fā)揮各自的功能;在微觀結構層面存在差異,專家作者撰寫的論文摘要更加貼合IMRC模式的語步和步驟,會使用更多的步驟,摘要的結構規(guī)范化和多樣化。碩士作者的研究性論文雖基本上掌握了摘要的體裁特征,但在各語步的步驟的使用上有待進一步加強,需要向專家作者學習和靠攏。研究旨在了解碩士作者在摘要撰寫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以幫助學生增強理解學術論文摘要,學會英語論文摘要體裁的使用規(guī)律,了解體裁的結構潛勢。在論文撰寫中注重語篇的結構框架和語言表達形式,使其精準地表達自己的寫作意圖。對學術論文語篇的宏觀體裁框架有良好的認知把握,可以提高學生論文主體的寫作能力,有利于學生在以后的學術研究中規(guī)范地運用學術英語,增加論文錄用的概率,提高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師在學術論文寫作方面的教學工作,更好地指導學生撰寫論文。同時,研究對當前應用語言學領域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體裁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