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海南昌江烏烈軍話的單字調與兩字組連調

      2020-11-30 03:36:36劉新中吳艷芬
      華中學術 2020年1期
      關鍵詞:字組陰平陽平

      劉新中 吳艷芬

      (暨南大學文學院/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廣東廣州,510632;暨南大學文學院/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廣東廣州,510632)

      一、烏烈軍話的語言生存環(huán)境

      (一)昌江縣的地理位置

      昌江黎族自治縣位于海南省西北偏西部,地跨北緯18°53′~19°30′、東經(jīng)108°38′~109°17′。東西寬21.5千米,南北長75千米。東與白沙黎族自治縣毗鄰,南與樂東黎族自治縣接壤,西南與東方市以昌化江為界對峙相望,西北瀕臨北部灣,東北部隔珠碧江同儋州市相連。昌江是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24.3 ℃,全年無冬,四季如春,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為1676毫米[1]。

      (二)昌江縣的行政區(qū)劃

      昌江土地總面積16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6.6萬畝;海岸線63.7公里,水域面積8.3萬畝?,F(xiàn)轄石碌鎮(zhèn)、十月田鎮(zhèn)、烏烈鎮(zhèn)、昌化鎮(zhèn)、海尾鎮(zhèn)、叉河鎮(zhèn)、七叉鎮(zhèn)、王下鄉(xiāng)共8個鄉(xiāng)鎮(zhèn),84個村(居)委會,179個自然村。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匯總結果顯示,昌江縣2010年總人口為22383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8人,2010年末全縣總人口26.5萬,居住著漢、黎、苗等民族,其中黎族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2]。

      (三)昌江縣的歷史沿革

      昌江是海南島建置較早的郡縣之一。其中對語言分布影響較大的是宋代的昌化軍以及明代的衛(wèi)所。

      西漢元封元年,置至來縣,屬儋耳郡地,昭帝年間屬珠崖郡地,東漢建武年間屬崖州地。

      隋大業(yè)三年,以至來縣地析義倫、昌化、吉安三縣,昌化、吉安設在本縣境內(nèi)。

      唐武德元年,置儋州,治義倫,領昌化,同時省吉安入昌化。貞觀元年又析昌化縣復置吉安縣,轄于嶺南道。乾元元年廢吉安縣置洛場縣。五代屬儋州。

      宋熙寧六年,改儋州為昌化軍,廢昌化并入藤橋鎮(zhèn)。元豐三年復置昌化縣。南宋端平二年,改昌化軍為南寧軍,昌化縣劃歸南寧軍轄。

      明洪武元年,廢軍復州,昌化縣仍屬儋州。

      民國三年,昌化縣易名為昌江縣,隸屬廣東省。1949年12月,昌江縣與感恩縣合并為昌感縣。

      1958年12月,昌感、白沙、東方三縣合并為東方縣(時稱大縣),隸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轄。

      1961年6月,三縣又分設,復置昌江縣。

      1987年12月20日,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建制,昌江縣改名為昌江黎族自治縣。

      (四)語言與民俗

      復雜的人口分布使得人們必須選擇一種較為能夠接受的話來進行交流。

      普通話推廣較為普遍,居民日常操用的主要語言還有:黎話、軍話、村話、儋州話、海南話、臨高話、粵話、苗話等,具有黎錦紡織、黎族制陶技藝、黎族船形屋、黎族文身等豐富的黎族傳統(tǒng)習俗以及儋州戲、儋州調聲、儋州山歌、黎族三月三、黎族山歌、漁民賽龍舟、昌城瓊劇、軍話山歌、村話山歌等多種地方特色文化風情。

      (五)烏烈鎮(zhèn)簡介

      烏烈鎮(zhèn)轄烏烈、長塘、納鳳、峨溝、白石、峨港6個村委會,7個行政村:烏烈村、峨溝村、道隆村、白石村、長塘村、納鳳村、峨港村[3]。

      烏烈是昌江黎族自治縣轄鎮(zhèn)。1961年建烏烈公社,1983年設區(qū),1987年置烏烈鎮(zhèn)。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38公里。面積88.9平方公里,人口2.5萬,以黎族為主。有公路通達。農(nóng)業(yè)主產(chǎn)水稻、花生、甘蔗、西瓜,種植蔬菜。

      根據(jù)2016年的數(shù)據(jù),烏烈鎮(zhèn)轄區(qū)面積共89平方公里,下轄7個行政村,8個自然村??側丝?4270(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32385,戶數(shù)6617),總戶數(shù)6892,人口密集,并呈黎漢雜居分布狀。

      (六)昌化江下游的語言分布與語言使用

      昌化江下游兩岸的族群語言非常復雜,昌化江北岸,烏烈鎮(zhèn)上通行軍話,昌城鄉(xiāng)軍話、海南話都有,昌化鎮(zhèn)主要是海南話,鄉(xiāng)下主要是軍話和黎語。

      烏烈軍話有四種口音,分布在四個村落:烏烈、道隆、長塘、納風。昌化江下游兩岸的語言分布按照“瀕危方言點語言生活的調查提綱”可將有關問題總結如下。

      昌城講軍話的村落有:電村、新城、昌城、楊柳、咸田、昌化。

      烏烈軍話被稱為軍話,自稱還是他稱都是如此。在烏烈,軍話是一個強勢方言。

      烏烈軍話所在村落主要分布在烏烈和昌城兩個鄉(xiāng)鎮(zhèn),講軍話的人口約22000,除了外來人口和外地嫁來的媳婦,前8位的大姓分別是:鐘、符、林、李、范、楊、羊、陳。這些姓氏遷來烏烈的歷史有族譜記載。以鐘姓為例,族譜記載,鐘姓祖先從講軍話的三亞崖城遷來烏烈已經(jīng)超過200年。

      烏烈附近講軍話的村落大概有人口5000,烏烈軍話有四種口音,分布在四個村落:烏烈、道隆、長塘、納風。除了軍話,本地操軍話的村民還會講不同程度的儋州話、海南話、黎語、村話(哥隆話);大部分村民都會講帶有口音的普通話。

      解放前本村兒童就讀的學校(包括私塾)教師用的教學語言是軍話,現(xiàn)在教學語言已經(jīng)是普通話了。在烏烈、昌城,老年人(60歲以上)、中年人(40~60歲)以及青年人(40歲以下)之間大都使用軍話交談,在烏烈村,老中青三代目前更是用軍話進行交流。在烏烈,老中青三代以及平輩之間,目前廣泛使用軍話交談。最近這十幾年,雖然外來的普通話、海南話影響很大,但是烏烈的小孩最早學會的方言還是軍話。

      在家庭中,外來的媳婦嫁來烏烈后,也都學會使用軍話。在烏烈假如一家三代同堂的話,家里老中青三代與代之間,平輩之間都習慣使用軍話交談。講軍話的人對自己的母語還是有很濃厚的感情,多數(shù)人認為軍話有傳承與繼續(xù)使用的必要。

      軍話是平常思考使用的主要方言,當?shù)厝诵睦飻?shù)東西的時候使用大都使用烏烈軍話。

      各地軍話都有很多不同形式的言語作品,在烏烈也是有很多用軍話表達的兒歌、童謠、山歌、故事等。

      二、烏烈軍話的單字調

      (一)烏烈軍話單字調的聲學表現(xiàn)

      烏烈軍話有5個單字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入聲單獨為一個調類,入聲塞音韻尾已經(jīng)消失。具體如表1。

      表1 烏烈軍話的單字調

      烏烈軍話的聲調歸納成以上的調類調值,陰平實際上在33到44之間,陽平和上聲音高范圍接近,但是變化的形式不同,記為31和42是為了區(qū)別音類,實際調值在非最小對立時,非常接近。下面我們有兩個方面的語音實驗的說明。首先是聲調的直觀圖。下面是三位中年、老年的烏烈男性發(fā)音人的聲調直觀圖,見圖1到圖4。

      圖1 老男的聲調直觀圖【鐘校長】

      圖2 中男1的聲調直觀圖【李老師】

      圖3 老男聲調綜合圖【鐘校長】

      圖4 中男聲調綜合圖【鄧老師】

      下面是烏烈軍話聲調數(shù)據(jù)所呈現(xiàn)的特點,我們還做了有代表性的發(fā)音人的聲調折線圖。

      表2 烏烈軍話的單字調音高數(shù)據(jù)

      圖5是綜合了《方言調查字表》的聲調例字而作出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陽平和上聲的區(qū)別還是較為清楚的,這是突出了最小對立的聲調例子的結果;但是如果不在聲調最小對立的情況下,不強調陽平、上聲的對立,就會出現(xiàn)非常接近的情況。下面我們將烏烈軍話的聲調整理,經(jīng)過T值轉換后的對數(shù)數(shù)值,分別做出老男、中男的聲調曲線圖。

      圖5 中男聲調綜合圖【鐘、李】

      圖6所反映的烏烈軍話的聲調,老男的陽平、上聲差別還是可以區(qū)分的,但是中年男性的則有明顯的趨同,但是如果提出陽平、上聲來問的時候,他都會區(qū)別為不同的聲調。這就是說,聲調對立在最小對立時是清楚、明顯的,但是在系統(tǒng)分布中會有音域、調型接近、重合的情況。

      圖6 烏烈軍話的聲調【老男、中男】

      根據(jù)最小對立,適當調整聲調系統(tǒng)中的調值,我們把烏烈軍話的單字調總結如下。

      表3 烏烈軍話的單字調

      根據(jù)上述的分析,我們把烏烈軍話的聲調描寫如下:

      表4 烏烈軍話的單字調的音系描寫

      這里我們將5度對應于音高描寫的符號:1→L,2→l,3→M,4→h,5→H。

      (二)烏烈軍話單字調的分析

      烏烈軍話的單字調描寫有三個難點:一是陽平和上聲的調值描寫,二是文白異讀;三是單字調聲調格局與哪種官話相似。

      1.陽平和上聲的調值

      陽平和上聲的調值非常接近,我們用一組最小對立來區(qū)別:駛-時、裸-螺、爬-把、芽-雅、苗-秒、驢-呂、時-使、迷-米、泥-你、犁-李、梅-每、民-敏、忙-蟒、詞-此、儒-乳。這一組比較項中,“詞-此、儒-乳”相同,這是因為來源和處理上的問題。

      馮法強[4]對崖城軍話聲調的描寫如下:聲調5個:陰平33、陽平31、上聲21、去聲55、入聲314。他有三點說明:(1)入聲調獨立,帶嘎裂聲,語圖上聲調曲線中部折斷。(2)去聲55很高,帶緊喉色彩。(3)陽平32與上聲21接近,但對立。調值非常接近,但是當?shù)氐娜苏J為不同。前兩個不是音位特征,不需要特別強調,但是他對陽平與上聲的觀點與我們的觀察基本一致。

      2.文白異讀

      文白異讀主要表現(xiàn)在陽平和去聲。

      表5 烏烈軍話的單字調的文白讀

      文讀多出現(xiàn)在借用普通話的詞語中,還有一種情況是文讀有明顯的人際間的差異,在我們調查的5位發(fā)音人中,林老師(男,30歲),陽平和去聲的文讀有擴大化的情況,其他的發(fā)音人還是有較為穩(wěn)定的白讀為主的基本聲調格局。

      3.烏烈軍話與海南等地軍話的聲調在音系格局上的比較

      下面是幾個海南西部幾個軍話點的聲調比較。

      表6 海南西部幾個軍話點的聲調

      上述材料包括了海南西部4個不同點軍話,它們由北向南間隔分布,從總的情況來看,海南西部各個點的軍話,它們聲調音系格局表現(xiàn)出較強的一致性:入聲自成一類,其他陰、陽、上、去四個調也有較強的一致性特點。陰平多為中平、高平,陽平多為低降,上聲以高降、中降為主,去聲以高調(高平或者高升)為主。詹伯慧先生在1959年發(fā)表的文章中,記錄崖城軍話的陽平21調時附注說“韻尾收喉塞音”。入聲為舒聲調214,附注說“韻母為i、i:e、u、ua時,調值為先低平后中平11 33”[13]。但是除了調值上的差異,單就聲調系統(tǒng)組成與聲調格局來看,海南島西部的這些軍話的聲調系統(tǒng)有較強的一致性。

      為了說明海南軍話的歸屬,除了毗鄰的相關比較,我們能夠觀察的就是同為官話系統(tǒng)的西南官話。根據(jù)李榮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的描寫,柳州有5個聲調:陰平44,陽平31,上聲54,去聲24,入聲5。成都有4個聲調:陰平55,陽平21,上聲53,去聲213;貴陽也有4個聲調,陰平55,陽平31,上聲53,去聲24??傮w而言,烏烈軍話的單字調格局與西南官話非常相似。

      表7 烏烈軍話與西南官話幾個代表點的聲調比較

      從主要的音系格局看,將海南軍話劃歸西南官話桂柳片,應該是合理的。首先陰平調,多數(shù)的西南官話是高調或者中高調[20];陽平多處于音高的低或中低范圍,調型為降調;上聲多為高調或者中高調,調型為降調;去聲落點多為高調,調型高平、高升為主。

      馮法強[21]認為,海南軍話和桂柳官話一樣,都源于明代官話,但是海南軍話和桂柳官話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他還根據(jù)入聲的演變,認為,入聲分化歸陽平,這與西南官話入聲分化的情況相同。但是根據(jù)我們的調查,“入聲分化歸陽平”這個觀察不適用于烏烈軍話,現(xiàn)在還沒有看到明確的跡象表明烏烈軍話的入聲自成一類,并沒有合并到陽平中去。

      從目前能夠對應的材料來看,海南西部的軍話的聲調音系格局表現(xiàn)出較強的一致性,而它們與西南官話中的桂柳話呈現(xiàn)出較為穩(wěn)定的對應關系。丘學強[22]討論了8種軍話,按照與“像多數(shù)北方方言”的接近程度做了一個排序:八所—崖城—中和—平?!彩丁嗵痢腊玻@里他認為海南的三個點比較接近北方話。這里他說的北方方言與西南官話較吻合,屬于南方官話,不是北方官話。

      三、烏烈軍話的兩字組連調

      烏烈軍話的兩字組連調相對簡單,下面是5個聲調循環(huán)組合之后的各個連調的實際情況。我們利用曹志耘主編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調查手冊》中的連讀變調例詞為主,參照了詞匯調查中的兩字詞語,標注、提取兩字組的音高數(shù)據(jù),進行歸一化處理,取每種連調的音高模式。連調的發(fā)音人以兩位發(fā)音人的數(shù)據(jù)為基礎,一位老年男性和一位中年男性。下面我們分別就烏烈軍話的兩字組連調的情況進行初步的總結。

      (一)陰平位于首字

      陰平位于首字地位的不變調或基本不變,變化的模式見圖7。

      圖7 陰平位于首字的兩字組連調

      陰平位于詞首的連調情況,具體如下:

      ①陰平+陰平,不變,44+44→44+44,如:飛機、東風、開車、當官。這里的不變調44,較單字調略高,記為55+55也是可以的。

      ②陰平+陽平,不變,44+32→44+42,如:清明、工人、開門、耕田。這里位于后字的陽平調與下面看到的上聲的變化幾乎一樣,只是陽平的起點和終點比上聲的略高。

      ③陰平+上聲,不變,44+31→44+41,如:工廠、身體、鄉(xiāng)長、天井。

      ④陰平+去聲,不變,44+55→44+55,如:書記、車票、開店、分配。去聲位于末尾的略有一點拱度,聽感上還是一個高調。

      ⑤陰平+入聲,基本不變,44+324→44+423,如:鋼筆、東北、生日、開學。入聲位于末尾時,調頭因為受前字的協(xié)同發(fā)音的影響而比單字調的抬高了,而調尾又較單字調為低,但是保留了上升的形式。

      (二)陽平位于首字

      陽平位于詞首時連調情況見圖8。

      圖8 陽平位于首字的兩字組連調

      陽平位于詞首時連調情況具體如下。

      ①陽平+陰平:基本不變調,31+44→32+33,如:農(nóng)村、良心、騎車、爬山。由于后接陰平是高調,因此陽平原本較低的落點被抬高了,由31變?yōu)?2,但是聽感上還是一個低降調,因此是基本不變。

      ②陽平+陽平,不變,31+31→31+31,如:眉毛、農(nóng)民、皮鞋、圍裙。兩個陽平相連,前字保持了單字調的調型,后字的調頭略低于單字調的調頭,但是并不改變低降這一調型。因此定義為不變。

      ③陽平+上聲,基本不變,31+41→32+31,如:牙齒、門口、團長、長短。陽平、上聲在單字調中調型接近,連讀時調型依然較為接近,但是有區(qū)別:位于詞首的陽平落點比位于詞尾的上聲要高,但分別與它們的單字調相對而言,還是基本不變。

      ④陽平+去聲,基本不變,31+55→32+44[45],如:名字、毛病、排隊、同意。陽平后接去聲時,調頭降低了一些,而后接的去聲原本是一個高平調,但是因為起點被拉低了,調型變成了高略升的調,但是音高變化在高的范圍,因此界定為基本不變。

      ⑤陽平+入聲,基本不變,31+324→31+3233,如:毛筆、頭發(fā)、同學、茶葉。陽平后接入聲時,調頭略低于單字調的陽平,跟在陽平后面的入聲,聲調調型的前面部分與單字調時相同,但是后面的升幅較為平緩,為了反映后面平緩上升的過程,記為3233,并不是說后面是一個平調,而強調的時主調型是后面的較為平緩的23。

      (三)上聲位于首字

      上聲位于詞首時連調情況見圖9。

      圖9 上聲位于首字的兩字組連調

      上聲+陰平的總的情況還是不變調,維持這種不變的微調還有不同的情況,具體如下。

      ①上聲+陰平,基本不變,41+44→41[42]+44,如:火車、點心、比方、打針。

      ②上聲+陽平,基本不變,41+31→31+21,如:水池、草鞋、倒霉、檢查。

      ③上聲+上聲,基本不變,41+41→31+31,如:手表、廠長、起碼、管理。

      ④上聲+去聲,基本不變,41+55→32+55[45/54],如:水稻、水庫、海帶、古代。

      ⑤上聲+入聲,基本不變,41+324→31+324,如:粉筆、賭博、轉業(yè)、死活。

      (四)去聲位于首字

      去聲位于詞首時連調情況如圖10。

      圖10 去聲位于首字的兩字組連調

      去聲+陰平總的來看是基本不變調,但是位于詞首的去聲的調型都有略微的先升后降的情況,這主要是為了適應后接低調的協(xié)同發(fā)音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①去聲+陰平,基本不變,55+44→454+33,如:坐車、動工、汽車、背心、地方、用功。為了與前面高調相區(qū)別,陰平略低,約為33調,但是與44沒有對立,因此視為基本不變。

      ②去聲+陽平,基本不變,55+31→454+41,如:象棋、坐船、算盤、過年、大門、調查。

      ③去聲+上聲,基本不變,55+41→454+31,如:動手、道理、報紙、進口、代表、戶口。

      ④去聲+去聲,基本不變,55+55→44+44,如:制造、對待、會計、意見、政治、孝順。兩個高平調相連,它們的音高都有所降低,由55變?yōu)?4,但是并沒有形成新的調型,因此還是基本不變。

      ⑤去聲+入聲,基本不變,55+324→454+324,如:道德、動物、政策、副業(yè)、辦法、樹葉。

      (五)入聲位于首字

      入聲位于詞首時連調的情況或多或少地發(fā)生變調,具體情況見圖11。

      圖11 入聲位于首字的兩字組連調

      烏烈軍話的入聲不分陰陽,合并為一個調,單字調為324;當入聲位于詞首時,后接中、低調時,入聲由324變?yōu)樯下曊{34;后接高調時,入聲變?yōu)?1,具體如下:

      入聲+陰平:324+44→34+33,如:北京、北方、立冬、讀書。

      入聲+陽平:324+31→34+32,如:骨頭、發(fā)財、漁民、石頭。

      入聲+上聲:324+41→34+41,如:黑板、發(fā)火、日子、石板。

      入聲+去聲:324+55→21+35,如:發(fā)動、落后、發(fā)票、力氣、白菜、鐵路、立夏、實現(xiàn)。

      入聲+入聲:324+324→34+324,如:節(jié)約、出血、墨汁、白色、作業(yè)、節(jié)日、目錄、學習。

      四、小結

      關于兩字組連調,首先是確定連讀與單字調的關系。哪些變調,變調的模式是什么;哪些不變調,連讀調基本不變調的情況下,單字調如何投射到連調中去。單字調的聲調格局所反映的軍話的官話性質,與西南官話關系密切。兩字組連調的類型分為兩種。一是不變調,包括基本不變。具體表現(xiàn)為單字調調值在兩字組連調中的投射,為了協(xié)同發(fā)音所表現(xiàn)出的中和,即兩種聲調在調型和音高域方面在保持自身原調的基礎上彼此接近。二是異化的變調模式,在音高和調型方面都增強區(qū)別度。這一類主要是入聲位于詞首的連調。

      此外我們還看到,同樣的連調模式不會因為結構的不同而改變連調模式,這就是說,烏烈軍話的連調與句法結構關系不大。

      注釋:

      [1] 資料來源:http://www.changjiang.gov.cn/cjgov/zjcj/200911/t20091105_32218.html,以及《海南省行政區(qū)劃代碼(2006年4月)》整理。

      [2] 資料來源:http://www.changjiang.gov.cn/cjgov/zjcj/200911/t20091105_32218.html,以及《海南省行政區(qū)劃代碼(2006年4月)》整理。

      [3] 《海南省行政區(qū)劃代碼》,2006年4月。

      [4] 馮法強:《論海南軍話的來源和歸屬》,《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第77頁。

      [5] 丘學強:《軍話研究·軍話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53~66頁。

      [6] 馮法強:《海南儋州中和軍話音系》,《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42頁。

      [7] 丘學強:《軍話研究·軍話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53~66頁。

      [8] 符鎮(zhèn)南:《海南島西海岸的村話》,《民族語文》1983年第4期,第70頁。

      [9] 詹伯慧:《海南島“軍話”語音概述》,《語言學論叢》第3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127~149頁。

      [10] 丘學強:《軍話研究·軍話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53~66頁。

      [11] 劉春陶:《崖城軍話的類型特點及其形成原因初探》,《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第73頁。

      [12] 馮法強:《論海南軍話的來源和歸屬》,《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第76頁。

      [13] 詹伯慧:《海南島“軍話”語音概述》,《語言學論叢》第3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127~149頁。

      [14] 劉村漢:《柳州方言詞典·引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頁。

      [15] 李藍:《西南官話的分區(qū)(稿)》,《方言》2009年第1期,第72~78頁。

      [16] 唐磊:《桂林官話聲調實驗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14~14頁。

      [17] 汪平:《貴陽方言詞典·引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頁

      [18] 梁德曼:《成都方言詞典·引論》,《方言》1993年第1期,第6頁。

      [19] 朱建頌:《武漢方言詞典·引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頁。

      [20] 李藍:《西南官話的分區(qū)(稿)》,《方言》2009年第1期,第72~78頁。

      [21] 馮法強:《論海南軍話的來源和歸屬》,《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第77頁。

      [22] 丘學強:《軍話研究·軍話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53~66頁。

      猜你喜歡
      字組陰平陽平
      河北滄惠片“陽平上”三調類方言的單字調與連調
      找字組名言
      老友(2021年8期)2021-09-09 11:33:05
      “青”字組字歌
      論東巴文對稱型字組的結構特征及音義功能
      偷渡陰平
      太谷方言陰平陽平教學初探
      參花(下)(2019年10期)2019-11-13 15:54:48
      拜拜
      調域和時長對韓國學生感知陰平和去聲的影響
      養(yǎng)子
      四川文學(2016年9期)2016-09-18 23:16:32
      再談“字正腔圓”
      考試周刊(2009年3期)2009-03-20 07:14:52
      田东县| 南开区| 利津县| 团风县| 广丰县| 梓潼县| 通化市| 封丘县| 武功县| 临猗县| 湖口县| 淮滨县| 门源| 彝良县| 城固县| 满城县| 新巴尔虎右旗| 郯城县| 华坪县| 建始县| 皋兰县| 瓮安县| 保山市| 隆子县| 芦山县| 砚山县| 鹤庆县| 广元市| 锦州市| 伊宁县| 西林县| 金川县| 涡阳县| 慈溪市| 澎湖县| 绥江县| 新平| 赫章县| 亳州市| 定南县| 隆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