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 要]小學音樂教學中,對于鑒賞角度的篩選,教師要發(fā)揮關鍵作用。學生的音樂鑒賞經(jīng)歷較少,其鑒賞角度更是貧乏,教師應從學生的音樂學習實際出發(fā),在音樂節(jié)奏、旋律、歌詞、情感等方面展開引導,為學生帶來更多直接的感知和體驗,使之自然而然地形成音樂鑒賞認知。
[關鍵詞]音樂教學;鑒賞角度;篩選
[中圖分類號] G623.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33-0018-02
音樂欣賞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大多缺少音樂鑒賞的意識和方法,教師需要在鑒賞角度的選擇方面做出一些推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音樂鑒賞啟迪。從節(jié)奏角度、旋律角度、歌詞角度、情感角度展開音樂鑒賞學習,能夠形成更多的音樂審美滲透,促使學生在不斷地學習體驗中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音樂鑒賞不需要具備很多專業(yè)知識,從更直感的角度展開一般性學習,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情結,使其形成學科綜合能力。
一、從節(jié)奏角度展開體驗
節(jié)奏是音樂的外化表現(xiàn)形式,無論什么樣的音樂作品,都需要節(jié)奏來支撐。如果教師能夠從節(jié)奏角度引導學生展開音樂鑒賞,就能使學生產(chǎn)生更鮮活的學習認知體驗。節(jié)奏訓練、伴奏設計、律動方案等都屬于節(jié)奏的學習和體驗,教師引導學生對節(jié)奏展開對應性理解和感知,能夠幫助學生順利進入音樂作品核心,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成長。
音樂節(jié)奏具有特殊穿透力,當音樂響起,很多人情不自禁地展開律動,這便是節(jié)奏的力量。在教學《赤足走在田埂上》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并要求學生自由律動,對歌曲做直觀展示和解讀。音樂聲中,學生開始了律動操作,學習氣氛逐漸熱烈。因為歌曲比較流行,很多學生對節(jié)奏把握十分準確,課堂學習體驗更為深刻。教師又對歌曲進行示范演唱,學生一邊跟唱一邊律動,沉浸在歌曲所描繪的美好情境中。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感知的機會,教師要求學生在聆聽歌曲后,說說學習體會,展示歌曲的突出特點。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夠積極展開思考和討論。為形成有形鑒賞認知,教師要求學生自行創(chuàng)編律動方案,并集體展示交流。
教師從節(jié)奏角度展開欣賞設計,使學生的感知更為具體。特別是流行音樂,其旋律具有時代感,學生的感受更為深刻,而利用節(jié)奏律動進行直觀表達,這也是學生所追求的學習。學生在輕松的律動中完成了音樂鑒賞,這無疑是教與學雙贏的結果。
二、從旋律角度進行解讀
音樂作品是有個性的旋律。所謂旋律,是由音樂元素經(jīng)過藝術構思形成的有組織、有節(jié)奏的序列,包括調式、節(jié)奏、節(jié)拍、力度、音色、表演方式方法等,它是音樂綜合元素結合而成的。在音樂鑒賞時,教師從旋律角度展開設計和調度,能夠給學生提供最為直感的體驗。歌譜以圖示形式呈現(xiàn)旋律,教師在音樂鑒賞時,不妨結合唱譜學習進行引導,學生對歌曲旋律熟悉了,自然就能體會出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
旋律是歌曲的主要載體,學生對歌曲旋律有特殊敏感性,教師從旋律特點角度展開音樂鑒賞引導,能夠切準學生的音樂感知心理,其調度作用更為顯著。如欣賞小提琴獨奏《愛的祝愿》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樂曲,并給學生設計聆聽任務:仔細聆聽樂曲,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眼前能夠出現(xiàn)哪些畫面?如果讓你用語言來講述,你會說出怎樣的場景和故事呢?獨奏樂曲響起,教師要求學生閉上眼睛聆聽,課堂學習進入了另一個境界之中。在學生聆聽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做出引導,給學生提供一些線索,要求學生進行情節(jié)規(guī)劃。展示階段,教師要求學生在學習小組內發(fā)言,交流聆聽感受。學生大多能夠達成聆聽共識,并對樂曲表達的情緒和場面進行直觀性描繪,音樂欣賞獲得了直觀化處理。
在這個鑒賞案例中,教師沒有做太多教學處理,只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特定的聆聽環(huán)境,給出一些聆聽提示,便將學生帶入了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聆聽是一種鑒賞手段,能夠為學生提供最為鮮活的信息。
三、從歌詞角度開始欣賞
演唱歌曲時,需要對歌詞有深刻的理解,以形成對應的表達和表演。歌詞是歌曲的重要內容,與歌曲旋律、節(jié)奏都是一脈相承的,學生在歌詞欣賞時,不僅要從字面理解其意義,還要從聲音角度、從情境角度展開對應思考,以便對音樂作品形成更為全面的認知。歌詞與一般詩歌、文本不同,其結構形式和表現(xiàn)方式帶有特殊性,這是音樂鑒賞需要關注的要點。
如《校園的早晨》這首歌曲,旋律歡快,展現(xiàn)了校園充滿生命力的狀態(tài)。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并展示歌詞,要求學生從歌詞解讀角度進行鑒賞:歌詞采用反復詠唱的方式,對校園生活進行了生動描繪,讀著這些歌詞,從中會有哪些新感受呢?學生開始閱讀歌詞,并自發(fā)進行課堂討論。有學生說,這些歌詞都帶有熱情、希望、溫暖等特征,表達了對校園生活的追隨和珍惜。有學生認為,歌詞中反復提及小樹,這是一種象征手法,我們就是生長中的小樹,在陽光雨露的滋養(yǎng)下健康成長。這首歌曲極具正能量,旋律也極為活躍,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師參與學生討論,展示自己對這首歌曲的感受。
教師為學生展示歌詞,發(fā)動學生展開閱讀討論,從歌詞角度去解讀歌曲內涵,形成了更多鑒賞啟迪。校園歌曲本身就是快樂的,其主題也極為鮮明,歌詞的設計與旋律情感高度契合,自然是難得的鑒賞角度。學生理解能力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對音樂的感知具有敏感性,教師從歌詞角度展開滲透操作,也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四、從情感角度打開思維
音樂是表情達意的基本手段,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都是通過音樂來傳遞的。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性特征有一定的感知和體驗,教師在音樂鑒賞引導時,需要注意發(fā)掘,對音樂作品的情感維度展開深入分析,讓學生自然形成鑒賞體悟?!耙魳肥菬o國界的”,不管什么國度,也不管什么文化背景,都能夠通過音樂來交流。這說明音樂是人類的共同文化,從情感角度展開鑒賞,符合學生的學習認知訴求。
音樂鑒賞有多重途徑,從歌曲情感角度展開體會,其感知更為直接而有形,教師需要做出必要的講解,利用多種媒體進行輔助展示,給學生的情感啟動提供幫助。如欣賞《瑤族舞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瑤族的一些圖片信息,并做出詳細介紹,對瑤族的禮俗、服飾、長鼓舞等進行重點關注。學生對瑤族文化特點有了一些認識后,教師再利用多媒體播放管弦樂曲《瑤族舞曲》,并演唱主題音樂。學生跟隨學唱,課堂學習氣氛濃重起來。為增加學生的學習感受,教師現(xiàn)場為學生展示了一段瑤族舞蹈,要求學生根據(jù)個性理解,自行創(chuàng)編瑤族舞。在音樂聲里,師生互動頻繁,音樂欣賞走向了深入。
教師從瑤族民俗文化等角度展開引導,通過示范演唱和舞蹈展示,將學生帶入了瑤族人民的生活氛圍之中,特別是讓學生自行創(chuàng)編瑤族舞蹈,對學生形成的心理沖擊更為劇烈。學生情感上達成了更多共鳴,其音樂鑒賞就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
音樂欣賞屬于音樂審美范疇,如何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品質,形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教師從音樂作品的節(jié)奏、旋律、情感、歌詞等角度展開對應性啟迪和引導,能夠促使學生順利進入鑒賞環(huán)節(jié),形成音樂鑒賞的有形認知。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