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師,完成教學目標,必須要找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教師單方面灌輸講授,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效率較低,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而在高中英語課堂之中,教師要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此外高中英語教師要認識到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是為了能夠扎實學生的英語基礎,為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而創(chuàng)造條件,將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其他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
關鍵詞:課題;教學法;自主學習;辯證思維
一、教學法研究的起因
改革開放以來,英語教學在中學教學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隨之而衍生出的各類教材教輔、教學方法也日益趨巨。這一趨勢給英語教學的發(fā)展和研究帶來了蓬勃生機,也的確使得現(xiàn)代中學生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學習軟硬條件都更加完善,現(xiàn)代中學生特別是高中階段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明顯較之以往有長足進步。然而凡事皆有正反兩面,這些改變也給他們的英語學習帶來了一些阻滯。
綜合觀察比較近10年高中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和狀況,筆者將目前高中生的英語水平和英語學習現(xiàn)狀總結出以下四個特點:1.啟蒙早。相較于10年前的學生,現(xiàn)在的學生由于父母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往往很早就接受英語啟蒙,在有些父母自身有較高英語水平并且特別重視英語的家庭,英語甚至與母語中文同時出現(xiàn)在孩子的語言啟蒙階段;2.見多識廣。由于校外各種語言培訓機構的發(fā)展,以及網(wǎng)絡及大數(shù)據(jù)的日新月異,現(xiàn)在的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接觸到各種層面各領域的英語知識,他們的英語學習資源遠不止于學校教材;3.應用能力強。由于社會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以及家庭生活環(huán)境的國際化,現(xiàn)在學生接觸英語的場合并不局限于課堂,社區(qū)里的往來鄰居可能就是外國人,假期安排可能是出國旅游或者游學,日常英語的使用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因此現(xiàn)在的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更多,他們的聽說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正是這三項特點,造成了第4項特點,眼高手低。有部分學生將英語學習的重點和評判標準放在日常聽說方面,自認為日常溝通流利無礙就等同于英語水平高,自認為出過國,能夠與外國人進行簡單日常交流就等同于英語學習達標。他們會高估自己的英語水平,對英語理論學習不求甚解,甚至認為學校課堂里理論知識枯燥而不實用,產生類似“讀書無用論”“老師無用論”的錯誤觀點。
凡是對英語有研究和思考的人都知道,英語并非作為語言工具簡單存在,而是更多擔負著文化傳承和思想交流的作用,內涵著強大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果只注重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視其文化內涵及其在思維意識中的作用,則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語言學習。
因此,現(xiàn)代英語教學面臨著要求更高難度更大的挑戰(zhàn),不但要努力完成校園體制內的語言教學,達成英語學習的基礎性任務,還需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更多的是要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化意識的發(fā)展,這樣才算是完成了英語作為語言的教學目標,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與世界接軌,能夠融入國際社會的國際公民。
基于這樣的認知,筆者在對英語教學的研究過程中,加大了對于課本理論教學之外的英語綜合能力教學方法的思考。經過多次探索和實踐,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融合英語語言理論與實際運用,課堂教學與社會現(xiàn)狀,語言學習與人生觀世界觀同步發(fā)展的組合式課題教學方法,筆者稱之為“課題式教學法”。通過使用這種方法既可以豐富英語的教與學的形式和內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為主動學,又可以在充實學生英語課本理論的同時,幫助他們學習西方文化、了解多樣化社會形態(tài)、探究人生。
二、課題式教學法介紹
1.課題式教學法的核心設定
課題式教學法的核心是課題的設立。課題既是該教學法的基礎,也決定該教學法進行的形式和實施方法,更會影響最終的教學成果和意義。因此如何設立合適的課題是成功完成課題式教學法的前提條件和關鍵。
設立課題的基本原則是弘揚正能量,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除此之外,課題的設立應當遵循以下的原則:1.課題應與課本所學知識緊密關聯(lián),不能脫離基本教學目標和要求;2.課題應當能反映當下社會現(xiàn)狀,具有時效性和鮮明的時代特點;3.課題的要點要集中、重點要突出、并且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給學生以明確的探究方向的指引;4.課題應為具體實際的問題,切忌空泛;5.課題要有內涵,有深入探索和研究的可能性和價值;6.課題應當兼顧高中生的知識儲備、表達能力和興趣,最好與他們所關注的社會現(xiàn)象密切相關;7.課題應兼顧到學生的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有助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2.課題式教學法的設計解析
設立了明確的課題之后,要在其基礎上設計出合理完備的教學法,需要從兩個方面對課題進行多維度解析。
第一個方面是對課題具體表象內容進行深入解析,將課題內容由淺入深地分解為理論層面、實踐層面、內涵層面、社會層面這四個不同層面,并針對每一個層面設立相應教學目標。1.理論層面主要針對所需要教授的英語語言理論知識,并以此為基礎安排所需要的學科內容,設立教學目標,挑選課題所使用的拓展教材;2.實踐層面則是以理論層面為基礎,以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為目的設計的應用活動,這些活動應當是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以學生的表達和知識輸出為重點;3.內涵層面是對理論層面進行的深入探討,引導學生探究課題的由來、背景、發(fā)展趨勢和意義等,對于具有爭議或者多維度的課題,學生還需要采用辯證思維進行多角度的判斷和分析;4.社會層面則是對課題進行衍生和拓展,引導學生將對課題的分析投射到具體的社會現(xiàn)象中,將學生在以上三個層面的學習中的所得運用于實踐,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樹立和完善正確的三觀、對課題目標進行升華的目標。
第二個方面是對課題所適用的呈現(xiàn)方式進行預設和解析。由于課題的多層次性和多元性,課題式教學法應該是一套組合式的邏輯系統(tǒng),包含有不同的緯度或階段。不同的課題緯度所適用的表現(xiàn)手法是不一樣的,或者同一個課題在不同的內容階段,所適合的呈現(xiàn)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準備階段要依據(jù)對學生的了解,預設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找出最能夠引起他們興趣的、能夠最大限度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求知欲的課題呈現(xiàn)方法。并且隨著課題內容層次的不斷深入,讓每一個階段的課題呈現(xiàn)方式都上下連貫,形成完備的邏輯體系。
3.課題式教學法類型
不同課題的呈現(xiàn)方法因課題的特性而各有不同,總體來說筆者總結的課題式教學的呈現(xiàn)方法分為兩大類:1.糖葫蘆型課題教學法;2.釣魚型課題教學法。
1.所謂糖葫蘆型課題教學法,就是圍繞著課題本身,設置一些小單元,每一個小單元都有自己的小主題以及相應的實踐方法,具有相對獨立性,但同時這些小單元的設計,無論是內容部分還是形式,卻又都是交相呼應,并且有一條體現(xiàn)課題內涵的中心軸貫穿始終,使這些小單元緊密圍繞著課題。通過在小單元里進行小規(guī)模的語言實用演練,完成小單元的各項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完成課題的各層面內容。而每一個小單元的成果即為下一個小單元的基礎,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終完成課題。這種類型的教學法的成果是逐步分階段體現(xiàn)的。
2.而釣魚型課題教學法,則是先將課題的中心議題以終極任務的形式如同投放魚餌般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明確自己目標,激發(fā)他們的探究心,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伏筆。然后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由老師的引動學生自發(fā)地將課堂教學內容與最終要呈現(xiàn)的課題聯(lián)系起來,使老師的課題設計如同一根魚線一樣,始終牽扯著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自主完成老師所設定的各階段目標,最終在學生提交課題成果時將之前的學習內容最終以課題形式展現(xiàn)出來,完成課題的任務。這個類型的教學法的成果更多是以總結匯報的形式在最后實現(xiàn)的。
4.課題式教學法的實踐實例
以下就以一則實例來說明課題式教學法的實踐
?課題實踐時間:高一下學期
?課題實踐背景:針對當時班級里的某些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過于主觀單一,從而導致分析問題不全面,很大程度影響到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甚至導致的家庭親子矛盾激化,對學生的整體人生觀世界觀都產生不良影響這一情況。
?課題教學基礎:Unit:Ideas and Viewpoints
?課題語言學習內容:動詞時態(tài)的整理;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互換;從句;夾敘夾議文寫作及議論文寫作
?課題核心議題:“從多角度辯證看待親子關系”
?課題類型:糖葫蘆型教學法
?課題結構:4個小單元
?課題目標:對學生進行親子關系的教育,同時引導他們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評判事物。
?課題實踐過程:
單元一的呈現(xiàn)形式為書面表達,任務為字數(shù)不少于700字的一篇自命題的夾敘夾議的文章,要求結合高一上學期學習的語法知識,必須使用不少于3種時態(tài),5個定語從句,5個狀語從句。成果提交的情況是,很多文章篇幅遠超700字,記敘部分的表述可圈可點。但普遍存在文章論點單一,論據(jù)單薄,缺少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的問題。并且因為受到詞匯量即語法規(guī)則的限制,文章議論部分的表達不到位不得法,存在單詞使用以及語法方面的錯誤。通過以語法糾錯和寫作方式修改為主要內容的作文面批,經過二三稿修改,初步完成了本單元英語語言理論的目標。而對于學生提出的在寫作的過程中存在心里的想法不知道怎么表達出來,特別是在議論部分的表達上,總感覺詞不達意的問題,以及要辯證看待父母的行為,換位思考的問題,則埋下了伏筆。
單元二的呈現(xiàn)形式是任務閱讀,教材為兩篇課外閱讀:《A Horseman in the Sky》,以及《Riding the Lightning》。兩篇文章描述的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事件背景之下,父母為子女的幸福和成就,以不同的方式作出犧牲。單元活動方式為分組活動,所有學生分為兩組,每組閱讀其中一篇文章,要求完成兩項任務。任務一,閱讀文章,以脫稿復述的形式把故事講給另一組聽,要確保另一組可以通過聆聽復述,準確寫出故事概要;任務二,剖析文章,分析文章的表達、主題、中心、人物特征、寫作手法等元素,并且以PPT的形式將這些細節(jié)和元素分析、以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演示給另外一組同學看。閱讀任務的語法理論要求為:復述必須使用間接引語,PPT必須包含經典詞組和句式的分析等。由于學生對這兩篇文章喜愛,在單元成果提交時,除了完成復述任務,有些學生自發(fā)背誦出原文中一些精彩的段落。在文章賞析任務部分,學生自動將這兩篇文章和自己之前的文章聯(lián)系起來,進行比較,從單詞運用到論述手法都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并且通過對兩篇文章人物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對于親子關系評判的標準是多樣化的這樣的理論。至此,第二單元除了進一步加深了英語語言使用的理論學習外,還將辯證看待事物的方法論推進了一部。
單元三的呈現(xiàn)形式為對話式口頭表達。沿用上一單元的分組方式,讓兩組交換原文閱讀,然后將自己的閱讀和對文章的理解,對方組上一單元的復述和演示進行對比,重新評判。基于在讀后感側重點和結論上產生的分歧,重新分為兩組,進行一場主題為“何為合格父母”的辯論。這項活動的語言要求有二:1.每一個想要發(fā)表觀點的學生都必須使用從句句式開始自己的觀點闡述;2.所有觀點闡述中援引的觀點,都必須以間接引語的方式進行第三者立場的轉述。辯論過程中體現(xiàn)出,交換閱讀促進了學生的換位思考,打破了從單一角度理解問題的局限性,同時雙方學生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開始從多層次多角度對親子關系進行新的解讀,從而對于父母的一些行為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對于父母行為的對錯的評判標準也有了不一樣的思考。為了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所有學生都準備了大量與自己觀點相關的從句,并且隨著辯論內容的推進,隨著對方辯手表述的改變,每一個人都隨機應變地進行臨場語言組織,一場辯論下來,所有學生都連聽帶說,練習了一、兩百句的從句。該單元額外收獲的成果是,很多學生通過事先準備,使用了很多哲學范疇和心理學范疇的詞匯,引用了不少哲學家或心理學著作中的語句,并且對所有引用語句都進行了正確率較高的直、間接引語轉換。
至此,學生不但在語言表達理論上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對于“親子關系”這個核心議題的看法也逐步全面和完善。本課題也進入了比較成熟的階段,課題式教學的成果已經形成了相對深刻的體系。因此在這一單元中,筆者對辯論的整個過程都錄了像,將錄像發(fā)給學生供之后進行復盤歸納,作為第三單元的總結,并且為課題的最終成果提交提供素材和參考。
最后一個單元的呈現(xiàn)形式回歸到書面表達即議論文寫作。本單元的課外教學素材是名為“I am Sam”的人文倫理電影,單元的具體要求是寫一篇電影觀后感。在這次的成果驗收中,語法錯誤明顯減少,詞匯量豐富了很多,基本杜絕了詞不達意的情況,語言理論及運用的教學目標順利達成。在議論部分,80%的學生都提到了對父母行為的體諒和認可,表述了對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問題的理解,提到了辯證思維的重要性。
至此該課題的多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均已完成。
三、課題式教學法的探索和總結
課題,英譯為"Question for study and discussion",指的是要研究及解決的問題。因此課題式教學法的重點在于通過研究問題及解決問題來完成教學任務,獲取教學成果。
課題式教學法相比較傳統(tǒng)的單方面講授或者簡單的課堂互動主要有以下優(yōu)勢和特點:
1.形式多樣。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使用語言的多種能力,而且可以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倦怠感,同時還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體會不同表達語言表現(xiàn)方式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有助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增強他們的表達技巧。
2.內容覆蓋面廣。課題式教學法的運用,可以通過課題的方法,將學習研究對象范圍拓展,不局限于英語語言學習或者英語領域,而同時引入其他學科甚至社會領域的內容,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英語語言在學習乃至生活中的使用范圍之廣,作用之大。
3.注重實踐。相比較傳統(tǒng)的單方面教授教學,課題式教學法更注重實踐操作,使學生在具體使用中發(fā)現(xiàn)自身英語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甚至可以在團隊協(xié)作過程中,通過與隊友或對手的交流互動,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提升自己的語言水平。
4.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高中生的英語及其它學科知識儲備已經非常豐富,并且由于中國社會和網(wǎng)絡多媒體的發(fā)展,他們接觸到的資訊范圍廣、實用性強,相比較而言傳統(tǒng)課本上的單一的學科知識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求知需要,一般的理論講解也不足以達到解惑的目的。他們已經具備基本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因此設立一個涵蓋其它學科領域內容的課題,要求他們利用自己的能力跨越不同學科的邊界去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相比其他教學方法更容易引起他們參與的興趣。
5.提供給學生各展所長的機會,可以兼顧和調動更多學生。正是由于課題式教學法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各有所長的學生都可以在課題完成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勢,不再被單一的教學要求和評判標準所束縛,可以獲得更廣闊的施展才能的空間。讓更多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公平,實現(xiàn)因材施教。
6.更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發(fā)展需求。高中階段的學生大多數(shù)都產生了自治需求和自主性,他們已不滿足于父母、老師的講解,或書本上現(xiàn)成的結論,對成人的意見不輕信、不盲從,要求有實事求是的證明和邏輯的說服力。對許多事物都敢于發(fā)表個人意見,并常為堅持自己的觀點而爭論不休。同時他們也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的影響,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很多現(xiàn)象都感興趣,喜歡探聽新鮮事,很想像成年人一樣對周圍的問題做出褒貶的評論,對社會活動的參與日益活躍[2]。在這種情況下,課題式教學法可以更好地利用他們對外界事物的質疑,利用他們的好勝心,激發(fā)出他們的興趣和斗志,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與自身密切相關的話題中來,為堅持自己的觀點而努力學習和思考,為更好的論述自己的觀點而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7.評判標準靈活。與傳統(tǒng)的做題式教學不同,課題式教學法的評判標準是多維度多角度的,一般不會簡單用對錯來評判學生的輸出。因此課題式教學法通過更靈活的評判標準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發(fā)揮空間,能夠更好保護學生的自信心,也更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激勵他們大膽探索和嘗試,并且鼓勵他們進行辯證思維。這樣不僅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甚至對樹立正確的三觀、建立完善人格都有很大幫助。
8.對教學者的綜合素養(yǎng)和課程設計能力要求更高。具有諸多優(yōu)勢的課題式教學法對于教學者本人也是一項挑戰(zhàn),在英語教學中實踐課題式教學法是需要深思熟慮的,需要教學者事先對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即課題進行關注、感知和提煉。這就需要教學者在精通英語學科理論知識之外,對教學地其他各方面都進行思考及反思,不斷累積有效教學經驗,改正不足。除此之外,還要求教學者有豐富的知識面,敏銳的洞察力,要有深入分析和辯證思維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掌握課題的內涵及探討價值,才能在對課題內涵進行全盤推演之后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并且對學生的輸出進行準確的分析、客觀的評判、及時的反饋和更進一步的引導。
總而言之,課題式教學法應當如同一座橋梁,在實踐的各階段緊密聯(lián)結不同的領域及教學元素。它應當一邊連系課堂教學,一邊連系著社會實踐;一邊連系著課本知識的教學目標,一邊連系著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一邊連系著教學任務,一邊連系著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愛好;一邊連系著學生的學識積累,一邊連系著學生三觀的培養(yǎng)。希望隨著這座橋梁的日益堅固,能夠進一步有助于英語教育教學體制,培養(yǎng)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義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究課程教育研究,2015(05)
[2]約翰·麥克里奧德:心理咨詢導論,2018(03)
作者簡介:萊茵(1980.12.21)女,民族:漢,籍貫:上海,職稱:中學一級,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學,單位:華師大二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