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雷,張永璽,謝偉峰,吳志宏
(陸軍第七十二集團軍醫(yī)院 普外科,浙江 湖州 313000)
膽囊結石患者約有3%~10%合并膽總管結石,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是治療膽總管結石的有效手段[1]。LCBDE術后膽道的處理方式對治療效果有著深遠的影響。T管引流一度成為LCBDE術后膽道處理的金標準。近20年來,隨著腔鏡外科技術和設備的發(fā)展,為提高療效及患者的生活質量,外科醫(yī)師開始嘗試腹腔鏡下膽總管探查加膽總管一期縫合。單向倒刺線是一種無結單向可吸收縫合線,表面有許多小的逆縫合方向的倒刺,可鎖定縫合組織,大大降低腹腔鏡下縫合的難度,提高縫合的可靠性。我們在施行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后使用單向倒刺線一期縫合膽總管,取得了比較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于陸軍第七十二集團軍醫(yī)院普外科行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的68例膽總管結石患者臨床資料,其中單向倒刺線一期縫合組37例,T管引流組3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見表1。所有患者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病例納入標準:磁共振或超聲明確診斷膽總管結石,膽總管直徑≥8 mm,合并或不合并膽囊結石,臨床及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胰腺炎;肝內膽管結石;Mirizzi綜合征;上腹部大手術史;腹部惡性腫瘤史的病例;高齡患者(≥75周歲);嚴重心肺功能不全。
手術均由具有嫻熟腔鏡操作技能的同一手術醫(yī)師團隊完成。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仰臥位,頭高腳低左傾位,建立人工氣腹,氣腹壓12~15 mmHg,臍下置入10 mm Trocar,作為觀察孔,右肋緣下鎖骨中線、右腋前線分別置入5 mm Trocar,中上腹劍突下偏右置入10 mm Trocar,作為主操作孔及膽道鏡觀察孔。解剖膽囊三角,辨認膽總管、肝總管、膽囊管關系,10 mm Hem-o-lok(Teleflex,美國)夾閉膽囊管,防止膽囊結石進入膽總管,暫不切斷膽囊管,以起到牽拉的膽總管的作用(見圖1)。游離膽總管前壁,沿膽總管縱向剪開膽總管8~12 mm,利用取石鉗、生理鹽水沖洗、軟膽道鏡(Olympus,日本)引導取石籃取出膽總管結石,并膽道鏡探查膽管,確定左右主肝管、膽總管下至十二指腸乳頭無結石殘留(見圖2)。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一期縫合組使用4-0無結單向倒刺可吸收線(Stratafix,Ethicon Inc,美國)連續(xù)縫合膽總管(見圖3),縫合完畢后無肉眼膽漏(見圖4)。T管引流組于膽總管中置入硅膠T管,T管兩側用同種縫線連續(xù)縫合,縫合完畢經T管注水無外溢。兩組均常規(guī)放置腹腔引流管。
(1)一般資料:年齡、性別、體重指數、術前肝功能、膽管結石數目及大小、膽總管直徑;(2)手術情況:手術完成情況、膽總管縫合時間、總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3)術后恢復情況:術后腸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4)早期并發(fā)癥情況:出血、膽漏、結石殘留、腹腔感染、膽道感染等;(5)隨訪情況:T管拔除情況,膽道狹窄、結石復發(fā)情況。
圖2 膽道鏡探查膽道、取石
圖3 單向倒刺線一期連續(xù)縫合膽總管
圖4 膽總管一期連續(xù)縫合完畢
兩組手術均順利完成,無中轉開腹,術中經膽道鏡探查取凈所有結石。一期縫合組的平均手術時間明顯短于T管引流組(P<0.05)。兩組的失血量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兩組均術后6 h恢復飲水,第2天進食流質飲食。腹腔引流管在術后第3~5天拔除,拔管指征:引流管通暢24 h引流液小于50 mL,無膽汁,腹部彩超提示無腹腔積液。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對比
T管引流組于術后4~6周行T管造影,無殘余結石或膽管下段狹窄,均順利拔除T管,無出血、膽汁性腹膜炎等情況。一期縫合組平均腸道排氣時間明顯短于T管引流組,術后住院時間也較T管引流組明顯縮短(P<0.05),見表2。
一期縫合組及T管引流組均出現膽漏1例(<50 mL/24 h),患者均無腹膜刺激征及發(fā)熱,留置腹腔引流管5~7 d,無膽汁引出,復查腹部彩超無腹腔積液,予以拔除引流管后痊愈。T管引流組中1例術后肝下緣局限積液,穿刺引出淡黃色略混濁液體,無膽汁,考慮術后腹腔感染,經通暢引流、抗感染后痊愈。兩組均無膽道狹窄、術后出血、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無再手術病例。
出院后定期門診隨訪,進行肝功能、腹部彩超檢查,隨訪期9~21個月。隨訪期間,兩組均無膽管狹窄、結石再發(fā)病例。
膽總管探查術后的經典處理方式是T管引流,可以有效地引流膽汁,降低膽道壓力,避免膽道狹窄,保留了處理殘余結石的途徑;該法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消化不良,T管的意外滑脫,疼痛,拔管后膽汁性腹膜炎,逆行感染,誘發(fā)結石及患者生活不便和心理壓力[2-3]。Karsten等[4]研究發(fā)現,T管留置引起膽管黏膜上皮慢性炎癥,進而導致纖維化,管壁增厚甚至狹窄,誘發(fā)結石再生。本研究結果顯示,一期縫合患者術后恢復較快,住院時間縮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顯著增加,可見一期縫合膽總管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復。T管的存在限制了術者的操作空間,對縫合膽總管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本研究中T管引流組膽管平均縫合時間及總手術時間均明顯長于一期縫合組,因為一期縫合明顯簡化了手術操作,降低了手術難度。一期縫合與T管引流比較,有以下幾方面的優(yōu)勢:(1)減少了膽汁的丟失;(2)減少異物刺激;(3)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及生活的不便;(4)避免了拔除T管導致膽漏的風險;(5)避免了潛在管道相關感染的風險。和逆行胰膽管造影聯合Oddi括約肌切開取石術相比,腹腔鏡下膽總管探查、膽總管一期縫合術在微創(chuàng)的同時保持了Oddi括約肌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有效地避免膽汁反流,減少結石復發(fā)、膽管炎的發(fā)生,遠期效果良好,更被推薦用于年輕患者[5]。
單向倒刺線克服了傳統(tǒng)縫合線易滑動松散、腔鏡下縫合打結難度高、易造成組織切割等缺點,降低了縫合的難度,進一步提高了一期縫合的可靠性。在各種腹腔鏡外科手術中,包括胃腸吻合、胰腺、食道等手術中都取得滿意的效果[6-8]。
膽漏和膽管狹窄是膽總管術后最讓外科醫(yī)師擔心的并發(fā)癥,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國內外多項研究證明,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中使用單向倒刺線一期縫合膽總管,膽漏及膽管狹窄的發(fā)生率與T管引流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安全可行[9-10]。膽漏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可能:(1)技術因素:縫合疏松、切口兩端漏縫、縫線針孔撕裂、反復進針、膽總管過度裸化影響血運;(2)膽管壓力高:殘余結石、膽管壁水腫重、十二指腸乳頭水腫膽汁排出不暢;(3)膽管解剖變異;(4)患者個體因素:高齡、糖尿病、營養(yǎng)不良、重度貧血等[10-11]。在本研究中,兩組中均有1例患者發(fā)生輕微的膽漏(<50 mL/24 h)。一期縫合時由于沒有T管的阻礙,縫合難度降低,理論上可減少術后膽漏的發(fā)生,但也受術者技術因素的制約。兩例膽漏的患者均無基礎疾病,手術中結石已取凈,膽道鏡觀察膽管均有水腫,但程度不重,無化膿性炎癥,十二指腸乳頭通暢,考慮膽漏可能主要與縫合間距過大,不夠緊密有關。術畢無明顯膽漏,但術后隨著組織水腫消退,膽汁分泌增多,膽道壓力增加,縫線相對疏松發(fā)生膽漏。本研究中,兩例膽漏量均較少(<50 mL/24 h),經保守治療均痊愈。兩組均無膽道狹窄發(fā)生。我們總結出以下經驗:縫合時針距控制在1.5~2.0 mm,邊距控制在1.0~1.5 mm,縫合兩端均應超過膽管切開口,于正常膽管組織中進針并完成縫合,單向倒刺線有許多細小逆縫合方向的突起,進針時與組織接觸光滑,縫合第一針后縫針穿過預設的圓環(huán)可收緊縫線,第二針起收緊縫線可避免縫線松動,縫合結束時緊貼組織剪除多余縫線,避免反復進針,造成組織撕裂。沒有任何一種術式可以適合所有的病例。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獲益的前提是對適應證的合理把握。結合文獻復習,我們認為以下情況可行膽總管一期縫合:(1)術前影像學檢查排除肝內膽管結石;(2)膽總管直徑≥8 mm;(3)膽總管、肝總管、左右主肝管結石均已取凈;(4)膽總管下段通暢,無狹窄;(5)膽總管黏膜無嚴重水腫或化膿性炎癥;(6)膽總管擴張或疑有膽總管病變經膽總管探查結果為陰性的患者。對于膽總管結石未取凈、化膿性膽管炎、膽總管壁高度水腫、膽總管直徑<8 mm的患者選擇T管引流更為適宜[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