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秋香 廣西崇左市扶綏縣實驗學校
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的抽象思維有著一定的要求,而學生形象化的思維特點與抽象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難以在課堂上有效地理解數學知識?;A階段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不理解,影響其數學思維邏輯的發(fā)展,也影響著學生后續(xù)深層次數學學習的有效性。因此為了利用小學數學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筆者從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及生活情境教學法的作用著手,探討生活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策略。
現如今部分小學生認為數學學習的難度較大,原因在于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晦澀難懂,同時數學知識還非??简瀸W生的數學思維邏輯,使得學生要長時間保持高專注度來學習,比較費心費力,導致學生認為數學學習的難度大。例如,某學生在學習中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但該學生其他學科成績的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只有數學的分數經常在60分及格線左右徘徊,同時教師在一些實踐測試活動中也發(fā)現該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較弱,考試時能解開的題目在實際測試活動中就不會用了,究其原因就是該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常遇到難懂的內容,常帶著問題學習,且通過學習只學習到課本題目的解題方法,因此在實際測試活動中難以靈活使用。
現實情況中,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興趣程度一般,因此學習熱情不高,加之學習時的枯燥氛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興趣程度會被不斷消磨,很可能逐漸對數學知識不感興趣,不再抱有學習熱情,這不利于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以往部分教師也不知道如何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感興趣,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某學生一開始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的熱情尚可,偶爾會主動舉手提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發(fā)現該學生在課堂上不再主動提問,甚至開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足以說明該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消耗,自然學習熱情低下,對小學數學教學質量造成了較大影響。
學生學習被動原因在于現代小學數學教師普遍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工作,這是一種將學生放在被動地位,教師主導教學過程的模式,因此學生在被動的學習地位上很少進行主動思考,同時感到枯燥、無聊,使其注意力分散,學習表現被動,加之教師在主導地位上會不斷向學生傳輸數學知識,學生只需要記住教師所講內容即可,這就使得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下滑,也不利于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提升。例如,某教師在教學中一貫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因此根據該教師所帶班級的學生表現可以看出,不少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都比較被動,個別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并不關注學習,同時根據該班級學生的近期測驗成績了解到,部分學生面對一些與課堂內容形式差異較大的同類問題時經常手足無措,錯誤率比較高,說明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較差。
借助生活情境教學法可以有效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課本上的數學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可以與生活中的一些實踐活動相結合,因此只要學生在生活中開展這些活動就必須應用到數學知識,這使得數學知識借助實踐活動變得更加具體、直觀,變得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還能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說明該教學法能夠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
學生在學習中會抱有何種程度的熱情取決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興趣程度,因此要讓學生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就要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借助生活情境教學法,教師可以借助生活情境豐富數學知識的形式,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感到好奇,提高學生的感興趣程度,同時教師還可以在情境中融入一些學生本就感興趣的元素,進一步提高學生感興趣的程度,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就被激發(fā)。
在學習難度恰當、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的前提下,生活情境教學法會讓學生對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而通過思考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將更加深入、全面,同時累積實際應用經驗,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將大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情境教學法除了能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以外,還能夠對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培養(yǎng),即思維品質的高低可以從思維活動的主動性程度上來判斷,主動性越高則思維品質越高,而在生活情境教學法的作用下,學生會獨立、主動地對問題進行思考,久而久之養(yǎng)成自主思考的習慣。
為了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應用生活情境教學法時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改革后的教學模式必須將學生放在主導地位,而教師則作為引導者開展工作。學生處于主導地位等同于他們的主動性思維有了充足的能動性空間,說明學生有條件去主動思考,而教師作為引導者要激發(fā)、指引學生在正確的路線上進行主動思考,這樣才能有效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充分發(fā)揮生活情境教學法的作用。例如,教師在《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課的教學中,先創(chuàng)設了“找零錢”的生活情境,情境中主要問題是“77-5+18=()”,面對該問題,學生不知道是先做減法還是先做加法,隨即教師進行了引導,提出:“假設我們先做加法,那么就要用加法計算結果減去77,但如果先做減法就要用減出來的結果加上18,對照圖中的實際事物數量,你覺得應該先做減法還是先做加法呢?”這樣就成功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整個過程學生表現主動、思維活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學生感興趣的元素融入生活情境中,這樣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即當教師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元素,就能夠加強情境的吸引力,能幫助學生更快對情境產生代入感,便于生活情境教學法的實施,有利于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例如,某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日常觀察發(fā)現學生喜歡吃香蕉,因此教師就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圍繞《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課的知識點創(chuàng)設了“買香蕉”的生活情境,而學生對該情境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并且通過不斷地思考發(fā)現了情境中的問題,即“香蕉總價15塊錢,但自己只有8塊錢,請問還要回家拿多少錢?”。
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要先結合接下來要講解的知識要點來創(chuàng)設情境,且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注意兩大要點:第一,情境創(chuàng)設必須貼合學生生活,情境中的事物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是學生熟悉、能理解的事物;第二,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教師要圍繞知識要點設置對應問題,且問題不能直白地展示給學生,應當與情境中的一些生活化行為融為一體,需要學生通過主動地探索或思考來發(fā)覺。教師對整體課堂進行講解,對整體課堂進行把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學效率,但學生無法有效參與課堂、對教師存在畏懼心理,也影響其順利地對知識進行探究與思考。面對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地對知識進行探索。小學數學的生活情境首先要立足課堂教學,使學生將個體的生活體驗遷移到課堂涉及的數學知識。小學生接觸到的生活經驗較為有限,而課堂中對學生生活體驗的充分利用能減少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畏懼心理,因此教師要借助多媒體、現代化手段對生活化的數學資源、課堂學習的重難點數學知識進行展示,使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方式參與課堂的數學知識學習,從而高效理解數學知識。在“圖形運動——平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身邊的生活現象出發(fā),通過電梯、電纜、窗簾等生活物品,使學生感受平移這一運動狀態(tài)在生活中的具體呈現,而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思考數學知識,在生動案例與數學知識的結合下促進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又如,教師在教學中圍繞《10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的相關知識點創(chuàng)設了情境,在創(chuàng)設過程中首先根據學生的生活選擇了“蘋果”這種學生熟悉、能理解的事物作為基礎;其次在問題設置上,教師結合“擺蘋果”的行為,用圖片提出了:“我們現在要將蘋果擺到盤子里招待客人,而蘋果分別裝在3個袋子里(3個袋子的數量分別為4、7、6)現在有六位客人,假設每人一個,我們要選擇哪一袋蘋果能正好用掉袋子里的蘋果呢?”這個問題雖然簡單,但能讓學生開始數數,并且在數數的過程中認識數字,教師不斷調整數字就能夠完成該知識點的教學。在這一基礎上,生活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能夠讓知識點更加直觀,因此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數學教學并不是單一地強調以學生的思考為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在學生的實踐參與中使學生更加直觀、具體地理解、感受數學知識。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數學教師只立足教材知識進行課堂教學,是一種相對較為單一、局限的知識傳授方式。因此在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教師要強調學生的實踐參與和主觀能動性,在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的有效組織下,以生活實際中數學問題的有效解決來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深度。如在“分米與毫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身邊物體測量的方式,在學生測量課本、測量課桌、測量身高的過程中,使學生理解基礎的數學單位在實踐環(huán)境下的應用,更好地體會數學的生活化特征。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的學習強調學生數學思維的訓練,強調學習方法的掌握,而教師以個人為主體進行課堂設計,只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并不利于學生個人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本文中可以看出,生活情境教學法的教學作用突出,因此值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教師可以通過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立足數學學科內容、知識特點不斷創(chuàng)新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提高學生對數學課堂參與有效性,在相對直觀、具體的數學知識呈現方式下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