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雯
語言教育涵蓋著多方面的內(nèi)容,教師在開展大學英語語言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將學生的英語綜合應(yīng)用能力提升,讓學生能夠深入掌握和學習英語相關(guān)的知識內(nèi)容。大學生學習英語更多地是為了之后步入社會的不時之需,而那時候面對的人都來自英語母語國家,學生在交流時更需要注重英語的社交功能。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國家之間的交流和往來越發(fā)地密切,不同文化不同地區(qū)的人,能夠在同一片土地上相遇、共事乃至成為伙伴。英語作為一門應(yīng)用型的語言,在國際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展的大學英語教學,需要教師能夠以有效的教學措施,幫助學生提升英語學科的素養(yǎng)。然而,在當下的英語教學中,仍然有一部分教師深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將英語教育作為一種任務(wù),而忽略了教學的實用性,也忽略了學生的表達需求和學習訴求。教師在教學中過于依賴課本中的內(nèi)容,看重期末測試中的英語成績,將教學重點放在了閱讀理解和寫作中,將聽力、口語作為輔助的教學內(nèi)容,不曾給太多的關(guān)注和時間進行教學,讓學生變得“有口難言”,無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無法以英語與人進行社交。
英語是一門需要多學多練的學科,沒有實踐則無法得到提升,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明確以及教學觀念的落后,對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除此之外,英語學科中蘊含的知識體系,與外國文化息息相關(guān),每一個諺語都代表了一個地方的風俗特點,學生若能夠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則就能更好地與人進行交談,不必擔心因無知而鬧出矛盾或者出現(xiàn)笑話。但是,當下的大學教育中,教師將教學作為一項任務(wù),而忽略了教師行業(yè)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專注于課本知識的講解,側(cè)重于語法結(jié)構(gòu)、單詞短語的講授,無法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對學生的長期發(fā)展不利。
英語教育和語言教育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關(guān)系,語言教育是英語教學的支柱之一,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有著不一般的助推作用。社會語言學背景下開展大學英語語言教學,實際上是為了讓學生的發(fā)展更加科學化,讓學生的英語學習更加全面,不至于落下哪一個方面的知識內(nèi)容。將社會語言學與英語教育相聯(lián)系,能夠充分開發(fā)英語的社交功能,發(fā)掘英語學科中的文化屬性,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時候,對英語這門語言建立更加深刻的理解,對英語相關(guān)的知識能夠靈活地進行應(yīng)用。
英語學科的語言應(yīng)用,需要學生有充沛的學識,對英語的結(jié)構(gòu)、語法以及讀音和含義都能夠有一定的實際應(yīng)用能力,讓語言成為社交的工具,讓英語成為進步的階梯。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于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較為看重,但是學生的交際能力沒有機會進行鍛煉。語言教育與如今常見的英語教學的不同點在于,語言教育的核心在于語言的實際應(yīng)用,語言所面對的群體和環(huán)境是社會、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溝通。在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入語言教育,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視野,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多樣的語言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教師需要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按照一定的教學規(guī)劃來進行大學英語教學實踐,讓學生在過去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空間。基于社會語言學方向開展的大學英語語言教育,能夠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溫床,也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讓學生對英語學科的興趣得到一定的提高,讓學生能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英語這門語言。
大學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都已經(jīng)是心智較為成熟的成年人,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踏入社會,去迎接社會的“考核”。教師過去的教學策略,與學生之前在初中和高中所接受的教育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學生在課堂上仍然是處于被動位置,需要依賴于教師的教育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師若是依然秉持著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有效性是無法得到提高的,“學習是學生的事情”,這看似是一句推卸責任的話,實際上卻是真正的教學良策。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教師是教學者,學生是語言的學習者,最終運用這門語言的人還是學生本人,學生對英語運用的需求,才是教師真正應(yīng)該提供給學生的語言教育方式。
例如在進行新實用英語讀寫譯教程第二冊的Unit 1的講授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在兼顧語法講解和知識講解的基礎(chǔ)上,依據(jù)學生在課堂上的反饋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推進。倘若學生對于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的“孔子”有了一定的興趣,教師可以圍繞著“孔子”進行英語知識的拓展,如國外常見的“孔子書院”,孔子所提出的“儒學”以及這些概念在英語中的表達,帶領(lǐng)學生進行模擬性的社交對話,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會在什么樣的情境下運用,而學生又該如何正確表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的需要來進行教學策略的設(shè)計,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
課堂教學若想要行之有效,一個完善的教學規(guī)劃和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必不可少。教師在開展大學英語的教學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學的“備課”活動,教案需要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清晰明了地總結(jié)出來,并在實際的教學中,針對這部分內(nèi)容進行大篇幅的講解,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guān)英語知識。在社會語言學的引導下開展的大學英語教育,教師要將社交能力和口語教育作為重要教學內(nèi)容,并為之制定切實有價值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的引導。教師在設(shè)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口語、聽力和社交情景都需要有一個完整的規(guī)劃和合適的銜接形式,讓學生在自然而然的氛圍中得到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進行“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這一課的教學時,課文內(nèi)容圍繞著讀書習慣的發(fā)展史進行描述,其中提到了“reading aloud—大聲朗讀”和“silent reading—默讀”這兩種閱讀方式的更迭。教師在進行本節(jié)課的教學時,可以針對這兩種閱讀形式進行話題的延伸,將口語教育和聽力教學的概念與課文中的觀點進行聯(lián)系。如“默讀”能夠讓人的精神得到集中,在閱讀的過程中依靠自己的詞匯量和理解能力來了解課文內(nèi)容,這種形式最終鍛煉到的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大聲朗讀”則是在鍛煉閱讀能力的同時,讓我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聽力得到鍛煉。依據(jù)于這樣的觀點,教師再將本篇課文的聽力播放給學生,讓學生看著課本,聽著錄音,進行讀音的對比和學習。教師也可以用聽力磁帶帶領(lǐng)著學生進行一句一學,讓學生在開口練習的過程中,得到口語的鍛煉,以達到語言教育的目的。
語言是一個民族或者多個民族交流的工具,一種語言可能會運用在不同的土地上,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學習外國地區(qū)的文化和風俗,在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視野,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教師在開展大學英語語言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進行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了解英語和漢語的不同之處,并能夠掌握一些地道的俚語。漢語思維和英語思維具有十分明顯的差異,而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我們習慣了漢語的表達方式,并且習慣于用漢語思維去理解英語知識,這其實是不正確的、沒有意義的行為。中式英語和西式英語在語法結(jié)構(gòu)、單詞應(yīng)用、句子暗喻等多個地方都擁有不同,教師要加強學生對英漢文化差異性的認知,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符合當?shù)匚幕牡氐辣磉_。
英漢之間的文化差異性常常會讓人啼笑皆非,例如“Raining Cats And Dogs”這句話,倘若我們用中式思維來理解,直觀的翻譯是“傾盆而下的貓貓和狗狗”,可能很多學生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會覺得為什么貓和狗要從天上下來呢?在理解的時候難免會有所疑惑,而在當?shù)氐恼鎸嵑x中是“下的特別大的雨”,這與北歐神話中的象征意義有關(guān),貓?zhí)刂复笥?,而狗則特指風暴之神,當天上下了貓和狗,則是風雨交加,大雨傾盆。英語思維和中式思維的不同,需要教師尋找到合適的教育切入點,為學生進行有關(guān)知識的科普,讓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得到培養(yǎng),讓學生在日后的交流中能夠快速正確地去理解外國友人的表達。
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質(zhì)量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學生在高中時會有偏科或者文化課較弱的現(xiàn)象,尤其是在英語方面的知識能力不盡如人意。而英語學科中的知識,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而言是晦澀復(fù)雜的,學生面對與自己母語截然不同的語言結(jié)構(gòu),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和知識,會有一定的抗拒,將課堂注意力轉(zhuǎn)到別的事情中,進行自我放棄。教師要想將大學英語語言教育的有效性提升,首先要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起來,讓學生能夠?qū)⒆⒁饬Ψ旁谟⒄Z課堂中。
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讓英語教學的手段得到了一定的豐富,也讓教師在開展大學英語語言教育的過程更為順暢。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借助多媒體能夠?qū)⒂⒄Z教育的表達形式進行拓展,如視頻教學、影視片段輔助教學、線上教育資源教學等,相較于教師對于課本的“照本宣科”,學生明顯會對直觀有趣的教育方式更有興趣,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投入的精力就會增多。英語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長久以往,學生的英語應(yīng)用水平會有一個質(zhì)的提升。
語言能力的最佳檢驗方式就是實踐,紙上談兵并不可取,活動中的表現(xiàn)才是真正的“見真章”?;谏鐣Z言學方向開展的大學語言教育,教師可以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一些,不僅在課堂中給予學生學習拓展的機會,也可以用一些院級或者校級的主題活動來促進學生的成長。課堂中的實踐交流機會,可以“翻轉(zhuǎn)課堂”的形式進行,讓學生來當一節(jié)課的“小教師”,帶領(lǐng)其他同學進行課文的朗讀,并進行一定的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的自我意識的表達能力提升,也讓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鍛煉,讓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得到增強。
而課堂之外的實踐活動,可以通過多個教師聯(lián)合,或者英語組的教師商量之后進行一些小型的趣味活動,如“英語劇本原創(chuàng)大賽”“經(jīng)典話劇表演比賽”等,活動主旨以考查學生的交流能力為主,而口語化的語言能夠讓學生更適應(yīng)英語的實際應(yīng)用語境。劇本的創(chuàng)作和經(jīng)典話劇的重演,首先需要學生去充分理解每一句話的含義,并盡可能地依靠于劇本中的地理位置和時代背景進行地道的表達。通過多種實踐活動的組織,學生的社交經(jīng)驗?zāi)軌虻玫截S富,學生的實際應(yīng)用能力也能得到鍛煉,從而讓語言教育的教學策略行之有效。
綜上所述,基于社會語言學方向開展的大學英語教學,需要教師強調(diào)英語本土化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掌握地道的英語交際能力,讓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從而達到語言教育的價值。教師在進行大學英語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語言教育的切入,讓學生能夠在不同教學模式的幫助下,得到英語綜合應(yīng)用能力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