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技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從小學時期就應該注重對學生該項能力的培養(yǎng)。小學時期,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想象力都處于發(fā)展完善的關鍵時期。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良好習慣,掌握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對小學語文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0-0133-02
【本文著錄格式】葉七笑.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分析[J].課外語文,2020,19(30):133-134.
前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閱讀能力是人們在社會生存中必備的技能之一,是對書面語言的理解能力。小學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職責就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挖掘學生的閱讀潛能,引導學生主動欣賞、理解、感悟文章的主旨和內涵,進一步促進學生的道德和個性的發(fā)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閱讀,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
一、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意義
(一)新課標教學的需要
《語文課程標準》是教學的指導標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會遵守課程標準的要求。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欣賞、理解和評價能力的鍛煉,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就應當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細致地感受、理解、評價文章,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去對文章進行剖析,學習文章的寫作手法和表達形式。教師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不斷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達到新課程標準對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學生如何閱讀和分析文章影響著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果強,對今后語文的學習和對其他事物的審美來說,都是一個較好的基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在講解基礎文章時,可以提供其他相關課外文章給學生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到文章的種類豐富,不同文章有不同的寫法,讓學生去了解別人是如何進行人物、人物情感等方面的描寫的。長此以往,不光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學生的閱讀方法也得到豐富,對文學作品也有了一定的鑒賞能力。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愛國主義、邏輯思維能力各方面的培養(yǎng),導致教師過于看重教學目標,忽視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理解能力和思想方面的缺失。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不切實可行,不符合實際,閱讀教學的工作很難順利開展,教師的教學工作沒能達到預期。另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肯定會存在對教材內容不理解,對知識難點存在疑問的現(xiàn)象。如果教師一貫遵守已設定的教學目標,那么閱讀教學的效果只會收效甚微,導致語文教學整體都無法滿足課程標準的發(fā)展要求。
(二)學生閱讀興趣不高
雖說現(xiàn)在一直在拒絕應試教育,但不可避免,很多教師依然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都放在提高學生成績上。依舊在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簡單地教給學生概括文章大意、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方法,教給學生關于修辭手法的運用等。這種方法在短時間內,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同時,這種填鴨式的教學使學生喪失了去自主閱讀的興趣,長久來看,語文學科的整體教學效果都將被影響。
三、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措施
(一)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為了讓教學符合學生需求和發(fā)展特征,設置科學目標是必要的。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限,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才能順利完成閱讀任務,理解閱讀內容。教師的引導涉及目標引導和方法引導,只有結合教學目標組織學習、引導閱讀,才能促進學生文字功底的提升和積極習慣的養(yǎng)成,有利于加強積極性。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和其他學生,采用差異化教育引導模式,針對學生特征實施閱讀教學。針對低年級以興趣引導為主要模式,針對高年級,可以加強對他們閱讀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有針對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此外,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不僅要和教材相對應,還應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
(二)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語文教師如果能夠激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才能順利開展對小學生閱讀方面的教育工作。想要切實發(fā)展閱讀興趣,引入三種模式能發(fā)揮效果,包括課外閱讀、結合生活情境講解、故事呈現(xiàn)模式。利用小學生好奇心旺盛的特點,利用故事引入閱讀主題或者內容,讓學生在故事的引導下完成任務。故事搭配課文往往能發(fā)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屬于科學教育模式。課堂中,結合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興趣點和關注熱點,根據制定好的閱讀目標,引入情境內容,不僅降低了理解難度,還加深了印象。對于《要下雨了》的講解,首先呈現(xiàn)“魚出水面,燕子低飛”方面的自然現(xiàn)象,主要借助多媒體或圖片。學生借助生動展示,認識到下雨前動物是有所行動的。利用多媒體展示《美麗的公雞》知識,公雞栩栩如生的形象有著較強的吸引力,激起學生對閱讀課文的興趣。另外,課外閱讀活動也不可缺少,老師帶領學生一起閱讀課外書籍,學生的自覺性比較好,加深了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例如,語文老師在講《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后,可以針對課文內容開展相關討論,比如說可以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的生活和小女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進行對比之后,寫一篇讀后感。在下次上課的時候,可以對學生的讀后感進行點評。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提高,還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提升了閱讀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篇目是有限的,但是學生的閱讀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所以教師應該適時為學生推薦課外優(yōu)秀篇目,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但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指導,使學生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閱讀。閱讀的方法一般包括精讀、泛讀、默讀、朗讀與速讀,教師可以教導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閱讀方式,有助于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的年齡階段導致其閱讀經歷不夠豐富,思維理解能力也有限,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不能教給學生抽象的閱讀方法,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學生共同探索閱讀,讓學生去掌握閱讀的方法。例如,在教學《師生情》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思考問題,讓學生從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并且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在這樣的引導之下,學生的閱讀思路得到啟發(fā),在今后閱讀的時候,就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在閱讀其他文章時,也能想起來聯(lián)系上下文閱讀。學生選擇正確的閱讀方法、選擇合適的閱讀內容,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效果很有幫助,并且,學生樂于主動進行閱讀,寫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培養(yǎng)閱讀意識,養(yǎng)成閱讀習慣
在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中,教師只是引導者,真正閱讀的主體還是學生自己,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有閱讀意識,首先要有閱讀習慣,教師在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之后,鼓勵學生自己去挑選課外書籍進行閱讀。小學生的閱讀一般以自己的興趣為主,教師在指導學生挑選圖書時,可以根據對學生興趣的了解,給學生一些意見,這樣,保證學生能夠堅持閱讀,從而提升閱讀能力。例如,可以推薦《草房子》《一年級的小豌豆》等等,這些書籍都比較適合學生閱讀,情節(jié)也比較有趣。
例如,教師在講解《桂林山水》一課時,該文章的景色描寫具有特色,需要學生進行全文的背誦,這時,為了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教師就可以做出指導。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分解課文,文章題目、作者、景物等,讓學生逐一進行了解,之后,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認為優(yōu)美的句子抄寫下來。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學生對課文有了大致的理解,接下來,讓學生熟讀課文,學生對文章更加熟悉,背誦起來也就不難了。
四、總結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中占據重要地位,教師要給予科學的引導。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教師要認識學生的理解能力,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意識和閱讀方法,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同時,教師在語文閱讀的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主動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更好地掌握文章。
參考文獻
[1]楊國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成功(教育),2010(12).
[2]黃少琴.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廣東職業(yè)技術教育與研究,2017(3).
[3]汪萍.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0(8).
[4]魏春榮.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0(3).
[5]歐淑群.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