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光 王曉義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海醫(yī)院口腔科,廣東佛山 528200
隨著生活與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與結(jié)構(gòu)也隨之發(fā)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變化,同時對于牙齒的健康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當代社會,牙周炎的發(fā)生率已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牙周炎屬于口腔科領域中多發(fā)性病理類型(慢性疾病),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牙齒相關疾病會逐漸暴發(fā),好發(fā)于35 歲以上的人群。牙周炎是造成患者喪失牙齒的原因之一,主要受到牙菌斑微生物的影響而引起[1],對牙齒的破壞與感染程度較高,該病癥臨床主要以形成牙周支持組織(牙骨質(zhì)、牙齦、牙槽骨、牙周膜)慢性炎癥為主要病理特征,其典型癥狀表現(xiàn)為牙齦出血、牙齒松動、牙周溢膿、牙周袋等[2]。牙周炎按照病程輕重與臨床表現(xiàn)分為輕度(輕微紅腫、牙齦出血)、中度(牙齦明顯萎縮)、重度(除上述癥狀外,還會對冷熱敏感、牙縫增大、牙多顆松動、無力咬合、進食困難、食物嵌塞多等),使健康水平下降,但牙周炎因其本身不會引起明顯的疼痛,只有發(fā)展到重度之后引起其他癥狀,才會有明顯的感覺,需及早治療。目前采用單純牙周治療的方式治療重度牙周炎患者,主要是通過治療使得患者的牙周附著喪失率以及牙周袋的深度能夠顯著降低,從而使患者的病情能夠得到相應的控制,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療價值。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62 例重度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重度牙周炎采用牙周牙髓聯(lián)合治療與單純牙周治療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重度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1 例。觀察組中,男15 例,女16 例;年齡35~76 歲,平均(65.28±8.67)歲;牙周炎病程1~9年,平均(5.20±1.70)年。對照組中,男14 例,女17 例;年齡35~76 歲,平均(65.27±8.68)歲;牙周炎病程1~9年,平均(5.10±1.60)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相關診斷標準指南[3];②患者一般資料和病例完整;③患者溝通順暢;④患者存在典型臨床癥狀且無牙髓癥狀;⑤患者符合手術適應證[4];⑥患者30 d 內(nèi)未服用抗生素;⑦患者自愿接受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年齡>80 歲者;②存在牙體牙髓疾病者;③存在較為嚴重的精神障礙者;④存在嚴重感染或急性感染者;⑤因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臨床癥狀者;⑥處于哺乳期的患者;⑦聾啞者;⑧依從性差患者;⑨在3 個月內(nèi)接受過其他臨床研究者;⑩不同意接受治療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觀察組患者采用牙周牙髓聯(lián)合治療: 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之后常規(guī)開髓并且清理患者的髓腔根管,之后使用根管測量儀對患者的根管長度進行測量,采用鎳鈦器械冠向下預備技術對根管進行預備操作,之后使用3%的雙氧水以及0.5%的次氯酸鈉進行交替沖洗根管,待根管預備完成之后出現(xiàn)干燥現(xiàn)象,然后根管內(nèi)封Ca(OH)2糊劑,暫封1 周糊劑,1 周后使用牙膠尖和糊劑側(cè)向?qū)Ω苓M行加壓以及填充,在根管治療完成后對牙周指標進行檢查以及記錄,同時在記錄完畢后進行齦下刮治以及根面平整等,并使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Sunstar INC Japan(日本);批號:C14200057327]填充牙周袋直至稍稍溢出。1 次/周,連續(xù)使用4 次。
對照組采用單純牙周治療:先將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記錄,之后結(jié)合情況進行較為詳細的判斷,加強對菌斑情況的有效控制,同時還需了解患者的受教育程度等,從而在一定情況下使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并告知患者如何掌握口腔清潔器具的使用方式等;無根管治療,僅進行齦上潔治1 周,1 周后行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牙周袋上藥同觀察組。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牙周袋探診深度(PPD)、齦溝出血指數(shù)(SBI)、松動度(MD)、菌斑指數(shù)(PLI)及治療效果。治療效果分為顯效(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有效(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稍有改善)、無效(經(jīng)治療后未達到顯效、有效標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5]。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PD、SBI、MD、PLI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PD、SBI、MD、PLI 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PPD、SBI、MD、PLI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牙周炎為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牙菌斑中微生物致使牙周支持組織誘發(fā)感染而致的慢性炎癥反應破壞性疾病。牙周炎的疾病破壞性以及影響健康性均主要取決于該疾病的病變嚴重程度。重度牙周炎患者多表現(xiàn)為明顯的牙齒松動,而且存在移位、脫落現(xiàn)象,導致患者的正常咀嚼功能、外形美觀等均受到嚴重影響。據(jù)臨床相關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目前約有40.00%的成年人可能由于重度牙周炎而導致牙齒喪失,更對其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重度牙周炎比較常見,且屬于牙周疾病中治療較為困難的一種,重度牙周炎主要是對牙周組織產(chǎn)生一定的破壞現(xiàn)象,但是因為解剖交通管道的存在,從而使患者的牙髓處于一個亞健康的狀態(tài),最終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一系列的不良反應[6-7]。相關資料顯示,由于菌斑生物膜的特殊環(huán)境下,在對患者疾病進行治療之前,還需要對患者的牙菌斑進行清除,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菌斑生物膜造成適當?shù)钠茐?,同時還能夠為牙周愈合創(chuàng)造較為有利的條件[8]。治療重度牙周炎的效果與患者自身的情況、手術的情況存在一定的關系,主要是能夠控制患者出現(xiàn)牙齦炎的情況,從而有效保證臨床的有效性[9]。目前臨床上一般選擇單純的牙周治療,即采用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等傳統(tǒng)手段對牙周進行治療,從而達到去除菌斑的效果,但是并不能保證長時間的效果,只能夠達到相應短期的效果,而在治療后,患者的口腔仍然會出現(xiàn)菌斑現(xiàn)象,因此,還需要選擇更加顯著的應用方案使得患者的病情能夠穩(wěn)定、治愈[10]。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PD、SBI、MD、PLI 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PD、SBI、MD、PLI 的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PPD(mm)治療前 治療后SBI治療前 治療后MD(mm)治療前 治療后PLI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31 31 5.36±0.34 5.33±0.35 0.3532 0.7250 0.73±0.23*2.13±0.63*11.9915 0.0000 6.51±0.24 6.53±0.26 0.3247 0.7465 0.93±0.12*2.26±0.82*9.2192 0.0000 3.38±0.37 3.37±0.36 0.1113 0.9117 0.63±0.07*1.26±0.54*6.6464 0.0000 7.99±0.21 7.98±0.22 0.1889 0.8508 4.94±0.11*6.69±0.62*15.9652 0.0000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的主要成分為鹽酸二甲胺四環(huán)素,具有較為顯著的抗菌效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患者細菌蛋白的合成,還能夠抑制患者的膠原酶活性,從而達到破壞組織牙周炎的效果[11]。另外,還能夠有效促進牙周韌帶細胞向骨細胞出現(xiàn)的轉(zhuǎn)化作用,對患者牙周新附著的形成起到促進價值[7]。同時,牙周修復對患者咬合功能的恢復能夠起到較佳的效果,還能夠確保患者的牙周正常,有效去除菌斑[12]。但是有學者表示,在對患者牙周除菌斑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對患者的牙骨質(zhì)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甚至可能會導致患者的側(cè)支根管開放,影響患者牙周組織的愈合,故在能夠減少致病菌的情況下,可以對牙周袋內(nèi)填塞藥物,從而輔助患者的抗菌治療效果[13-16]。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PPD、SBI、MD、PLI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患者在接受牙周牙齦聯(lián)合治療后病癥能夠得到較為有效的緩解,同時還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的口腔菌斑形成,從而達到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緩解的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重度牙周炎患者選擇牙周牙齦聯(lián)合治療方法的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以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