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摘 要:21世紀以來,臺灣青春電影的發(fā)展是有目共睹的。臺灣青春電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自己獨特的影響和地位,并形成了不同的青春電影類型,可分為青春愛情片、青春同性片、青春勵志片等。本文從一個獨特的角度來看待這些青春電影,把其中具有史詩性的青春影片作為一個類型來研究,代表性的作品有《海角七號》《艋舺》《賽德克·巴萊》《女朋友·男朋友》。本文主要從不同時代語境下的青春體驗、濃厚本土文化色彩的傳達和唯美下的殘酷悲慨風格三個方面闡述這幾部臺灣青春史詩性電影的價值表達和美學傾向。
關(guān)鍵詞:青春體驗;本土文化;悲慨風格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7-00-03
2000 年以來,臺灣青春電影的發(fā)展是有目共睹的,幾乎每年都會誕生高質(zhì)量的作品,以2008年的《海角七號》的熱映和高票房為標志,臺灣電影以此迎來了自己的復興熱潮。2011 年臺灣導演九把刀的一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不僅在臺灣贏得廣泛好評,在大陸同樣引發(fā)了一代人對于青春美好的回憶。2010年鈕承澤的《艋舺》、2012年楊雅喆的《女朋友·男朋友》以及2015年陳玉珊導演的作品《我的少女時代》,從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大陸的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甚至是亞洲及國際各大電影節(jié)的獲獎情況看,臺灣青春電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自己獨特的影響和地位,并形成了不同的青春電影類型,可分為有青春愛情片、青春同性片、青春勵志片等。本文從一個獨特的角度來看待這些青春電影,把其中具有史詩性的青春影片作為一個類型來研究,代表性的作品有《海角七號》《艋舺》《賽德克·巴萊》《女朋友·男朋友》?!笆吩姟边@一術(shù)語最早見于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主要指的是古希臘荷馬史詩。亞里士多德認為史詩使用敘述體來模仿嚴肅的行動,特別是對重大歷史事件及英雄事跡的敘述和模仿,而且規(guī)模宏大,故事繁多。后來由“史詩”這一術(shù)語衍生出了“史詩性”這一概念,具有史詩性的作品不斷出現(xiàn)在各種藝術(shù)門類中,包括電影和電視劇。“史詩性電影往往展示宏大的社會場景、歷史畫面、眾多的人物,在敘事線索上分支更多、包容更廣……情節(jié)內(nèi)容一般都比較復雜,場景比較廣闊,故事線綿長。”[1]青春史詩性電影是指以青年人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以史詩性電影的形式來展現(xiàn)青年人的生存生活狀態(tài)及情感精神面貌的一種青春電影類型。21世紀以來,臺灣青春電影出現(xiàn)了復興熱潮,其中一些導演把臺灣年輕人的青春成長故事與臺灣特定時期的事件及社會文化變遷相結(jié)合,以史詩性或準史詩性的電影視聽美學形式展現(xiàn)自己對臺灣青年人及臺灣歷史文化的關(guān)注和關(guān)懷。
一、不同時代語境下的青春體驗
青春史詩性電影是圍繞著“史詩”“青春”這兩個關(guān)鍵詞來界定的,《賽德克·巴萊》《海角七號》《艋舺》《女朋友·男朋友》這幾部21世紀以來的臺灣青春史詩性電影,各自表現(xiàn)出了不同時代語境下個體的青春經(jīng)驗?!扒啻翰恢粚儆诋斚碌那嗄耆?,每個人都有過青春,不同的青春屬于不同的年代,但它們都用自己的單純和不安分刻鏤了那個年代的歷史。青春是一個人記憶中的一段歷史,亦是一個年代歷史中的一段記憶?!盵2]。
《賽德克·巴萊》作為一部臺灣賽德克族的史詩影片,以青年莫那魯?shù)涝谒鍑C時首次出草的場景開始,以霧社事件為核心,圍繞主人公莫那魯?shù)兰捌渥迦说闹饕?jīng)歷和遭遇真實地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臺灣原住民的青春和熱血生活。影片中主人公莫那魯?shù)赖那啻簹q月是與出草、狩獵、結(jié)婚、挑釁、抗擊日軍這一系列行為活動相聯(lián)系的,按照賽德克族的習俗,只有通過出草行為才能成為具有保護部族能力的真正的男人。影片以莫那魯?shù)赖某霾蓍_始,塑造了一個野蠻卻勇猛彪悍的主人公形象,也隨之展現(xiàn)了賽德克民族的風俗文化和祖靈信仰。主人公莫那從小就接受有關(guān)祖訓的教育,影片中其父親對他說:“莫那,你已經(jīng)血祭了祖靈,我在你臉上刺上男人的記號,從今以后,遵守祖律的約束,守護部落,守護獵場,在彩虹橋上,祖靈將等候你英勇的靈魂?!弊源俗骒`信仰成為他一生的堅守和追求。一批又一批的賽德克青年也用獵首來祭祀祖靈,為自己和部落祈福,祈求祖靈的庇佑,并努力守護自己的部落和獵場。莫那魯?shù)篮退淖訉O們正是在祖靈信仰下發(fā)動了霧社起義,其中具有戰(zhàn)斗力的都是青壯年男性,包括莫那魯?shù)赖膬蓚€兒子以及像巴萬那樣的青少年們。在那個特殊的歷史語境中,賽德克青年用堅定的信仰支撐自己,寧可輸?shù)羯眢w也要贏得靈魂,他們大多數(shù)人的青春都獻給了保衛(wèi)獵場、英勇抗日的不屈和悲壯。生活在霧社地區(qū)的賽德克族青年及其族人以自己的信仰和驕傲對抗日本殖民者的奴化統(tǒng)治,以激情和熱血譜寫了一曲青春的悲歌。魏德圣導演的另外一部影片《海角七號》中把時間線從日本戰(zhàn)敗離開臺灣拉到了21世紀以來的臺灣在地人生存狀態(tài),兩者交織著重展現(xiàn)了以阿嘉、勞馬、馬拉桑、水蛙等恒春一代小鎮(zhèn)青年的生活體驗。影片以主人公阿嘉失意憤懣地離開臺北大都市開始,主要講述了他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恒春之后與其他人在組建本地樂隊中發(fā)生的故事。以阿嘉為代表的這些臺灣青年可以說是一群落魄不得志的小人物,他們的理想和目標遭遇了現(xiàn)實的無情碾壓,阿嘉有音樂才華卻在臺北混不下去,勞馬因為工作的性質(zhì)常年不在家,導致自己的妻子跟別人跑了,馬拉桑辛辛苦苦地推銷小米酒卻一直不怎么有成效......影片前半部分讓我們看到的就是這些臺灣當代年輕人在現(xiàn)實中的種種遭遇以及他們失意、焦慮和迷茫的情緒。他們的青春夢想在現(xiàn)實面前不堪一擊,心中積壓了太多的郁悶、憤懣和無奈。就是這樣的一些人要共同組建樂隊,在這一過程中雖然沖突和矛盾不斷,但在家鄉(xiāng)恒春寧靜、包容的海邊他們得以療傷、得到撫慰,最終他們與自己和解,也與別人和解,完成了青春成長和蛻變。
鈕承澤導演的《艋舺》也是一部具有史詩性的青春電影,主要展現(xiàn)了20世紀80年代臺灣一代青年的獨特成長經(jīng)驗?!霸凇遏慌{》里,鈕承澤把青春打磨成殘酷而感傷,純真而叛逆,意氣風發(fā)而又迷茫無助的復雜形象?!盵3]影片加入了黑幫類型片的元素,以主人公蚊子的視角講述了太子幫五人志龍、蚊子、和尚、阿伯、白猴的殘酷青春成長。除了參與黑幫小混混之間的打鬧外,他們的青春跟大多數(shù)人的也差不多,盡情享受著叛逆、無聊,喧鬧卻快樂的時光。1987年隨著外省黑道勢力的到來,Geta大仔的死、和尚的背叛使得太子幫五人的青春、義氣、友情、信任開始逐漸渙散,最終他們走向了互相殘殺、喋血街頭的悲劇。影片將其生猛殘酷的青春成長歷程濃縮在兩年之中,展現(xiàn)了臺灣80年代中后期臺北艋胛一帶的本土黑幫及其變遷,描述了在這一時代語境下一批青少年的獨特體驗和經(jīng)歷。楊雅喆導演的《女朋友·男朋友》通過大跨度的時間線(1985年至2012年),從高雄到臺北的地域轉(zhuǎn)換,以史詩性的時空背景講述了三位主人公林美寶、陳忠良和王心仁之間從青少年到中年的情感和人生經(jīng)歷。影片以倒敘的方式展開,首尾呼應地傳達兩代青少年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那是代表著青春時代最有魅力的神祗和信仰。他們的少年時期是在躁動、反叛、曖昧和歡快中度過的,隨著青春的成長他們之間的感情和生活也變得更加復雜起來,極致曖昧、背叛、痛苦、無奈和不堪甚至死亡接踵而至,但青春自由的主題卻貫穿始終。這些影片以藝術(shù)虛構(gòu)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反映和表現(xiàn)了不同時代臺灣人的青春體驗。
二、濃厚本土文化色彩的傳達
21世紀以來的臺灣史詩性青春電影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新電影時期對臺灣本土歷史和社會變遷的關(guān)注,特別是對臺灣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呈現(xiàn),試圖在后現(xiàn)代的語境中探討和思考臺灣本土的歷史、文化及當代發(fā)展。
《賽德克·巴萊》通過別具匠心的畫面對臺灣獨特的地域風光進行展現(xiàn),使得拍攝地成為了之后的熱門旅游景區(qū)。片中塑造出以莫那魯?shù)罏榇淼呐_灣本土人物形象,更明顯的是用相當多的鏡頭和場景展示和渲染原住民賽德克族的風土習俗,如打獵、紋面、婚嫁和賽德克族歌舞等,以此強化和突出臺灣本土的地域文化色彩,建構(gòu)原住民的本土認同?!逗=瞧咛枴返呐臄z地也選擇了臺灣南部風景優(yōu)美的恒春小鎮(zhèn),藍天白云與大海遠山,還有那古老的月琴在影片中都起著重要作用,也讓人們再次領(lǐng)略了臺灣南部的獨特風情。片中60年前的愛戀也只是作為輔線存在,主線則圍繞著臺灣的本省人、原住民、客家人展開,其目的是為了凸顯和建構(gòu)臺灣當代的本土文化和在地精神?!遏慌{》選擇了臺北老城區(qū)艋胛這一具有標志性的地域來講述故事,影片中大量出現(xiàn)80年代艋胛地區(qū)的廟口、夜市和街區(qū)畫面,具有濃濃的臺灣地域特色,而主人公們的青春成長過程則見證了臺灣80年代的社會轉(zhuǎn)型和人際變遷。《女朋友·男朋友》完全立足臺灣本土,以較長的時間跨度詳細地敘述了一代臺灣人的青春歷程。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臺灣,三位主人公林美寶、陳忠良和王心仁在戒嚴時期的臺灣校園中以一系列出格的行為來表達對威權(quán)統(tǒng)治的不滿和對自由的追求。中學生的校服、威權(quán)教官的形象和各種校園禁令都集中地反映了戒嚴時期臺灣校園的特色,是只屬于那個時期臺灣獨有的校園文化。大學時代三人一起參加的臺北學運場景,是臺灣社會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事件,影片真實地反映和傳達了臺灣本土的當代思想文化變遷。成年后三位主人公的生活遭際和情感探索則呈現(xiàn)了2000年前后的臺灣社會面貌,社會文化更加多元復雜,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主人公們走過了他們的青春歲月。這些影片通過主人公們的青春成長故事追溯臺灣的歷史和文化,關(guān)注臺灣的當下現(xiàn)實發(fā)展,表現(xiàn)出濃厚而明顯的本土色彩。
三、唯美下的殘酷悲概風格
臺灣青春電影的整體風格被稱為“小清新”,這四部青春史詩性影片中對臺灣地域文化風情的呈現(xiàn),使得它們表層上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唯美傾向,但內(nèi)在地卻隱含著殘酷青春下的悲情體驗。影片在表現(xiàn)主人公們的青春成長遭遇時,是把它們藝術(shù)性地安排在特定的社會現(xiàn)實中的,所以“而悲劇,或者說所謂殘酷與青春根本無關(guān),它源于現(xiàn)實?!盵4]。青春本來是美好的,但當影片中主人公們的青春遭遇社會現(xiàn)實時,卻凸顯出它的殘酷悲慨性?!顿惖驴恕ぐ腿R》中的莫那魯?shù)腊炎约旱那啻荷踔琳麄€人生都奉獻給了守護部落和至死抗日,影片開頭部分就通過具有力度感的視聽形式向觀眾展現(xiàn)了激烈的搏斗場景,“以影片開始的15 分鐘鏡頭為例,莫那魯?shù)勒趨⒓映赡甓Y狩獵,光是主角那敏捷的身影配合背景樂密集的鼓點,充分展露出賽德克族驍勇善戰(zhàn)、充滿原始野性的一面?!盵5]特別是在賽德克青壯年族人與日軍的殘酷對抗中,他們剛毅的面部表情,如豹子般迅捷的奔跑速度,充滿殺意的戰(zhàn)斗姿態(tài),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美感。即使是全族俱滅卻誓死英勇反擊的決絕,也讓賽德克族人的死亡悲壯且從容。影片中的自然場景大都是在比較唯美、原始的臺灣苗栗縣取景,那里的面貌能夠真實地再現(xiàn)當年賽德克族的生活環(huán)境,高山林立中有峽谷溪水環(huán)繞,這些都通過別具匠心的攝影畫面呈現(xiàn)出來。片中還時而插入感傷抒情的歌曲,進一步加強了其唯美卻悲壯、悲情的色彩;《艋舺》則運用具有設計感的畫面、音樂和光影為影片營造出爛漫、無奈又悲情的風格。片中太子幫五人最后走向互相背叛和殺戮的情節(jié)和場景渲染了青春成長的殘酷、悲烈,這一場景與之前的五人結(jié)拜都運用了暖黃影調(diào),但是所蘊含的情感體驗卻截然相反。其中的打斗動作富有真實感,節(jié)奏緊湊又充滿張力,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喪失以及喋血街頭、亡命天涯的青春悲劇,在音樂和畫面的獨特設計和配合下,顯出一種黑幫青春片的力度與美感?!逗=瞧咛枴分泻愦阂粠?yōu)美風光的影像畫面,以及音樂的恰然融入讓觀眾沉浸在浪漫、清新卻又感傷無助的視聽氛圍中;《女朋友·男朋友》則通過一些有意味的事物和場景,如長滿樟樹與玉蘭的臺南小城,溪水中、泳池里的嬉戲,臺北廣場上的高聲疾呼,街頭買玉蘭花等等,使得整部影片彌漫著含蓄唯美、曖昧糾結(jié)、苦痛悲傷的審美感受。這兩部影片以青春愛情為重心,探討了主人公們青春期成長的迷失和困惑,對人生意義的體驗領(lǐng)悟以及最終的青春蛻變,影片通過一些細節(jié)和象征符號來進行呼應,傳達了青春期男女的叛逆、無奈以及殘酷青春下的悲情成長。
參考文獻:
[1]楊健.拉片子——電影電視編劇講義[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2]任志航.感悟青春:《女朋友·男朋友》文本分析[J].文教資料,2014(10):67.
[3]溫麗.鈕承澤電影導演研究[D].西南大學,2013.
[4]唐朝暉,方達.青春電影志[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5]封文凱.后殖民歷史電影《賽德克·巴萊》的美學表現(xiàn)與敘事分析[J].東南傳播,2018(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