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娜
[摘要]新課改提出高中政治教學要培育學生具有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案導學教學方法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已有很長時間,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在實踐中,學案導學教學方法在培養(yǎng)高中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教師通過調查研究和課堂實踐,找出存在的具體問題及其成因。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案導學;政治
[中圖分類號]G633 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30-0063-02
高中政治課堂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我國實施已經有不短的時間,目前是高中政治教學中常用的一種媒介,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學案導學實踐中,對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存在一些問題。
一、問卷調查
筆者設計了針對學生的“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政治學案運用情況”調查問卷,選取的調查對象是桂林市第五中學4個班的學生。為了調查學生對于學案中滲透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態(tài)度,設計了“你是否喜歡對學案中基礎知識過關部分的復述”“你是否喜歡學案中有關解題方法技巧的設計”這兩個問題。對于前一問題,學生表示“一般”的是44.1%;對于后一問題,學生表示“非常喜歡”的是36.8%。這說明在學案中滲透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對學案對學習的幫助這方面的調查,選擇“有助于政治學科知識的掌握”“有助于政治學科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政治學科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的選項比例均高于50%。
筆者又選取了桂林市第五中學、桂林市第九中學個別高中政治教師作為訪談對象,了解一線教師對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學案導學的看法。在談到“您所理解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問題時,個別教師認為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對國家的價值認同、對所學學科專業(yè)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和應試能力是學習能力的體現(xiàn),還有作為未來現(xiàn)代化事業(yè)建設者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和參與。
在談到“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如何培養(yǎng)”問題時,有教師認為學校教育中,體驗探究的課堂教學和學科應試能力培養(yǎng)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社會各單位的配合、政府及各公共事業(yè)單位的定期開放與教育職能完善更為重要。
在談到“目前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時,有教師指出,現(xiàn)有人教版教材缺少對現(xiàn)實世界的關注,學生缺少社會實踐中的過程體驗。還有教師指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中的滲透不夠。
在談到“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的問題該如何改進”時,個別教師指出注重學生體驗,尤其是公民政治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社會相關單位的教育功能,如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科學意識等。
二、基于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學案導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案設計不合理
1.“拿來主義”編制的學案
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在編制學案的過程中,直接照搬他人、他校的學案,學校普遍只檢查學案完成的數(shù)量,不檢查質量。這樣編制出的學案與學情實際不符,極大地影響了學案導學的效果,浪費了教學資源。
2.習題化學案
習題化學案即學案內容只有一道道習題,沒有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知識點、合理的設問活動等。尤其是復習課,有的教師想通過讓學生大量做題達到使其掌握課本知識、提升學科能力的日標。例如,2015年,筆者在桂林某中學聽一節(jié)復習課,授課教師運用學案導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制作的學案內容里全部是練習題,一共有30道單項選擇題。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里,這份“習題化學案”只有一個功能,就是為學生呈現(xiàn)不同難度的習題,學生寫、教師解答,復習課變成了習題課。
有些教師出于對“學生考試成績”的考量,把“學案”變成了“練習題”。在課上討論探究的是“習題答案”,課后再做該課程的變式練習加以“鞏固”,并且接著寫下一個課程“學案”上的習題,把做題當作預習、復習,把學案當做習題集。這樣的方式與“學案導學”所倡導的理念是大相徑庭的,背離了新課改的初衷,更不利于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學案導學方法的使用沒有真正成為學生由接受式學習垮向主動式學習的橋萊
學案導學法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前自我預習以及課堂上的獨立探索與相互討論,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中,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將課堂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學案,以學案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對學習內容展開初始認知;以開展活動促使學生向較深的層次進行探究,深化認知活動;以診斷評價引領學生彌補知識空白、矯正認知結果;以系統(tǒng)總結引領學生建構個體認知體系。學案導學模式能夠促使學生由接受式學習向主動式學習的轉變,是連接兩種不同性質學習方式的橋梁。但是在學案導學實踐中,一些教師還是把知識“滿堂灌”,教師講,學生做筆記。如上面提到的“習題化學案”,有的教師甚至沒有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學案,在課堂教學中也沒有開展對知識的探究活動,學生的主動性只是表現(xiàn)在翻書找答案上,學習仍然是被動的,學案導學方法的使用沒有真正成為學生由接受式學習跨向主動式學習的橋梁。
(三)學案導學方法的運用中沒有真正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1.學案導學教學過程缺乏教師的指導
許多教師將教輔資料上的題日直接運用到學案中。課堂上學生匯報學習成果占據了大部分時間,卻忽略了學習過程和思考過程。課堂氛圍很活躍,但是思維沒有得到提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沒有發(fā)揮出來。
2.用“學案”代替“教案”
有的教師備課不寫教案,把每個課時的學案整理在一起當作教學設計。備課時就在學案上標出題目的答案,并簡單地加以分析歸納,將學案和教案混為一談。教師在設計學案時,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備課的時候卻缺乏深度思考,在“備學生”“備教材”時的研究、分析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取舍方面往往欠缺考慮,將“學案”替代“教案”的備課方式導致思維定式,在教學過程的實施環(huán)節(jié)中一味地按照學案的流程進行。學生的回答與預設的答案不完全一致,哪怕是正確的也會被教師否定。這樣的教學實際上是用學案代替教案講授知識點,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不能起到運用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3.課后沒有對學案學習效果鞏固建立指導
有的教師認為學生“當堂掌握”,就是“當堂大題量訓練”,因此將理解性掌握簡化為機械的強化訓練,在課堂上花費大量時間讓學生做習題。但是在上課前,學生只是通過學案預習了課本和相關材料,并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要求掌握的教學內容,因此,課堂上大量的練習對于他們而言是不合時宜的。
三、高中政治課學案導學存在問題的成因
(一)缺乏激勵教師編制優(yōu)質學案的條件
繁重的教學任務使教師缺乏編制學案的熱情。調查中發(fā)現(xiàn),教師普遍認為編寫學案工作量很大。一個學案的編寫,教師首先要研究教材,研究當前所帶的學生的學情,然后上網查閱資料編寫學案,這是一天之內無法完成的。教師只有在下課后,甚至是下班時間完成上述的工作。每一本書有幾十個新內容,教師要編制幾十個學案,教師編寫學案后,還要備課、編寫教案、做PPT、上課、批改作業(yè)等。所以,教師不得不從網上下載他人、他校的學案給學生使用,或者隨意編寫。
(二)缺乏正確的課堂引導策略
1.缺乏引導學生課前預習的策略
實施學案導學的前提就是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預習,對知識有初步了解、有疑惑。教師通過在學案上設計“學習目標”,指導學生閱讀,讓學生了解哪些是主要內容、哪些是次要內容,哪些是概念、哪些是新課中需要掌握的知識。指導學生小組內互幫互助,在課前交流討論中解決一些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能夠解決的問題。
2.缺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的策略
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是外因,學生的主動參與、發(fā)表對知識的見解、積極討論是內因??墒窃趯W案導學實踐中,有的教師都是“滿堂灌”,如上面提到的“習題案”,沒有給學生思考和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
(三)引導教師解讀課標的力度不夠
訪談中部分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表示不了解什么是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還有部分教師雖有簡單了解但不夠深入,而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對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已有明確闡釋,由此可見,一線政治教師中存在不重視課程標準的現(xiàn)象。
課程標準是一線教師進行學科教學的重要參照,也是高考考試內容的重要導向。如此重要的文件會被忽視,除了教師自身的問題,也體現(xiàn)了學校層面的理論指導欠缺,沒有及時采取措施督促教師深入學習和解讀課程標準。因此,出現(xiàn)此種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學校引導教師解讀課標的力度不夠。
[參考文獻]
[1]姚娛香.合作學習,要重視實效[J].考試周刊,2008(2):86-87.
[2]林崇德.2l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 譚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