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下,沙盤與模型課程更加強傾向的是學生的設計與創(chuàng)造能力,動手與制作能力。環(huán)境設計屬于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中包含的內容較為廣泛,體現(xiàn)了很強的實踐性。只有不斷的增強三維立體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轉換的能力,才可以在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室內外的空間布局實施很好的把控。因此,本文首先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之后結合現(xiàn)狀,分析了沙盤與模型課程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學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沙盤;模型課程;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一、問題的提出
從目前的形勢上看,環(huán)境設計屬于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不僅內涵較為豐富,并且包含的應用范圍比較的廣泛。例如:空間規(guī)劃的相關內容,空間與裝飾計劃的空間布局,環(huán)境與設施計劃的空間布局,藝術構想的相關內容等,全部都屬于環(huán)境設計的應用范圍[1]。而這些內容的應用,都需要學生具備很強的創(chuàng)新和原創(chuàng)思維表達能力。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延伸,不少高校和企業(yè)對環(huán)境設計的人才需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進一步提高沙盤與模型課程的教學效果,那么就需要相關的人員,釋放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主觀能動性,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合格的人才。沙盤與模型課程也需要積極的調整教學的形式與內容,完成沙盤與模型課程的“理實一體化”建設趨勢[2]。另外,也為沙盤與模型課程相關的教學比例換算與空間構成等相關知識的靈活使用,奠良好的基礎,以此來引導學生使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環(huán)境設計當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沙盤與模型課程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學將如何建設?如何調整才可以實現(xiàn)課程“理實一體化”的發(fā)展路徑?就成為了目前形勢下,需要探究的重點。
二、沙盤與模型課程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學建設路徑
(一)分析大師作品,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
從一定的程度上看,建筑、景觀、規(guī)劃設計最為直接和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分析大師級別的設計作品。一般的情況下,不一樣的建筑師都有自己的設計風格和設計特點,只有引導學生分析大師的作品,學生才可以根據自己的設計愛好和設計風格選擇合適的設計作品[3]。此種方式不僅可以學習到多元化的設計手法,還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空間構成能力,功能區(qū)分的能力,增強自身的設計思維,增強建筑的表現(xiàn)力。并從這些能力的延伸基礎上,揣摩大師的設計理論,建立多樣化思維,強化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完成精神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風格,避免進入誤區(qū),得到有效的啟發(fā)。例如:在分析建筑大師丹尼爾?利伯斯金的作品(柏林猶太人博物)的時候,就需要先對解構主義建筑的設計背景實施分析,將濃縮生命痛苦和煩惱情緒等進行有效的探究,感知其中的思想和信仰[4]。作者設計的模型是虎門,加大了材料的選擇,并且使用材料的時候,向著多元化的方向實施了延伸。空間構成的構建上,給人一種卓爾不群的視覺感受。另外,反復連續(xù)的銳角空間,還有長方體幅寬的強制性壓縮,裂痕印記都給人一種生命痛苦的感受,將反重力墻體的建筑形式呈現(xiàn)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這個時候,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習慣的風格,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加大空間構成、設計思維的理解,激發(fā)自己創(chuàng)作的興趣,在潛移默化的歷程中,加大設計手法的靈活使用。
(二)結合其它設計類課程,提升創(chuàng)作能力
從現(xiàn)代化的視角看,《沙盤與模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專業(yè)的需求,實施課程的轉換。在這之前學習的大部分課程都處于平面設計的階段,這個時候,就需要在平面的視角上,提高學生課程設計的能力,在模型分析中,完善自己的作品,實現(xiàn)二維空間和三維思維的轉變。例如:MIT、IIT等不少著名的建設學院,在學生剛剛進入學校的時候,就開始要求學生使用簡易的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空間感,建設“雛型式”空間模型[5]。在開始的時候,可以看到不少學生的制作比較的粗糙,但是更加直觀的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和體驗性。讓學生從整體的思維上,了解了建筑空間感和人行為之間的關系。加大學生三維的判斷,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設計。
(三)豐富制作材料的種類,加強建筑表皮的藝術表達
從實踐的視角看,建筑表皮屬于筑表現(xiàn)力的直接因素,也是建筑審美的基礎。在科技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不少新材料和新技術也呈現(xiàn)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建筑設計的表達方式也開始向著自由的方向實施延伸。從這些建筑設計大師的作品來看,都體現(xiàn)了很強的空間構成和建筑表皮的表現(xiàn)力。設計是從內到外的,只有角度不一樣,但是表現(xiàn)力的建設是需要良好的呈現(xiàn)的。另外,建筑表皮呈現(xiàn)了很強的藝術性和豐富性。在實施《沙盤與模型》教學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味的使用昂貴、單一的材料,需要引導學生將知識的學習和生活中熟悉的材料相互結合起來,并成功的使用到自己的作品當中,這樣才可以達到因地制宜,學以致用的境界。例如: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就認為在實施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不需要追求高貴的材料,只要正確的使用,體現(xiàn)材料的真實性,作品一樣也可以達到栩栩生輝的境界。
總結:隨著社會的進步,沙盤與模型課程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學建設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不僅需要提高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還需要在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另外,還需要在三點教學改革模式當中,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林海森,王曉紅.BIM沙盤模擬法在園林施工組織與項目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山西農經.2017(23)
[2] 陳祺,劉衛(wèi)斌,張君超,龔飛.高職園林沙盤與微景園理實一體化項目教學實踐[J].中國園藝文摘.2016(06)
[3] 喬曉麗.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在《園林AutoCAD》教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園藝.2019(24)
[4] 葉立文,張梅潔.園林美術課程的教學與實踐研究——評《園林美術》[J].中國蔬菜.2020(04)
[5] 李臻.信息化背景下高職園林類專業(yè)“三教”改革思考[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88)
作者簡介:
張北童(1992-),男,風景園林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