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雨天的棉花糖》是新生代作家畢飛宇的代表作品之一,該小說講述了“假姑娘”紅豆的悲劇故事。紅豆生有“男兒身,女兒心”,他本想報考音樂學院,卻在父親的逼迫下參軍并踏上了戰(zhàn)場,不料成為戰(zhàn)俘落逃歸來,從此陷入了生活世界的無情圍困,最終在不甘和無奈中選擇了自殺。紅豆的女性氣質(zhì)是他踐行自由倫理的表征,但正是這種“身性反?!睘樗兄铝四行晕幕ㄖ频摹皯土P”和“拯救”,也注定了他在面臨精神困境時無助的自我毀滅結局。文章最后嘗試以紅豆的創(chuàng)痛為當下“娘炮”傳播的隱痛作解。
關鍵詞: 紅豆;“娘炮”;傳播;畢飛宇;《雨天的棉花糖》
*作者簡介:張毅(1996-),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媒介文化與社會學。
電郵:1597898868@qq.com。
新生代作家畢飛宇鐘情于書寫小人物、零余者和邊緣人的生存困境,常在作品中不動聲色地展現(xiàn)個體存在的無奈、掙扎、哀嘆和疼痛,寄托著濃厚的現(xiàn)實主義情愫,也傳達出對“傷害”這一恒常母題[1]的青睞?!队晏斓拿藁ㄌ恰肥钱咃w宇此類作品的典型代表,它講述了男青年紅豆被“傷害”的往事。紅豆生有男孩的身體,卻渴望成為女孩,他本想考進音樂學院,卻在父親的逼迫下成了一名赴戰(zhàn)前線的軍人。在一次前線交戰(zhàn)中,紅豆因個人失策被敵方俘獲,卻被戰(zhàn)友誤認為已犧牲殉國,這一虛假“噩耗”傳回家后,紅父倍感欣慰。然而,紅豆卻帶著俘虜之名活著回來了,這一屈辱的現(xiàn)實激起了紅父的徹底改態(tài)和周遭人群的全面冷遇,紅豆逐漸在這種無人寬宥的環(huán)境中陷入精神耗竭,最終以自我毀滅的方式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畢飛宇筆下的紅豆正是時下流行的“娘炮”形象的文學表征。“娘炮”指在相貌、行為方面表現(xiàn)出“女性化”的男性[2],紅豆的悲劇就源自他迸發(fā)“娘炮”氣質(zhì)的男性身體,這種身性之間的錯位挑戰(zhàn)了男性文化建制對男性的要求,在兩者的持續(xù)捍格下,紅豆的命運不可能以一種安然無恙的自然狀態(tài)展開,他的自我追求和人生選擇必然遭受男性文化盤根錯節(jié)的“矯正”。面對“矯正”力量的強勢滲透和社會認同的基本空白,柔弱無助的紅豆默默選擇了屈服退讓,并漸漸萌生了自我懷疑、自我仇恨、自我唾棄的念頭,驅(qū)動了最終的尋死決定??梢哉f,紅豆是死于男性文化抱殘守缺的觀念壞血,這種難以察覺的文化幽靈不止存在于小說文本,也存在于現(xiàn)實社會的媒介空間,紅豆的故事與當下“娘炮”傳播的媒介現(xiàn)象之間具有不可忽視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一、“假姑娘”紅豆:一個“娘炮”形象的塑造
少年的紅豆是“臉蛋紅紅、嘴唇紅紅”的假丫頭片子,生的“害羞忸怩”,長的“如花似玉”,他沉浸在“做女孩”的個人世界,渴望著“安安穩(wěn)穩(wěn)嬌嬌羞羞地”出落成姑娘[3]2。紅豆拒絕了玩具手槍和彈弓,常常打扮得干干凈凈,詩情畫意地撥弄著心愛的二胡,他偏好惆悵婉轉(zhuǎn)的旋律,不喜雄壯豪邁的曲調(diào)。青春期的紅豆靦腆膽怯,沒有發(fā)作絲毫的叛逆搗蛋,當他遭受同伴的嘲弄時,只敢哭哭啼啼地抹著淚花。到了弱冠之年,紅豆的容顏愈發(fā)秀色可餐,精美的面孔鑲嵌著“韭菜葉一般的雙眼皮”,雙眸散逸著“永遠是二十度”的清澈神色[3]7,眼角的淚是“藍幽幽”[3]10的,指尖蒼白瘦長,字跡乖巧整飭,記憶深幽細膩。生活中的他不敢殺雞,戰(zhàn)場上的他離不開小鏡子……總之,無論是外貌還是秉性,紅豆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女性特征,具備當下廣受熱議的“娘炮”男性的能指。
實際上,“娘炮”這一符號標簽是人為建構的男性氣質(zhì)話語??的螤栐鴮⑿詣e結構內(nèi)的男性氣質(zhì)劃分為三種建構類型:支配性、共謀性和從屬性?!爸湫詺赓|(zhì)”指一種為文化所稱頌的、占據(jù)領導地位和權威性的氣質(zhì)類型,它代表著男性的“純正”氣質(zhì);“共謀性氣質(zhì)”指不全盤符合支配性標準卻依然享受支配性利益的氣質(zhì)類型;而“從屬性氣質(zhì)”可基本等價于女性氣質(zhì)或“娘炮”氣質(zhì)。[4]105-109
畢飛宇將“娘炮”紅豆的命運銘寫進越戰(zhàn)的歷史插曲之中,他以紅豆父親、“我”、紅豆三個男性形象為媒,展現(xiàn)了一幅20世紀70年代男性氣質(zhì)交錯駁雜、彼此碰撞的現(xiàn)實畫卷。紅豆父親是曾經(jīng)的抗美援朝戰(zhàn)士,戰(zhàn)爭雖奪走了他的左臂,卻賦予了他無限的男性榮耀,人們尊稱他為“英雄”“真正的一把手”[3]12,他充滿昂揚斗志,篤信“是男人就應該當兵”[3]23的觀念,具備典型的支配性氣質(zhì)。“我”是紅豆唯一的朋友,待人溫和、心地善良、多愁善感,沒有充足的支配性,但“我”卻過上了那個時代男性的理想生活——是70年代末稀有的大學畢業(yè)生,擁有機關大院的穩(wěn)定工作,妻子弦清體貼溫柔,事業(yè)婚姻一帆風順。因此,“我”可被視作共謀性氣質(zhì)的代表者。紅豆全然不同于他的父親,也不像“我”一樣享受著“令人陶醉”的人生,他只有如影隨形的女性氣質(zhì)和對音樂夢想的執(zhí)念。紅父、“我”與紅豆之間的男性氣質(zhì)差異構造了一個命運的格局,推動了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
成長歷程中的紅豆拒絕各種男性象征的捆縛,他樂此不疲、毫無顧忌地展演著自身的女性特征,這是他身體力行自由倫理的生命本能?!白杂蓚惱聿皇悄承v史圣賢設立的戒律或某個國家化的道德憲法設定的生存規(guī)范構成的,而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偶在個體的生活事件構成的?!盵5]紅豆的“娘炮”氣質(zhì)正是他無視清規(guī)戒律、擁抱真實自我的體現(xiàn)。相反,紅父和“我”都不自覺地俯就在男性文化建制的模型中,受到了它的全面鑄造和鐫刻,無法深刻體認自由倫理的個人關懷。在紅父眼中,真男人必須參軍打仗,這是革命斗爭年代英雄主義情結的遺留意識;“我”于無形中對“學而優(yōu)則仕”這一男性話語的踐行,也代表著一種始終盤踞于中國土壤的歷史傳統(tǒng)。紅豆的出場塑造了一種旁逸斜出的突兀效果,他的自由呈現(xiàn)和氣質(zhì)表達構成了對男性文化建制的根本顛覆,是一種不合理的時代異常,這注定了紅豆遭受冷遇、孤立無援、形單影只的命運。其實,紅豆命運的坎坷與荒誕遠不止于此。
二、聽話的紅豆:男性氣質(zhì)規(guī)范下的屈從者
長期以來的男性文化建制生成了一套鑒定男性是否“純正”的話語規(guī)范,它通過男性氣質(zhì)的不同類型形塑“男人內(nèi)部的男性間的差異”[4]95,由此特權化一種支配性的氣質(zhì)類型作為“純正男性”的標準詮釋,同時建構一種從屬性的氣質(zhì)類型去捕捉女性化的男性并對其施以“懲罰”和“拯救”。“懲罰”通常意味著排擠和非難,它通過一系列侮辱性、貶損性的標簽得以運作,如:“王八、女人腔、膽小鬼,驢子,軟蛋”[4]107等。而“拯救”則是一種“純正”呼喚,即再三提醒女性化的男性“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迫使他們向支配性氣質(zhì)的標準展開蛻變。“懲罰”和“拯救”的結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矯正”過程。
紅豆的“娘炮”表現(xiàn)毫無懸念地為他招致了侮辱性的“懲罰”。青春期的紅豆發(fā)育遲緩,大龍笑話他為春風不度的“上甘嶺”[3]3,從此“上甘嶺”一詞便成為紅豆的“標簽”,象征著他不夠熊健的身體及軟弱陰柔的性情。二胡是紅豆唯一的精神寄托,卻被父親諷稱為“坐著玩的東西”,街坊們又從紅豆百結愁腸的二胡聲中聽出了他“不夠硬的命”[3]5-6,紅豆的理想追求也被強行按上了“不像男人”的道德判席。戰(zhàn)爭歸來后,紅豆因為熱帶戰(zhàn)場中被蟒蛇纏繞的陰影而無法直面曹美琴的腿,更不能以“男人的方式”接觸曹的身體,曹辱罵道:“沒用!要不給外國人抓了過去?!盵3]39。面對這些嘲弄、曲解和奚落,紅豆一以貫之地選擇默默承受。
在遭遇各種“懲罰”的同時,紅豆也自然而然地充當起被“拯救”的對象。在眾多的“拯救者”之間,紅豆父親無疑是最具資格、最為權威的。紅父堅信,唯有參軍打仗才能將生理男性鍛造為真正的男人,他將這一沉重的“男性枷鎖”緊扣在紅豆的肩頭,逼迫他參軍奔赴前線。抵抗意識缺乏的紅豆順從了父親的指令,他放下了二胡,披上了戎裝,奔向了戰(zhàn)場,從此開啟了錯位的人生。
曾經(jīng)的戰(zhàn)爭為紅父帶來了榮耀、威望及英雄美名,這些“紅色與金色”[3]4的頭銜是紅父“純正”氣質(zhì)的表征,也是他迫使紅豆挺進戰(zhàn)場的欲望根源。紅豆必須延續(xù)戰(zhàn)爭的榮耀來填補紅父的“純正”需求,而身體可能付出的一切代價——包括失去手臂甚至生命——在紅父眼中都無關緊要。因此,紅豆犧牲的虛假消息不僅沒有激起紅父的喪子之痛,反而讓他倍感自豪與欣慰,因為犧牲的戰(zhàn)士便是烈士,是符合“純正”期待的男性結局。然而,紅豆卻突然活著回來了,不僅不是烈士,還背負著戰(zhàn)俘的詬恥。紅父的英雄情結和烈士豪情就此坍塌,他開始了無盡的醉酒與咒罵:“你不是烈士,你活著干什么?”[3]19紅父眼中的紅豆不是他血脈相連的骨肉,而僅僅是承襲他男性權力與支配氣質(zhì)的工具,紅父對紅豆的“拯救”是他換取自我心理補償?shù)拿\壓迫和身體轉(zhuǎn)嫁,這一異化的父親形象反映出男性文化建制對男性的苛刻獎懲與情感剝削,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紅父同樣是受害者。
紅豆習慣了“退卻與尋求諒解”[3]7,他既在家庭空間對父親奉命惟謹,又在社會場域不斷向“純正”氣質(zhì)就范。學生時代校長的責罵,赴戰(zhàn)前夜連長的眼神,坑洞歲月二排長的教育,都實現(xiàn)了對紅豆“娘炮”氣質(zhì)的臨時改造?!拔摇钡某霈F(xiàn)也加劇了紅豆對“純正”氣質(zhì)的俯就心理。紅豆從“我”的理想人生當中體會到自身命運的不幸和悲涼,這種內(nèi)心落差使他醞釀出自卑自賤的灰暗情緒,不斷稱自己為“我這種人”[3]31。紅豆在不自覺中將“我”高尚化,并借此貶低自己,這是他對理想男性和“純正”期望的無意識致敬。曾經(jīng)只想考進音樂學院的紅豆如今卻在男性文化的遣送下被迫挺進錯位的軌道,承受著身體和心靈的雙重煎熬,紅豆氣質(zhì)深處的膽怯、壓抑以及相互之間的傾軋使得他只能拋卻自由倫理的活法,選擇沉默與屈從的道路。
三、尋死的紅豆:生命的自棄與悲劇的結局
中國的革命斗爭歷史表明,保家衛(wèi)國是中華兒女的共同使命,革命事業(yè)不分男女,也無論氣質(zhì),赤子之心和匹夫之責是中華人民所共有的。因此紅豆雖然被迫踏上了戰(zhàn)場,卻同樣表現(xiàn)出了革命戰(zhàn)士的篤定、英勇與艱苦奮斗精神,他的女性氣質(zhì)并未影響他在槍戰(zhàn)中的堅強表現(xiàn)。紅豆被敵方抓獲的原因是他為緩解身體不適的一次擅自行動,而不是他刻意謀劃的一次逃逸或背叛行為,更不是他懦弱、畏怯的“娘炮”氣質(zhì)的必然結果。紅豆確實應當受到違反戰(zhàn)場紀律的處罰,但這種處罰與他的內(nèi)心信仰和女性氣質(zhì)無關。
然而,在男性文化氤氳下的紅豆故鄉(xiāng),俘虜?shù)纳矸菘梢話弑M一個男人的所有尊嚴,人們?yōu)榱司S持男性文化的整體堅挺和優(yōu)越,不得不將錯誤的原因統(tǒng)一歸結為俘虜個體的背叛意圖和“不夠男人”的氣質(zhì)本性。就這樣,紅豆以俘虜?shù)南聢鱿蛉藗冏C實了自己卑劣的“娘炮”身份,并因此遭受了無盡的冷遇和責難,父親,母親,“上甘嶺”的朋友,顧太太,曹美琴都將紅豆的生還視為奇恥大辱,而“我”和弦清雖然同情紅豆,卻沒有真正理解過他。紅豆無處排解的怨結一直縈繞在孤獨的個人世界,漸漸陷入了無望的精神困境。
紅豆稱自己是雞、是老鼠,說自己不配吃家里的飯、不配有工作、不配有孩子,他痛苦地自瀆,滿懷恨意地消耗著自己的男性器官[3]18,憑借這一僅存的生理行為維護著僅有的男性尊嚴??墒?,當他因蛇的陰影被曹美琴揶揄“性無能”時,紅豆作為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被壓倒了,他從此墮入自暴自棄的頹喪狀態(tài),在生存環(huán)境絲毫不見松綁的情況下,萌生了尋死的念頭。就這樣,這位害羞忸怩的“假姑娘”在精神混亂、靈魂萎靡中邁向了無休無止的自殺絕路。
一心尋死的紅豆成為人們眼中的“瘋子”[3]50,被順理成章地送進了瘋人院,接受著鎮(zhèn)靜劑的安撫和彩色藥片的救治。紅豆被一種生死兩難的處境圍堵:活著,不僅個體價值和人生追求得不到絲毫的尊重,還要遭受因自身女性特征而招致的羞辱與曲解,背負本與他無關的戰(zhàn)爭罵名;尋死,他會成為“瘋子”,受到所謂的道德阻撓和醫(yī)療救助,最終總能在醫(yī)院或瘋人院的病床上醒來。紅豆沒有權利選擇活著的道路,亦沒有權利選擇死亡的解脫,生與死都由不得他。長期尋死未遂的痛苦在紅豆的身體和精神之中累積,最終耗盡了他的生命能量。這個沒有死在殘酷戰(zhàn)場的青年,卻死在了看似平淡的世俗社會,個體生命的自戕掩蓋了集體謀殺的真相。
紅豆將自己的生命永久地定格在28歲的青春年華,這種自我斷送式的死亡結局讓人聯(lián)想到??鹿P下追求極限體驗的“美學死亡”。“正是在對死亡的感知中,個人逃脫了單調(diào)而平均化的生命,實現(xiàn)了自我發(fā)現(xiàn)……生命在死亡中體現(xiàn)出自身最大分殊化后的形象。”[6]不過,??碌摹懊缹W死亡”必須是一種不受規(guī)范化現(xiàn)實干預的、有意識的自由實踐,是個體為操縱自身軀體、靈魂、思想、行為和存在方式而付出的終極代價。在此意義上,紅豆的死亡結局是不具有美學高度的,他的自殺不是為了爭取存在的尊嚴或生命的價值,而僅僅是一種自我迷失狀態(tài)下的無意識逃避,他的死亡無力動搖男性文化根深蒂固的壞血成分。
四、“娘炮”的傳播:媒介的扭曲承認與“他者”自話
紅豆的悲劇命運不禁讓人想起媒介場對“娘炮”的普遍不滿和持續(xù)討伐。
由于商業(yè)媒體對“男色經(jīng)濟”的過度開采,銀幕上涌現(xiàn)出一大批長相精致、化妝傅粉的“小鮮肉”男星,“娘炮”論戰(zhàn)的導火索被引發(fā)。許多主流媒體對此毫不寬恕,新華社直接將“娘炮之風”稱為病態(tài)審美,陜西日報認為“娘炮”侵蝕英雄氣概、濁化社會風氣,安徽衛(wèi)視甚至公然打出“拒絕娘炮”的口號。一些自媒體和網(wǎng)絡論壇也紛紛加入批判陣營,各種10萬+的爆款文章充斥著“娘炮惡心”“娘炮變態(tài)”“娘炮誤國”的字眼,定奪著無法容忍、不共戴天的罪名。
這些非難和指責表面上是針對娛樂產(chǎn)業(yè)的歪風邪氣,實際上卻在社會范圍內(nèi)發(fā)揮起“對號入座”效應。那些散落于社會各個角落的、屢遭他人謬見的陰柔男性,在面臨各大媒體對“娘炮”的強勢圍攻時,極易陷入自我懷疑、自我仇恨、自我耗竭的精神困境,他們當中個人意識覺醒不足的成員便會踏上像紅豆一樣的錯位道路:罔顧自我價值和個體追求,拼命地扮演起純爺們兒,毫不猶豫地投身“真男人”的事業(yè),從此邁向如履薄冰、生怕露餡的人生。
但是,粗暴地界定男人“應當如何,不應如何”的話術,不過是男性文化建制維護“純正”氣質(zhì)崇高感的條件反射,既是極端自戀的獨白,亦是實際焦慮的吐露。這一話術借用“娘炮”這一標簽實現(xiàn)了對陰柔男性的扭曲承認,其實質(zhì)是不尊重男性差異群體的文化歧視和話語霸權。查爾斯·泰勒認為,現(xiàn)代社會理應建立在相互承認的基礎之上,“得不到他人的承認或只是得到扭曲的承認能夠?qū)θ嗽斐蓚Γ?成為一種壓迫形式, 它能夠把人囚禁在虛假的、被扭曲和被貶損的存在方式之中”[7]290-291。泰勒提倡名副其實的“差異政治”,即“要求我們給以承認的是這個個人或群體獨特的認同, 是他們與所有其他人相區(qū)別的獨特性?!盵7]301男性氣質(zhì)的諸類型本身并無優(yōu)劣等級之分,都應得到合理承認。媒介的輿論引導和社會教育應當鼓勵男性認識自我、選擇自我、肯定自我,而非玩弄修辭技巧驅(qū)逐男性的女性氣質(zhì),讓陰柔男性背負自我懷疑的文化重壓。
時下的媒介一方面高度禮贊“純正”氣質(zhì)的“男性準繩”,另一方面竭力鉗制對“娘炮”的意義創(chuàng)造與編織,男性氣質(zhì)的優(yōu)劣等級由此被清晰劃定并獲得許可,成為媒介強行生產(chǎn)的共識。這說明,“娘炮”并不是男性邏輯的先天性例外,而是被媒介場后天置于例外位置的,這一文化身份的形成是媒介作為“他者”將價值、意義與象征符號強加給主體的,并非主體的自我表征。斯圖爾特·霍爾認為,文化身份的主體必須通過“自我的敘述”沖破外在表征的措辭框架和話語規(guī)則,從而爭取自我的表征權力和表意途徑。[8]因此,陰柔男性切勿不可重蹈紅豆錯位人生的覆轍,而應當從外在表征的對象化過程中全身而退,轉(zhuǎn)而為自由倫理爭取自我表征空間,投身祛魅的象征斗爭之中。氣質(zhì)傳播必須以“自我中心化”的意義生產(chǎn)抵御媒介“他者邊緣化”的權力木馬。
五、結語
“假姑娘”紅豆經(jīng)歷了備受羞辱、被迫從軍、環(huán)境圍困、自我毀滅的短暫一生,他的悲劇命運激起了我們對男性“純正”標準的深刻拷問,也回應了當下媒介空間驅(qū)逐“娘炮”的時代癥結。紅豆柔弱纖細,渴望女性美與音樂藝術,與昂揚規(guī)整的歷史節(jié)奏格格不入,這一特殊人設使他無法擺脫男性文化建制的“矯正”,更無法承受“矯正”失敗后的社會壓力和精神痛苦,最終無奈以自我了結的方式結束了壓抑頹喪的人生。紅豆的遭際與當下媒介場的“娘炮”討伐瓜葛相連,媒介憑借扭曲承認陰柔男性的方式,也隱喻起男人必須“純正”的唯一神話。 實際上,由于氣質(zhì)表征依賴于主體自我,并不存在男性氣質(zhì)的普適版本或優(yōu)劣等級,媒介不應當繼續(xù)割裂氣質(zhì)話語,而是要鼓勵不同男性的自我發(fā)現(xiàn)和氣質(zhì)認同,協(xié)助“紅豆們”走出時代困局,為“棉花糖”趕走雨季,帶來彩虹和晴空。
參考文獻
[1] 畢飛宇,周文慧. 內(nèi)心的表情——畢飛宇訪談[J]. 長江文藝.2003(12): 67.
[2] 田豐, 康佳. 對當下社會“娘炮”現(xiàn)象的社會分析[J]. 青年學報, 2019(02):34-41.
[3] 畢飛宇. 雨天的棉花糖[A]. 錄于畢飛宇文集:祖宗[C]. 北京:中國華僑出 版社:1-55.
[4] (美)R. W. 康奈爾著,柳莉等譯. 男性氣質(zhì)[M]. 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 社. 2003.
[5] 劉小楓. 沉重的肉身[M].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4:6.
[6](法)米歇爾·福柯著,劉北成譯. 臨床醫(yī)學的誕生[M].南京:譯林出版社. 2011:193.
[7] (加)查爾斯· 泰勒著,董之林、陳燕谷譯. 承認的政治[A]. 錄于汪暉、 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C],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 1998.
[8] Hall, Stuart.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A]. in J. Curran et al. (ed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C]. New York: Methuen. 1982: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