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摘要:為了有效改善企業(yè)資產不實的現狀,應盡快建立、健全我國的資產減值會計規(guī)范體系。對資產減值會計進行了一般理論上的分析。在這一部分對資產減值會計的產生發(fā)展過程、資產減值會計的內涵及理論基礎進行研究。
關鍵詞:資產減值 ;會計;會計準則
一、資產減值計量尚存在的問題
在計量屬性方面,由于期末資產的計量模式不一致,因此需同時采用多個計量屬性對不同的資產進行計量,標準較多,會計人員難以掌握。在實務中,不同的操作人員的職業(yè)判斷可能不同,即使是同一資產其計量結果也可能產生較大的差異,這就使財務信息使用者難以判斷信息的真實性,也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F行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運用公允價值的前提是資產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但是在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很完善的情況下,有很多資產根本不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也就不能取得其公允價值,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公允價值的適用范圍。解決此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大力發(fā)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倡自由交易,避免利用內部交易或關聯方交易出現并不公允的“公允價值”。
二、資產減值會計確認的時間
從理論上來看,應當在資產發(fā)生減值的時候就予以確認,但這在實務中是不可行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我國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規(guī)定,企業(yè)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核查資產是否存在減值的跡象,如果存在這些跡象,企業(yè)應估計資產的可收回價值。根據這一要求,企業(yè)在對外報送季報、半年報時均應該按照準則判斷是否存在減值的跡象,以便確定是否計提減值損失,這樣可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季報、半年報不計提而在年底一次計提減值損失的現象,有利于投資者根據季報、半年報判斷上市公司的年度經營情況。由此可見,鑒于資產減值確認、計量等方面的復雜性,資產減值在發(fā)生時予以確認是不符合實際的。企業(yè)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估計資產是否存在減值的跡象,并據以估計可收回價值,確認資產減值準備,同時,做好估計事項的質量記錄。
三、資產減值會計是穩(wěn)健原則的重要體現
“會計職業(yè)是在`破產、倒閉、舞弊和爭議的企業(yè)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這個環(huán)境使會計人員充滿了`強烈的災難意識”“,所以當涉及到對不確定性事項的估計時往往存在著低估資產和收益,并高估費用(損失)和負債的傾向。這一思想逐漸形成一種慣例,一直延續(xù)到現行財務會計模式下,對資產計價和收益確定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當二十世紀初期的會計人員按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價存貨時,與其說是為了正確的資產計量,還不如說是穩(wěn)健原則運用的結果,但這也可以看出資產減值會計的最初雛形。因而從歷史的角度看,資產減值會計實務源于穩(wěn)健原則的應用。穩(wěn)健原則作為會計的一個重要慣例,要求會計報告者向信息使用者盡可能提供有關可能發(fā)生的風險損失信息。在這些風險損失信息中,資產減值信息是其主要構成。因此,資產減值會計可以說是穩(wěn)健原則的重要體現,將這一原則運用于資產減值問題中,就要求及時確認資產減值,披露減值信息。經濟環(huán)境越復雜、不確定因素越多、經營風險越大,應用穩(wěn)健原則的范圍就越廣、程度就越深,與此相對應,資產減值會計便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四、完善資產減值會計的對策
首先,資產減值準則賦予了企業(yè)會計人員更多的職業(yè)判斷和選擇空間,目的是使企業(yè)更真實、穩(wěn)健地確定當期收益,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但是許多企業(yè)沒有正確運用政策賦予它們的會計選擇權,相反使其成為盈余管理的工具。為了減少人為進行利潤操縱的行為,應該盡可能明確資產減值會計政策的選擇權,使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方和計提比例更先進、更科學,嚴格限制可能導致會計信息模糊和失真的處理方法,盡可能縮小會計人員人為估計和判斷。應在現有資產減值規(guī)范的基礎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性標準,對計提減值準備過程中不明確的重要計提比例做出明確規(guī)定,對不同行業(yè)中不同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規(guī)定上下限等。同時細化企業(yè)會計制度,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對象、范圍、資產減值判定的原則及標準、計量的模式、減值幅度的測定、計提的時間等都要做出明確、全面的規(guī)定。全面完整地定義資產減值會計處理中的各個概念,盡可能縮小會計人員進行專業(yè)判斷和估計的范圍,避免政策的靈活性成為企業(yè)盈余管理的工具。
五、多種計量屬性共存是資產減值會計產生的重要原因
財務會計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會計計量問題?!皶嬀褪且粋€計量過程”的觀點已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和贊同。從基本概念講,計量主要由計量單位和計量屬性兩方面內容構成。目前,有關計量單位的問題己得到較好地解決,但計量屬性長期以來卻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一個懸而未決的理論問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第5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5)中曾指出:“現行會計模式是一個以‘歷史變換價格為主,同時采用多種計量屬性的模式。”并提出了5類可以在財務報表中使用的計量屬性:歷史成本(HistoricalCost);現行成本(CurrentCost);現行市價(
CurrentMarketValue);可實現凈值(NetRealizable);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PresentvalueorFutureCashFlow)。長期以來,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作為一種流行的會計慣例,得到廣泛的采用,但歷史成本屬性只反映資源的存在、反映資源過去和現在用到了何處,不能反映資產的未來,也就是說不能體現資產能夠帶來未來經濟利益這一本質屬性,不能代表可能產生的未來經濟利益對資源委托者的報酬,因此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終將被打破,各種計量屬性相輔相成、并存擇優(yōu)是必然趨勢。
結論
資產減值會計的根本問題在于資產減值的確認、計量和信息披露。制定具體會計規(guī)范來指導會計實務行為,是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方法。加快制定和完善與我國會計實務環(huán)境相結合的資產減值會計規(guī)范,以指導我國資產減值會計實務,減少會計政策操縱,是需要我國會計監(jiān)管者目前函待解決的任務之一。
參考文獻:
[1]葛家澍.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準則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2]葛家澍.劉峰.會計學導論[M〕.第3版.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
[3]葛家澍.林志軍.現代西方會計理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