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讓學生學會用日記記錄生活的方法,提出利用網絡課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和寫作的教學建議,從而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
【關鍵詞】《學寫日記》 語文教學 生活 日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083-03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我們時刻關注防疫一線的戰(zhàn)況,在關注中被感動,在感動中被教育。因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被推遲,在居家的日子里學生除了上空中課堂學習知識,也做了不少有趣的事。怎樣把語文學習引向學生真實的生活、讓“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契機指導二年級學生寫簡單的日記。這一堂《學寫日記》網絡課,就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寫日記的熱情,引導學生學會記錄生活的點滴,進而培養(yǎng)他們觀察生活、留心生活的思維和習慣而設計的。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什么是日記,以及自媒體時代下日記的種類。
(二)了解日記的格式,學習用正確的格式寫日記。
(三)學會選擇日記的內容,學習一事一記(難點)。
二、教學準備
PPT課件。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今天的語文課堂。在居家的這段時間里,同學們一定和家人做過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那么,怎樣才能把做過的有趣的事情珍藏起來呢?今天黃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找方法。疫情期間,武漢封城后我們了解武漢都是通過網絡、電視新聞等。這一個多月里,“日記”一詞成了網絡上的熱搜名詞,如一個網名叫“蜘蛛猴面包”的人拍攝的視頻短篇《武漢日記2020》點擊率突破230萬次,至今已更新到第32集。又如,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武漢,我的戰(zhàn)“疫”日記》等,也成為我們了解武漢人民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窗口。除此之外,這段時間,我們也在微博上、朋友圈里看到很多人的美食日記、鍛煉日記等??梢姡沼浭俏覀冇涗浐驼洳厥虑榈暮梅椒?。那么,怎么寫日記呢?
【設計意圖】生活即教材。從時事新聞、社會熱點引入,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形成觀察生活的意識,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根植于社會的實際,讓語文課堂更有廣度。
(二)喚醒經驗,學習日記格式
1.師:(出示《蚯蚓的日記》繪本中的兩頁)相信很多同學都讀過繪本《蚯蚓的日記》,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中兩頁。同學們注意到這兩頁有什么共同之處了嗎?(生答略)是的,都有日期,[×]月[×]日。
2.師:(出示關于日記體的圖書,了解日記正文;PPT出示:《笑貓日記》《搗蛋鬼日記》《小屁孩日記二年級趣事多》這幾本書)也許這些書你都有看過。我們來一起看《小屁孩日記二年級趣事多》其中的一篇《罰站》。(出示后蓋住正文)你發(fā)現日記開頭除了寫日期,還要寫什么?
生:還要寫星期幾和天氣,也可以給日記加題目。
3.教師利用兒歌總結日記格式:日記格式要牢記,開頭寫清年月日,星期天氣排后邊,還可加個好題目。
【設計意圖】日記格式,對學生來說并不難,鑒于網絡課的特點無法實現深層互動,所以筆者選取了學生喜歡的繪本、課外書作為例子,引出日記的格式,再通過充滿童趣的兒歌強化記憶,讓學生印象深刻,同時也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閱讀日記和學寫日記的興趣。
(三)指導學生如何選材
師:日記的格式我們清楚了,那么日記的正文寫什么內容呢?
(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完成思維導圖)(見圖1、2)
師:以上是小銘同學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居家學習的日程表。他也想用日記記錄每一天發(fā)生的難忘事情。(師生互動)他可以寫什么呢?把一天所有活動都列舉出來,好嗎?
師小結:寫日記≠日程活動記錄,如果寫日記像日程表一樣,把一天中所有的事情一件件羅列出來,就成了記流水賬日記。在二年級階段,老師建議你們只選擇當天你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情來寫。
(四)范例賞析,一文一得
互動設計:黃老師選擇了和你們同齡的小銘同學的日記與大家分享,他的日記里寫了什么內容?你覺得這篇日記寫得好嗎?好在哪里?(以此引導學生學一篇掌握一種寫法)
【第一篇】
2月16日? ?星期六? ?小雨
今早七點,我和媽媽一起做南瓜饅頭。我們先把南瓜削皮,然后放到鍋里蒸熟,再把蒸熟的南瓜搗爛成泥,接著放上一小勺酵母、兩大勺白糖與南瓜泥攪拌,緊接著再放三碗面粉和南瓜泥一起和,和好了面,用保鮮膜把面團蓋住40分鐘,讓面團發(fā)酵。
40分鐘后,媽媽叫我:“小銘,面發(fā)好了,可以動手做造型咯!”我高興極了,拿起面團,揉了揉,捏了捏,做成各種形狀的饅頭,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心形饅頭。媽媽只做圓形的。
開蒸啦!我們把饅頭一個一個地放進已經燒開的蒸鍋里,蓋上鍋蓋,調好定時器,15分鐘后,香噴噴的南瓜饅頭就新鮮出爐了。
有點小小遺憾,因為今天太餓太饞了,急著吃沒得拍照留念。
【簡析】此范例寫的是做南瓜饅頭,由于在居家隔離的日子里,人們都愿意在吃上花心思,因而很多學生寫日記的題材和吃有關,筆者選擇該范文能快速拉近語文和學生生活的距離。從內容上看,和面、做造型、蒸煮、出鍋的過程詳略得當。其中和面詳寫,用上“先……然后……再……接著……緊接著”表示先后順序的關聯(lián)詞,讓和面過程清晰再現。做造型屬于次詳,蒸煮、出鍋都屬于略寫,寥寥幾句卻真實可感。最后一段的坦白,讓讀者看到了真實可愛的小作者。
【第二篇】
跳 繩
3月2日? ? ?星期一? ? ?晴
今天的練跳繩是最開心的一件事。
下午的體育課我練完老師教的繩操后,隨意跳著,媽媽建議我試試一分鐘能跳幾次,我好久沒有挑戰(zhàn)自己了,來就來吧!
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我一分鐘竟然跳了100次!我記得最近的一次記錄是89次,今天100次而且沒有卡過繩。我感覺對于跳繩自己還是很有潛力的。媽媽把我跳繩的視頻發(fā)到朋友圈,得到了好多人的點贊。我看著視頻,繩子在我手中迅速地畫著圈,我的腳底好像長了兩個彈簧似的,輕快地彈起、落下、又彈起、又落下……輕盈得就像一只機靈的小兔。
堅持每天練習,相信有一天,我也能像同桌那樣一分鐘跳180次。
【簡析】選擇“跳繩”的題材引入,目的是喚起家長和孩子“居家也要運動,運動是良醫(yī)”的意識。從寫作方法上看,此篇日記寫了題目《跳繩》,讓孩子們懂得給日記加個題目,題目簡潔反映日記的內容;其次,動作描寫的句子是這篇日記的亮點,而且動作描寫的句子里還用上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使讀者的眼前再現跳繩的場景;難能可貴的是,這篇日記充滿了真情實感,比如,“來就來吧”“卡繩”“發(fā)朋友圈”“像同桌那樣”等,都是發(fā)自內心的。
【第三篇】
3月5日? ?星期四? ? 陰天
今天爸爸去上班,媽媽出去辦事,我在家看了一個下午的電視。
六點鐘左右,我聽到有開門的聲音趕緊把電視關掉,走到門口迎接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坐下后談論著他們的事,我提心吊膽的,假裝看自己的漫畫,眼睛卻時不時地偷看他們,生怕他們問我的作業(yè)。
過了一會兒,媽媽進廚房煮飯了。我以為萬事大吉了,卻沒想到媽媽從廚房走出來了,說:“小銘,拿你今天的作業(yè)出來給媽媽看看?!蔽已杆俜磻骸皨寢?,你都忙了一個下午了,先休息休息嘛!”“媽媽晚上還有事忙,現在就看吧?!蔽倚南耄和甑袄玻?/p>
見我沒有動,媽媽已經知道怎么回事了,把聲音提高八度說:“你今天下午都做了什么?”我猶豫了一會兒小聲地說:“看電視。”媽媽的臉漸漸變了顏色,眉毛擰到了一起,一手叉腰,一手指著我,眼睛里像是蘊藏著火似的,而且是快要噴發(fā)出來的,可怕極了。我從來沒有見她這么生氣過,趕緊央求:“媽媽,我錯了,我馬上去補,您別生氣了,我害怕了。”
這時爸爸走過來,把我?guī)У綍恳才u了我:“一定要先完成作業(yè)再看電視。”我點點頭,然后開始寫作業(yè)。晚飯前終于寫完了作業(yè),媽媽說下不為例,我記住了。
【簡析】居家期間,監(jiān)督網課和作業(yè)成了家長們頭疼的事,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也成了筆者思考的問題。這篇例文以“作業(yè)”為題材,媽媽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小作者的心理描寫等,都有助于學生形成“先完成作業(yè)再休閑娛樂”的認識。
師總結:現在我們來補全我們的日記兒歌“寫日記,有意思,日記格式要牢記,開頭寫清年月日,星期天氣排后邊,還可加個好題目。日記內容很豐富,所見所聞和所感,也可說說心里話。動作語言和表情,讓人印象最深刻”。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伊始,通過日程表引入了流水賬的概念,讓學生明白日記的選材是有講究的,不能寫成流水賬。出示的三篇例文均選自學生生活中的小事,因為寫出了真實的想法和真實的感受,所以讀起來自然生動有趣,打動人心。用例文引路,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調動記憶,發(fā)現自己的生活中也會有類似的打動人的內容。同時,三篇例文的選擇各有側重,能讓學生從中獲得不同寫作方法的啟迪。
(五)介紹日記形式,結束授課
師:同學們,寫日記是個好習慣。日記能幫助我們珍藏美好的回憶,寫日記可以鍛煉我們的文筆,同時在寫日記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反思自己,提高自我。疫情總會過去,希望每一個同學從今天開始,每天都能動筆寫日記,可以寫像這樣(出示圖片)只有文字的,也可以寫“文字+圖片”的,還可以寫“文字+繪畫”的繪畫日記。如果有可能,你也可以和你的爸爸媽媽一起制作視頻日記、美食日記、健身日記等。等到回校上課的時候,再和同學們分享你的日記。
(送給家長的話:這堂課給孩子們建構了一個廣義日記的概念,說廣義是因為不局限于文字層面,可以是純文字、圖片+文字、文字+繪畫,甚至是視頻。我們鼓勵孩子們寫日記,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在記錄日記中養(yǎng)成留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思維和習慣。感謝家長的陪伴與聆聽)
【設計意圖】在自媒體時代,抖音、朋友圈等也進入并影響著學生的生活,如何因勢利導?教師可以讓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科學使用,以記錄有意義的生活,讓自媒體走上“正道”。
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把語文學習與學生真實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能夠從生活中激發(fā)學習熱情,并養(yǎng)成善于觀察、留心生活的好習慣。
作者簡介:黃妮(1983— ),女,壯族,廣西天等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如何實現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