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梅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語文課標》)明確提出了“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要求,要求教師能夠“多角度、多層面地組織主題學習單元,引導學生從點到面地體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深和豐富”。為了更好落實課標的要求,筆者學習運用了“主題教學法”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語文課標》明確指出:“作為一門幫助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與思維能力為基礎,以學生的語文活動為主線,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逼渲校Z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要求教師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為目標,以課程標準為中心,以教材為基礎,選擇合適的主題,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展開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一)以課程標準為主題教學的中心
運用主題教學法,應緊緊圍繞課程標準展開。主題教學法,實質是教學內容的一個整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根據(jù)文本的主題,將高中語文教材文本拆解為一個一個的主題單元進行重新組合。這個組合必須以課標為中心選擇單元主題,并以落實課標要求的單元主題的教學目標為目標。教師無論是要打亂教材選文順序還是對教材涉及的內容進行課外補充,都應圍繞課程標準來展開,切忌漫無邊際地展開主題,拓展內容。
(二)以教材為主題教學的基礎
運用主題教學法,需要以教材為主,拓展為輔。教師在運用主題教學法教學的過程中,要適當?shù)剡M行知識拓展。這些知識拓展必須緊緊圍繞教材選文,選擇那些能夠豐富教材文本,能夠幫助學生圍繞主題知識點建構出立體知識框架的內容,絕不是簡單地羅列補充知識點,或是簡單、機械地添加內容。
(三)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
運用主題教學法,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主體意識。教師應以主題教學為材料,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激勵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主題模塊中不同教學內容間的聯(lián)系,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探究他們之間存在的規(guī)律,從而完成知識框架的建構。
(一)以作家思想為主題展開教學
教師在采用主題教學法時,可以選擇以作家的思想為主題展開教學。例如,蘇軾的詩文是高中語文古代詩文單元的重點學習內容。其中《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作為必修課文選入人教版的教材中。這三篇作品分別出現(xiàn)在不同的單元,其中《前赤壁賦》安排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單元“古代山水游記散文”中,《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作為宋詞代表出現(xiàn)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這三篇作品均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有著共同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習這三篇作品,要求學生把握蘇軾豁達的心態(tài)、儒釋道的交互與對詞境的擴大三個方面。但教材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將其分散安排在不同的必修課本中,不利于學生對蘇軾的整體感知,特別是涉及蘇軾的哲學思想的講解時,單獨分散的課程教學相對抽象,不利于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利用主題教學法,安排一個蘇軾作品的主題單元進行集中教學,重點講授教材中的三篇必修作品,同時補充《后赤壁賦》《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兩篇課外拓展閱讀內容。教學過程中,以《前赤壁賦》為中心,以《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為對比,以蘇軾在黃州期間的心情變化為主線,串聯(lián)起蘇軾在黃州所作的主要作品。學生在精讀必修作品的同時,通過泛讀,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蘇軾的創(chuàng)作心情,從而對蘇軾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
(二)圍繞作品主題展開教學
以一篇文章為主的傳統(tǒng)高中語文教學,內容較為單一,學習過程略顯枯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題,教師可以將相同主題的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主題教學。例如,高中語文必修四課文《雨霖鈴》是一首典型的以別離為主題的詩歌。教師可以以《雨霖鈴》為教學主線,以“離別”為主題進行教學設計,將王之渙的《送別》和白居易的《憶江柳》這兩篇同樣表達送別之情的詩歌融入教學中,讓學生體會不同作者表達同一主題的不同方式,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別離這一古代詩歌常見的主題。教師可以將三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給學生,并指導學生從知人論世讀詩歌的角度深情地朗誦《雨霖鈴》《送別》和《憶江柳》這三首詩詞。然后,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從主題和藝術手法方面討論《雨霖鈴》描寫的“離別之情”與其他兩首詩歌表達“離別之情”的異同,引導學生在課上交流,讓同學們談談三首詩給自己什么樣的情感體驗,對送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感哪首詩歌描寫得更細膩,更喜歡哪一種表達手法,古人為何要這樣表達。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別離是如何表達心中愁緒的,讓學生寫一首別離的詩歌。
(三)構建“主題落實——統(tǒng)籌讀寫”一體的教學模式
為落實《語文課標》的教學理念,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主題教學法進行教學時,努力構建一種“主題落實——統(tǒng)籌讀寫”一體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題落實——統(tǒng)籌讀寫”的核心是“三讀四寫”法。“三讀四寫”包括了“大三讀、小三讀”與“大四寫、小四寫”兩個方面。其中“大三讀”要求學生熟讀課文,閱讀教師推薦的書目和自己感興趣的書目?!靶∪x”要求學生在一個主題單元教學中進行課前查閱資料、課中穿插閱讀和課后拓展閱讀?!按笏膶憽卑藢懡滩囊?guī)定體裁的作文、日記、創(chuàng)意作文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小四寫”要求學生在主題單元學習時寫出問題和感悟,寫出聯(lián)想和創(chuàng)意,寫出小組合作探究時的精彩發(fā)言,以及摘抄自己閱讀中喜歡的句子并仿寫。以人教版《項脊軒志》為例?!断儒侣浴窞閷W生“小三讀”的必讀材料,《孩子你慢慢來》《我們仨》《妞妞》《八十憶雙親》等與親情有關的書目為學生“大三讀”時的選讀書目。教學時,教師帶領學生感受文章借景言情、托物寓情的藝術特色。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月半墻,桂影斑駁”等句子中蘊含的意義,“以指扣門扉”“兒寒乎?欲食乎?”中蘊含的親情。再按“小四寫”“大四寫”的要求進行課堂討論和作文。教師通過構建“主題落實——統(tǒng)籌讀寫”一體的教學模式,以“課內精讀+課外閱讀+課堂討論+寫作交流”的方式展開高中語文的主題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運用主題教學法,教師幫助學生將散落在高中三年必修課本中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促進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感知,使得語文學習更加系統(tǒng),有助于實現(xiàn)《語文課標》“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要求,培養(yǎng)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作者簡介:黑龍江省黑河市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qū)自然保護區(qū)高級中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