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坤榮 儲倩文
名著作為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其作用不容小覷。如何讓初中生學會正確閱讀文學名著,如何克服這些名著教學中的問題,名著教學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上好名著閱讀課呢?
案例:一位陸姓骨干老師上了《西游記》名著導讀,現(xiàn)在把陸老師的教學設計問題初步整理如下。
問題1:《西游記》中的人物,你喜歡哪一個?
問題2:孫悟空有哪些名字?這些名字的由來,你了解嗎?
問題3:孫悟空有何神奇的本領(lǐng)?(七十二變 精讀)
(引導學生看“導讀材料”第六回、第六十一回等回目,在六十七回了解豬八戒三十六變與孫悟空七十二變區(qū)別)
問題4:孫悟空有何猴的特性?
問題5:孫悟空有何人的性格?
(引導學生看“導讀材料”第二十七回、第七十七回等,理解孫悟空與唐僧:孫悟空的“哭”。第七十八回、第八十七回等,理解孫悟空與百姓)
問題6:對比閱讀,理解孫悟空的成長史。
(引導學生看“導讀材料”第十四回、第二十七回、第七十七回、第九十九回等)
問題7:作者為什么要塑造孫悟空這一形象?
(介紹成書背景。孫悟空是吳承恩理想的化身)
問題8:神性、物性、人性三者的有機結(jié)合,是《西游記》人物塑造的一個突出特點。請再選擇一個形象談談你的看法。
上面案例是一堂真實、典型且富有借鑒意義的導讀課。不同于以往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精準選點,巧妙設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老師搭臺,學生唱戲,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引領(lǐng)學生真正走進名著。學生、教師、文本三者形成有機整體,相互碰撞,相互交流,思維的火花在對話中迸發(fā),學生的閱讀之火在巧問中點燃。
筆者揣摩這個案例,從中悟得了幾點思考啟示。
閱讀之于語文教學,正如泉源之于溪流,泉源豐盈不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作為語文老師,首先要閱讀引領(lǐng)。當語文老師自身都不去精心閱讀的時候,對名著閱讀的指導和考查就停留在膚淺的層次,對學生的名著閱讀指導也只能是有心無力了,這必將導致學生對名著淺嘗輒止,不能真閱讀和深閱讀。案例中的陸老師如果不能通閱名著,就不能在教學中對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特點前勾后連,從而透徹理解孫悟空這一形象。由此,要搞好名著閱讀指導,語文老師務必要增強閱讀實踐,起模范帶頭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分析好人物形象,把握好人物特點,對于小說閱讀,尤為重要。但名著不像短篇小說,往往人物眾多,怎么辦?要抓住關(guān)鍵人物,讓關(guān)鍵人物上引下聯(lián),串起對全書情節(jié)的閱讀。案例中,陸老師上《西游記》導讀,她沒有全部介紹書中的人物,而是將整本書中最引人矚目的孫悟空形象作為切入點,將他作為打開《西游記》這個神奇世界的一把鑰匙,讓學生集中視線,加深對孫悟空人物形象的理解。陸老師精選原文片段,并通過一系列問題,如“孫悟空的名字及由來”“孫悟空有何神奇的本領(lǐng)”“孫悟空有何猴的特性”“孫悟空有何人的性格特征”“孫悟空的成長史”等,引導學生品讀原著精妙的語言,從孫悟空的語言、動作、行為上多角度、多元化、深層次地解讀孫悟空的“神性”“物性”“人性”。這樣,既貫串了整本書的閱讀,又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形象。在教學中,陸老師還引導學生關(guān)注孫悟空的成長歷程,通過成長歷程的解讀,理解《西游記》也是孫悟空的成長史,并引導掌握閱讀古典文學名著的方法。另一位老師執(zhí)教《水滸傳》名著導讀公開課,她從教材中的《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入手,并以此為源頭,不斷向全書深處輻射拓展。由魯智深的故事,先后引出了與其相關(guān)的林沖、李忠等一批梁山好漢的故事,“串聯(lián)并聯(lián)輻射展開”。這樣,一堂導讀課下來,學生了解了《水滸傳》全書內(nèi)容,還領(lǐng)略了書中眾多的人物形象。
實踐證明,要想提高名著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語文老師一定要找到最佳切入點或最關(guān)鍵人物的入口,這樣就似在平靜的課堂投入一顆激起學生思維漣漪的石子,以此喚醒學生的閱讀期待,然后再延伸、拓展,全面輻射,從而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教學效果。
整本書信息量大,錯綜復雜,學生往往毫無頭緒,閱讀的隨意性較強。為此,老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扣住原著,要注重典型策略和方法的指導。老師要設計主問題和整合性強的活動任務,引導學生去通讀名著,去把握原著中的有關(guān)情節(jié),以獲得深刻感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精讀和略讀兩者的有機結(jié)合。就課堂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學生的閱讀成效來看,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通過經(jīng)典章回的精讀指導,授之以漁,讓學生學到解讀文本的技巧,舉一反三,從而遷移到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案例中,陸老師在分析孫悟空的人性時,引導學生精讀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抓住孫悟空拜別師傅時的“獨自個凄凄慘慘——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云住步,良久方去”等語句,讓學生賞析感受孫悟空對師傅的牽掛和有情有義、重情重義的“人”的性格。陸老師在分析孫悟空的“神性”“物性”“人性”等特點時,要求學生找出相關(guān)回目或指點學生閱讀原著。這樣就使得人物的理解、內(nèi)容的把握,能夠在原著中溯源到“出處”,也很好地誘導學生去通讀原著,讀懂讀好原著,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品格。
可見,在初中名著閱讀教學中,深入文本,品味語言,可以有效拓寬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如果老師能進退有度,指導得法,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能,在咀嚼文字的過程中從“學會”到“會學”,那么名著閱讀就會充滿生命的律動,變得活色生香。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聰明起來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币徊棵鶅?nèi)容紛繁,人物眾多,學生看著看著就興趣漸低,甚至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內(nèi)容。如何克服這一現(xiàn)象?在指導學生通讀原著的基礎(chǔ)上,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善于聯(lián)系,重視比較。案例中,陸老師在教學“孫悟空有何神奇的本領(lǐng)”時,就讓學生比較豬八戒和孫悟空的變化之別;在分析孫悟空“止不住腮邊淚墜”時,又把唐僧的“哭”聯(lián)系了進來;在分析孫悟空的人物形象時,把第十四回的“老孫去也”和第七十七回的“師父在哪里”兩者作比較,使學生感悟到了孫悟空前時的瀟灑無留戀和后時的牽腸掛肚。這些比較和聯(lián)系,豐富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增加了名著耐讀耐品的厚度。筆者在教學《水滸傳》中的《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時,也把魯智深的形象與武松、李逵、林沖、楊志等人的形象進行了比較。這樣學生既對人物的故事情節(jié)饒有趣味,也對人物形象有了深層次的解讀,從而更好地讀通讀好了名著。
名著閱讀,是一次知識攝取的過程,更是一場滋潤心靈的旅行。在名著閱讀指導中,語文老師作為學生閱讀路上的“點燈人”,應以自身閱讀引領(lǐng)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以閱讀方法澆灌學生的思維之花,用聯(lián)系比較架設學生與文本的互動橋梁,讓學生撐一支長篙,向閱讀更深處漫溯!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第一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