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桂梅
摘 ?要: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精華,也是中外教育理論者苦心鉆研、開拓發(fā)展的課題。目前,我國小學主要采用全國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同時又以班級教學為主要的組織形式。但每個學生在興趣、愛好、才能、性格等方面卻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他們中間有的善于思考,有的長于記憶;有的愛好數理,有的愛好文藝;有的活潑開朗,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早熟,有的晚成。針對這種情況,如果教師在教學上千篇一律,用一個模式要求培養(yǎng)他們,必將使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遭到埋沒,晚成的學生失去培養(yǎng),進而使他們缺乏成才的機會。因此,教學要尊重現實中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性,對學生既要統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使他們能各盡其才。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因材施教;策略
1提出因材施教原則的背景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子路與冉有向孔子請教同一個問題:“聽說了一件事,要不要馬上去做?”孔子對子路說:“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睂θ接袇s說:“可以去做?!笨鬃拥牧硪粚W生公西華對此產生疑問,孔子解釋說:“冉有退縮,故鼓勵其進取;子路則勇于進取,故使之有所退縮?!边@就是比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
2如何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2.1精心設計,因人而問
在上課時,教師既要想到那些聰明、敏捷、接受知識快的學生,同時也要想到那些目光茫然、反應遲鈍、膽小怯懦的學生,同時還要預料到各類學生回答的結果,難度大一些的問題讓優(yōu)秀生回答,容易一些的讓學困生回答,難度適中的問題則由中等的學生回答,即教師要照顧全體,兼顧個體。
2.2分析學生,各建檔案
教學首要的任務不是看教材備課,而是了解學生。教師每接一個新班,除了從原來的教師和學生那里了解學生的一些情況外,更多的還是應通過自己的觀察來熟悉和了解學生。在多年從事教育教學的時間里,相信很多教師都從事過一到六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完成了教學的大循環(huán),對整個小學語文教材有了一個較為系統的了解。為此,教師要盡量擠時間到學生中間去,同他們一起活動,觀其“言”,察其“色”,做一個有心人。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分析他們的各種反應,了解他們的課外閱讀情況,觀察他們認識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研究他們平時學習的方法和生活的習慣,努力做到在自己的心中能備有每一個學生的檔案。久而久之,教師對于學生就像熟悉自己的子女一樣,甚至比學生的父母更了解他們。正如《學記》里所說:“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苯處熤挥性诹私饬嗣恳晃粚W生的性格特點、接受教育的能力、智力、學習興趣等情況后,才能做到有針對性地備課、上課。一般來說,按智力和考試分數進行劃分,一個班的學生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其實這樣劃分并不是完全準確的,教師也不能就以這樣的三種“材”而施教,還要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細分,再研究,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如,有的學困生學習潛力較大,也愛動腦筋,但對語文學習不重視,因而上課不用心,作業(yè)不認真,成績肯定上不去;有些學困生基礎差,知識出現脫節(jié),跟不上正常的教學要求,失去了自信心,所以落后了;有些學困生則是本身惰性強,家庭環(huán)境復雜,家長疏于管教,自我要求不夠,所以成績差,等等。同樣的,對于優(yōu)秀生與中等生也應認真分析研究,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做到分別對待。
2.3調整標準,培養(yǎng)能力
在對待中等生和學困生的原則上,教師必須承認各類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必須在指導思想上做到“心中無差生”,相信每一位學生都能學好語文,關心并鼓勵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可采用不同的做法,對學習語文興趣不高的學生,要著重給他們補好思想認識這一課;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在學習、工作、生活各方面都離不開語文的道理,而且從學?;蛏鐣畹膶嵺`中讓他們體會到學好語文課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可以讓這些學生上臺演講,剛開始,一些學生由于想說卻說不清、詞不達意,甚至把原來想好的意思說錯了。此時,教師應抓住機會,針對實例,對他們進行學好語文的重要性的教育,使他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深印象,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自信心,這也是教師對學生內驅力的進一步加強。針對基礎差的學生,教師則著重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培養(yǎng)興趣,及時激勵。如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學生識記之類的問題時,只要他們答對了,教師便可讓班內的其他同學熱烈鼓掌,答不對則耐心點撥,多多鼓勵。由于這一類學生在某一次或某方面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看到了自己的成功,并得到了教師與同學的充分肯定,所以會漸漸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進入語文愛好者的行列。
3結束語
綜上述,隨著時代的進步及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學生的差異性只會越來越強。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長處和不足,教師更要努力分析、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點;要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材施教,使他們各自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新的良性發(fā)展。時代的車輪已進入新的世紀,放眼全球,經濟競爭和技術競爭將進一步加劇,這些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yǎng)。所以,國家、社會、人民都寄希望于教育。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必須精心培育,因材施教,為國家、社會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維澤.探討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因材施教原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16.
[2]肖湘寧.論述談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因材施教原則[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
[3]張恩惠,關于談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因材施教原則[J].小學教育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