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
摘? 要:新教育指出人的生命有三重屬性,即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這符合當下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教育要求。本文試圖結合自己實際的教育工作來探究通過生命長寬高三個維度實現(xiàn)人的素質全面發(fā)展的措施與途徑:通過教會學生珍愛生命的技能和意識拓展生命的長度,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增強責任意識,通過培養(yǎng)學生人文底蘊來拓展生命的高度。
關鍵詞:新生命;健全人格;社會參與;人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1-0019-01
陶行知先生的理念讓我想到曾經看到過新教育中提出的生命三重屬性,即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之長強調延續(xù)存在的時間,社會生命之寬重在豐富當下的經驗,精神生命之高則追求歷久彌新的品質。而教育學家認為的健全人格和新教育下的生命三重屬性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細細想來,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夠形成一個立體、完整的人,才能培育出擁有健全豐滿人格的人。下面筆者就從新生命教育角度來談談本人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是如何通過滲透陶行知先生的人格教育思想來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
1.教會學生珍愛生命,拓展生命的長度
近年來由于生命教育的相對缺失和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等原因,學生群體中輕忽生命、消極生命、心理問題、生存技能、避險知識普遍缺乏現(xiàn)象層出不窮,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教會學生珍愛生命顯得尤為重要。
(1)開展安全教育主題活動
新生命教育主張,學校教育應該把關于安全的知識與技能教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了解居家安全、校園安全、社會安全、游戲安全、運動安全、交通安全、野外安全等常識,防止和應對校園暴力、疾病傳染及其他意外。首先,在每個學期開學之初,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動出擊,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安全教育,幫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生命觀。其次,我充分利用起蘇州安全教育平臺上的視頻,組織學生班會課共同觀看,培養(yǎng)珍愛生命的意識和能力。再次,結合學校的活動進行專項安全教育,如火災逃生疏散演習活動等。
(2)利用體育活動強身健體
素質教育體制下,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得到了充分保證,陽光體育晨跑、體育活動課、體育運動會等形式都是促進學生健康生活的重要形式。我所帶的班級學生并不擅長各項體育活動,針對這一情況,我充分給予學生鼓勵和支持,讓他們可以在體育活動中學會健康生活,同時促進心理健康。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都只是人類生命鏈條中極其微小的一環(huán)。我旨在通過對個體自然生命在安全與健康兩方面的努力,教會學生重視安全,珍愛生命,健康生活,拓展生命的長度。
2.鼓勵學生社會參與,拓展生命的寬度
生命的寬度主要通過養(yǎng)成和交往來拓展,即分別從個體自身與社會互動兩個維度、兩種路徑來構建個體的社會生命,讓個體獲得社會屬性,拓展生命寬度。因此,針對這一屬性,我充分利用起所帶班集體作為學雷鋒先行班的優(yōu)勢,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增加學生的社會參與度。
(1)學雷鋒傳承儀式,培養(yǎng)責任意識
今年3月份,學校組織了盛大的學雷鋒先行班傳承儀式。在活動之前,為了提升學生對雷鋒精神的認識以及作為先行班的責任意識,作為班主任,我通過主題班會向同學們進行了宣傳動員,同時邀請校外輔導員姚老師對同學們進行雷鋒事跡的宣傳,詮釋什么是“雷鋒精神”。課后,我們組織學生閱讀《雷鋒日記》、觀看電影《永遠的雷鋒》、誦讀雷鋒名言名句,并組織了學生討論,讓學生更直觀更深刻地了解了雷鋒精神。在活動過程中,通過歌唱《學習雷鋒好榜樣》、宣誓等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
(2)學雷鋒系列活動,增加社會參與
作為學雷鋒先行班,我也極力創(chuàng)設大量活動來增加學生的社會參與。春節(jié)前夕組織敬老院送溫暖活動讓學生學會感恩,重陽節(jié)到來之際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讓學生懂得愛老敬老,植樹節(jié)時系列活動讓學生學會保護大自然,街道文明清掃活動告訴孩子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類似的活動還有很多,在增加學生社會參與的同時更多的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教會他們如何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提高實踐能力,促使他們成為有責任擔當?shù)娜恕?p style="margin-left:10.5pt">3.培養(yǎng)學生人文底蘊,拓展生命的高度
生命的高度,實際上講的是生命的精神境界問題?!扒Ы倘f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人應該是有高尚人格、中國靈魂的真正的人。對于學生而言,要想培養(yǎng)他們人生的高度,拓寬人文底蘊,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1)利用課堂教學,增加文化底蘊
就學生而言,最直接的教育方式還是課堂教學,所以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底蘊,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除了將知識傳達給學生以外,更多會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傳遞給他們,例如,在進行中國近代史的教學過程中,會通過外來侵略的史實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的講述,在潛移默化中來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愛國觀。
(2)參與實踐活動,提高價值追求
作為學雷鋒先行班,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者活動也都在無形中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人因為教育而成為人,人更因為教育而走向崇高。知識的傳播固然可以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但人格的培養(yǎng)、價值、意義感的形成,卻只能在人與人之間才可能進行。也是在這個本質層面上,雅斯貝爾斯才說出“教育意味著一朵云搖動一朵云,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的定義,這是對教育本質所指。
參考文獻
[1]朱永新.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新生命教育的三項原則[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5(12)
[2]郁琳.學做“真人”,建筑“人格長城”—談陶行知人格教育思想在班集體建設中的實踐探索.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中),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