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曄
摘 要: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文化素養(yǎng)是人的一種氣質、一種內涵;從國家的宏觀角度來看,文化素養(yǎng)是檢驗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是否深刻的重要切入點,即我們所說的“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素養(yǎng)無論是對于國家還是對于教學中都是具有重要價值意義的。基于此,文章對敦煌舞教學中文化素養(yǎng)的滲透展開探討。
關鍵詞:敦煌舞;文化素養(yǎng);教學
一、敦煌舞概述
敦煌舞以敦煌壁畫為母體,敦煌壁畫歷經千年歲月洗禮,內容豐富多彩,這決定敦煌舞特點是呈多樣化形式發(fā)展的。按照敦煌壁畫的劃分形式,其中的舞蹈大致可分為“伎樂天”和“伎樂人”的兩大類?!凹繕诽臁倍啾憩F人對佛國美好世界的追求和憧憬,體現佛的威嚴、莊重,涉及天宮、飛天、化生菩薩、護法神和經變畫;“伎樂人”中滲透著佛國禮樂場景,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又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對佛國世界的虔誠和敬仰,涉及供養(yǎng)人、出行圖、嫁娶圖、宴飲圖。其內容具有多樣性,對敦煌舞有一定影響。
在課堂教學中,敦煌舞訓練的要求尤其復雜,有像古典舞氣息的掌控,也有民間舞相同的“S”造型流動,更有意思的是有專門注重強調眼神、神態(tài)的訓練。特定舞姿中有特定眼神走向,這是遵循壁畫中的特定角色形式的,每個壁畫形象都有其深刻的造型含義,有的眼神可能反映的是菩薩眼里的大慈悲,或是藥叉目中的大無畏。教學組合——藥叉,它以降魔式向下手型,擊鼓勢動作舞姿為著重點,其一定是結合故事背景的,而這些所有又構成了敦煌舞課堂的善變性、敦煌舞文化的厚重性,但總體的美感是以肋、胯、膝為直角三位體形成的敦煌舞“S”形肢體符號。舞蹈《反彈琵琶品》就具有濃郁的敦煌藝術符號,舞蹈動態(tài)中處處不失三道彎“S”型的基本體態(tài)和韻律,以擰腰、送胯、勾腳形成獨具特色的敦煌舞姿形象[1]。這是敦煌舞獨有的動勢走向和風格特點。
道具的使用也是莫高窟藝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女性道具偏柔美、端莊,有蓮花臺、長綢、琵琶等道具,男性中多展現力量、權衡,多以腰鼓、金剛錐等道具為主。高金榮老師創(chuàng)作作品《鼓與琵琶》很好地詮釋了此審美觀,它以琵琶的正撥、反彈、側抱、回撥等不同方位、姿態(tài)的變化,與女性柔美的曲線相結合,而鼓伎樂則以男性不同擊鼓方式,加以有力的頓步、跳躍等男性動作[2],形成剛與柔的鮮明對比,來凸顯一種圓的陰陽觀。所以,道具也是敦煌舞的一大亮點。
二、敦煌舞教學中文化素養(yǎng)滲透的意義
(一)升華動作內涵
有歐洲學者曾說過:“當某種形而上的事情發(fā)生時,必存在形而下的象征。”為何敦煌舞能成為中國藝術學科的璀璨明珠?作為世界寶貴遺產,敦煌壁畫有著不可限量的形而下的物質文明積淀,現存的,每一窟的每一尊佛都是有虔誠信仰的文化指向。舞蹈是藝術門類中“最活現”的代名詞,敦煌舞為敦煌文化傳播起到重要作用。
因敦煌舞中男班沒有一本全面教材,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會讓學生們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作“你所認為的敦煌動作”,要求學生收集一張敦煌壁畫,以此為創(chuàng)作的靈感,這就是一種實踐教學。在不脫離以敦煌為大方向的基礎上,老師的正確指引和學生的想象相結合,實施于男班課程是可行的。不過這里就涉及一個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那就是學生對于敦煌史、敦煌學、敦煌動作解析等一系列知識普及是否充足,也就是我們所論的文化素養(yǎng)滲透問題。文化素養(yǎng)的滲透,不要求看萬卷書或熟讀專攻,畢竟我們不是文化的研究者,但作為身體表演的執(zhí)行者,了解學科知識和思考所想問題是教學中必需品,沒有這項必需品,也就沒有了教學的理論支撐。敦煌動作從何而起,何勢而動,表達什么,這都是在文化素養(yǎng)的范疇內待考量的問題。
這種教學形成的文化素養(yǎng),是讓我們有見解、有想法、能夠主動帶著問題去發(fā)現可塑的動機源泉,使動作更具說服力,從而升華動作內涵。
(二)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0世紀,分析美學在內的舞蹈美學家從更寬泛的領域來尋求藝術標準,不約而同地加上一個被遺忘的原則——文化。因為文化作為一種更深遠的標準,是人類的文明傳承,它囊括的方面很廣。藝術學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由歷史、藝術理論、藝術批評等構成的,這些都是形成此學科必不可少的因子。在敦煌舞課堂教學中,它們是文化素養(yǎng)。
為何強調敦煌舞教學中的文化素養(yǎng),因為它和聞名的印度古典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的一招一式都在固定的范疇中有理可循。印度古典舞的傳統(tǒng)講究要熟悉舞蹈的“奠基神話”,必須同舞者熟悉舞蹈動作一樣,熟悉動作的能指和所指,形成一種“共舞”的儀式狀態(tài)。而敦煌舞教學中也是講究“因神而起,普度眾生”的神話依據,其能指和所指的含義,就是本論提出的文化素養(yǎng)。每個舞者都有不同的個性、文化深度,對于在程序內皆有意味的敦煌舞學習中,我們不以動作形式為重忽視內容底蘊的教學,是實現敦煌舞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通俗化的理解,動作規(guī)整加上內容獨到創(chuàng)新,而內容的創(chuàng)新又必須建立在文化素養(yǎng)的圈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1+1>2”的成效。
三、敦煌舞教學中文化素養(yǎng)滲透的具體措施
(一)課前——經典文段或曲目即興
首先,從敦煌課堂的教學不枯燥,學生不被動接受“文化”一詞為切入點,開展課前即興可以作為調節(jié)課堂氛圍、調動學生活躍思考的有效措施,但其必須建立在不能脫離運動規(guī)律基礎上,比如:由敦煌舞教授高金榮老師編撰的《敦煌舞教程》是已經成形的敦煌舞參考素材,我們的即興至少不能脫離其中的舞姿規(guī)律和運動路線,當然,這不是在說不能創(chuàng)新,只是在積累太少、實踐不夠的情況下,我們的個性主張還無法進入“研究拓展”領域,所以以書為鑒的即興才是較好的,這是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
其次,課堂可采取提前10分鐘進教室的原則,這能方便老師提前選擇合適的音樂片段,不需要過長,16個八拍即可,也可選取帶有莫高窟文化的經文獨白,這是更具代入感的體驗。好的情境觸及心靈,使表演者能產生與歷史的共鳴,從而積極影響學生發(fā)揮能動性,去主動索求知識,這是該教學形成的基礎。
(二)課時——具體問題側面指正
課時也稱學時,是指教學的時間單位。在敦煌舞教學時間范圍內,為使學生主動求知,可采用設問的方式啟發(fā)學生思考,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敦煌舞氣息組合的重拍是向下沉的,提氣是具頓挫感的,與朝鮮舞的氣息有相似,但又有區(qū)分。敦煌舞講究剛、韌、沉、曲的特點,這類氣息的學習在過程中極其難以把控,學生會出現“顧著手,顧不著腳;顧著手腳,顧不著呼吸;身體不聽使喚”等常見問題,這類問題必然會帶來錯誤指向。這時可以單一學生為中心進行示范,教師指明身體動作層面存在的錯誤,同時布置一項精神知識層面作業(yè),如“敦煌舞氣息為何呈頓挫感,與朝鮮族舞蹈有何區(qū)別?下節(jié)課口述分享?!备鶕總€問題的實際情況不同,指定某一對象去了解該問題中詞語定義及動作緣由,這類話語表達方式是抓住了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的“元認知”概念。這種方式還得把握適量而行,在保證組合進度的情況下,以重點突出的大問題定位去展開學生思維上的引導,以動作上的規(guī)整反饋思想上的邏輯,符合過程啟發(fā)式教學法,可從一定程度上解決課堂中學生的基本知識困惑,促進文化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通過下堂課復習,既能讓學生主動搜集資料,也能通過分享讓其余學生在課上得到精神充實,逐步累積優(yōu)化自身的文化狀態(tài)。
(三)課后——歸納
利用敦煌參考書目,搜集組合中代表性動作的出處,以組為單位開展(可依據實際人數進行分配,每組人不多于5個),按月進行提交,并予以不同專業(yè)學生不同對策,例如,表演類學生主要探討不同情感的表現動作,編導類學生主要研究不同節(jié)奏路線處理方式。只有激發(fā)學生“學”的主動性,讓“學”的知識層面走向“教”的實踐層面,才能促進文化在敦煌舞教學中的學以致用,豐富敦煌舞人才的文化素養(yǎng)。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推進,教育的形式可達千萬種。對于敦煌舞而言,它因地處于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關節(jié)點而奠基發(fā)展,而今又因沿海城市的繁榮、中原內陸地區(qū)的發(fā)展速度快而受到忽視,加之敦煌舞不能脫離敦煌壁畫,那它的文化就局限于在西北地區(qū)。對于積淀千年的敦煌文化的傳承不要求過多新穎的表現形式,但有必要強調其深厚的文化涵養(yǎng)價值。
參考文獻:
[1]曹璽,謝遲.“且看石壁猶歌舞,反彈琵琶慰柔腸”:淺談《反彈琵琶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湖北第二師范學報,2014(3):81-85.
[2]李婷婷,孫漢明.從琵琶舞看壁畫樂器在敦煌舞中的作用[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3):61-65.
[3]劉建,張素琴,吳宏蘭.舞與神的身體對話[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83.
作者單位:
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