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化忠
(甘肅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普外科,甘肅 平涼 744000)
急性胰腺炎為消化內科常見疾病,膽管下段受阻,導致膽汁逆流入胰管激活胰酶是膽源性胰腺炎發(fā)生的始動因素。相關數據顯示[1],膽源性胰腺炎約占50%~70%,而急性重癥胰腺炎死亡率高達20%~35%。切開膽管引流是治療急性胰腺的措施之一,隨著治療性內鏡技術的發(fā)展,經內鏡膽管引流術已成為治療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中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經內鏡膽管引流術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8月甘肅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95例臨床資料,采用內科保守治療的43例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31~75歲,平均 (54.78+5.26)歲;平均體溫(38.62±0.37)℃;平均脈搏(97.46±13.52)次/min;白細胞(WBC)水平(12.87±3.68)×109/L;平均血淀粉酶(447.65±126.43)IU/L;病因:膽石癥23例,膽道蛔蟲9例,括約肌狹窄7例,內鏡胰膽管造影術(ERCP)并發(fā)癥4例。采用經內鏡膽管引流術治療的52例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齡 32~73 歲,平均(55.10±5.86)歲;平均體溫(38.56±0.39)℃; 平均脈搏 (96.83±13.25)次/min;WBC 水 平 (12.65±3.50)×109/L; 平 均 血 淀 粉 酶(443.85±127.66)IU/L;病因:膽石癥 26 例,膽道蛔蟲11例,括約肌狹窄9例,內鏡胰膽管造影術(ERCP)并發(fā)癥6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急性胰腺炎診斷標準;②均伴隨急性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等;③血尿淀粉酶升高;③B超或CT檢查提示胰腺腫大。
排除標準:①胰腺腫瘤、手術導致的血尿淀粉酶升高;②存在手術禁忌癥;③臨床資料不完整。
患者入院后均采用保守治療,入院后積極治療,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補液,預防性給予抗生素等。
觀察組均采用保守治療,但治療效果不佳轉為經內鏡膽管引流術,采用電子十二指腸鏡,鼻膽管采用7Fr聚乙烯管,0.035~0.038in引導鋼絲。操作方法:麻醉咽部表面,將內徑1㎜的醫(yī)用聚乙烯管導管經纖維十二指腸腸鏡活檢孔插入膽管內,深度約為5~-10cm,以回抽到黃色膽汁判定為定位標準,插管成功;插管困難者則先行內鏡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使用針式電極灼開乳頭;若十二指腸乳頭處有蛔蟲或結石嵌頓,則先使用網套取出蛔蟲、結石或將蛔蟲拉入十二指腸腔內;若存在膽道梗阻,則經導絲將導管插至梗阻以上造影,再插入導絲;確認導管在膽管內,逐漸將十二指腸鏡退出,經導絲插入鼻膽管,取出內鏡后將鼻膽管從鼻腔引出,接低負壓引流袋。術畢推回病房繼續(xù)接受保守治療。觀察病情,記錄膽汁引流量,觀察患者體征、癥狀是否消失,體溫、血象何時恢復正常,符合標準后拔管。
①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觀察2組未重癥化的患者腹痛緩解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WBC恢復正常時間、壓痛消失時間、血淀粉酶恢復時間、谷氨酰轉肽酶恢復正常時間、治愈時間。
②觀察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治愈: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體溫、血象恢復正常,進食后無不良反應。
重癥化:①脈壓差低于3kpa,收縮壓低于11kpa,脈率不低于90次/min,呼吸超過30次/min,且持續(xù)超過2h無改善;③每日尿量少于600ml;④腹水增加,且向血性轉變。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23.0軟件。計數資料以頻數、%描述,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計量資料以(±s)描述,配對樣本t或兩獨立樣本檢驗。若計量資料呈偏態(tài)分布或不符合方差齊性,以M(最小值-最大值)表示,Mann-Whitney U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重癥化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2組病情轉歸情況比較 例(%)
觀察組未重癥化患者腹痛緩解、體溫恢復正常、WBC恢復正常、壓痛消失、血淀粉酶恢復正常、谷氨酰轉肽酶恢復正常及治愈用時均低于對照組,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見表2。
表2 2組未重癥化患者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比較(±s,d)
表2 2組未重癥化患者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比較(±s,d)
組別 腹痛緩解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WBC恢復正常時間壓痛消失時間血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谷氨酰轉肽酶恢復正常時間治愈時間對照組(n=35) 6.02±1.71 8.67±1.28 8.84±1.37 7.24±1.33 8.53±2.61 9.01±2.64 16.65±4.23觀察組(n=51) 3.45±1.16 5.28±0.94 5.30±0.83 4.15±0.72 4.53±1.41 6.56±1.36 10.79±3.07 t 8.311 14.163 14.912 13.908 9.180 5.636 7.44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組均未發(fā)生操作相關并發(fā)癥,觀察組在留置鼻膽管過程中1例由于導管體外部分不通出現(xiàn)導管閉塞,經修剪后再通良好,1例脫出膽管,因病情好轉而未再次插管。觀察組3例胰腺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98%(3/43),對照組6例胰腺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54%(6/52)。觀察組胰腺炎并發(fā)癥低于對照組,但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63,P=0.686)。
急性胰腺炎多數是由于膽管下端受阻,膽汁流入胰管所致。生理壓力下少量膽汁反流入胰管不會產生損害,但高壓狀態(tài)下流入膽汁會導致膽管壓力升高,胰管壓力下降,膽汁反流入胰管而導致胰腺炎[2]。有研究指出[3],24h內胰腺炎誘發(fā)的病變都是可逆的,隨著時間延長病情加重,超過48h會出現(xiàn)廣泛的出現(xiàn)、壞死。因此,快速組織高壓膽汁注入胰腺是改善病情的關鍵。膽管壓力受惡心、嘔吐等癥狀發(fā)作可形成往返式的、灌洗式的高壓,胰管受影響較小,但當膽管與胰管的公共通道因結石或痙攣受阻時,膽汁易灌入胰管,由此可見,預防急性胰腺炎重癥化的關鍵在于盡早引流膽汁。開腹式引流可能創(chuàng)傷較大,臨床研究指出[4],通過十二指腸鏡或切開一部分乳頭括約肌的微小侵入方法客引流膽汁,從而減小膽管壓力。
本研究中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經內鏡膽管引流術,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率為100.00%,僅有1.92%患者重癥化。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體征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用時均短于對照組。提示,經內鏡膽管引流術治療急性胰腺炎效果確切,有助于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原因可能在于,早期行經內鏡膽管引流術或EST可分流一部分膽汁,降低胰管壓力,緩解病情,且有效控制膽道感染癥狀[5]。采用導絲輔助插管,可避免胰腺炎加重。經內鏡膽管引流術可避免急診手術,從而減少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研究證實[6],非膽源性胰腺炎也可使用經內鏡膽管引流術治療。急診情況下通常無時間鑒別急性胰腺炎是否為膽源性,引起膽汁流入胰管的因素除結石外、痙攣、蛔蟲也可以,可列為膽源性。并非所有急性胰腺炎患者患者均適合經內鏡膽管引流術,應具備下述指征,經保守治療8h以上,患者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無改善,或合并確切的膽道疾病,或無膽道疾病但B超顯示膽總管內鏡超過8㎜或合并鞏膜黃染[7]。
綜上所述,經內鏡膽管引流術治療急性胰腺炎效果確切,能夠更快促進患者體征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且安全性較高,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