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尊孝,楊 佳,王振齋,張誠勝
海南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針灸室(???570311)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均居全球女性惡性腫瘤首位[1]。我國乳腺癌發(fā)病率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長,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重大的損失[2]?,F(xiàn)階段,乳腺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同時配合放化療等輔助治療,在取得較好療效同時也引起了嚴重的不良反應[3]。癌因性疲乏為接受放化療治療的乳腺癌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4]。因此改善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對患者恢復至關重要。癌因性疲乏在中醫(yī)上被歸為“虛勞、神勞”范疇,認為其病機在于臟腑虧損、氣血陰陽虛衰,因此其治療應以扶正固本、平衡陰陽、溫陽補虛為主[5]。隨著傳統(tǒng)醫(yī)學的發(fā)展,中醫(yī)藥在癌癥相關性疲乏的治療中取得一定療效,其中以中藥湯劑及針刺應用最為廣泛。中藥湯劑如補中益氣湯可發(fā)揮升陽舉陷、安神益智的功效[6],但筆者在臨床治療應用時發(fā)現(xiàn)湯劑起效較為緩慢,且仍有部分患者癥狀并未得到改善。皮內針是將針埋植于皮下,通過刺激穴位調節(jié)機體經脈運行,發(fā)揮調節(jié)機體氣血陰陽平衡的作用[7]。二者或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因此筆者在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并參考前人文獻的基礎上應用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皮內針治療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觀察治療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51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活檢證實為乳腺癌。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76)和對照組(n=75),對照組采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皮內針治療。觀察組年齡38~69歲,平均(51.46±5.33)歲,TNM分期Ⅰ期22例,Ⅱ期36例,Ⅲa期18例,KPS評分(73.90±5.87)分;對照組年齡40~67歲,平均(50.75±5.18)歲,TNM分期Ⅰ期20例,Ⅱ期35例,Ⅲa期20例,KPS評分(74.13±6.05)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診斷標準:參照《乳腺癌診療規(guī)范》[8]中標準診斷乳腺癌,并經病理活檢確診。癌因性疲乏診斷參照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th edition,ICD-10)[9]:排除其他非腫瘤因素后,在過去1個月內不能維持與之前同等強度的日?;顒?,經常出現(xiàn)疲勞、欲睡感,且連續(xù)2周以上,同時伴有以下癥狀5條或以上:①自覺乏力倦??;②注意力下降;③情緒消極,欲望減退;④失眠或嗜睡;⑤睡眠后不能補充所需體力;⑥活動遲緩;⑦易產生悲傷、挫折感或易怒情緒;⑧維持以往日?;顒哟嬖诶щy;⑨短期記憶減退;⑩疲乏癥狀出現(xiàn)即維持數小時。
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乳腺癌及癌因性疲乏診斷標準;②均行根治性切除術治療;③預計生存時間高于6個月;④Karnofsky體力狀況評分標準(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高于60分;⑤無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埋針處皮膚破潰或感染;⑤入組前接受類似中醫(yī)治療。
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必要的基礎治療。
2.1 對照組:采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處方:當歸、枸杞、芡實、白術、生姜各9 g,黨參、黃芪各15 g,大棗5枚。水煎服,于早晚飯后服用,1劑/d,連續(xù)服用4周為1個療程。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皮內針,選穴為內關、足三里、太沖、蠡溝穴。氣血虧虛者加膈俞、肝俞,脾胃虛弱加腎俞、脾俞、命門,肝氣郁滯加期門、丘墟,氣陰兩虛加合谷。操作方法為: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鑷子夾住皮內針(0.22 mm×5 mm)針柄,沿皮平刺入皮下,以患者感覺酸、麻為度。刺入后在不妨礙患者日常活動情況下醫(yī)用膠布固定。皮內針留針3 d換1次,2周埋針4次,共埋針8次。
3 觀察指標
3.1 評分指標:觀察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簡明疲乏量表(Brief Fatigue Inventory,BFI)評分[10],采用BFI評估患者疲乏程度,該量表共包含疲乏程度、過去24 h疲乏程度、最疲乏程度、一般活動、情緒、行走能力、正常工作、與他人關系、享受生活9個條目,每個條目總分為10分,1~3分為輕度疲乏,4~6分為中度疲乏,7~10分為重度疲乏。觀察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后中醫(yī)證候積分[11],包含5個癥狀:氣短、乏力、神疲、自汗、懶言,每個癥狀0~3分,積分越高,癥狀越嚴重。采用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價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睡眠質量[12],該量表由主觀睡眠質量、睡眠潛伏期、睡眠持續(xù)性、習慣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亂、使用睡眠藥物及白天功能紊亂7個因子組成,每個因子0~3分,總分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3.2 血液學指標:抽取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抗凝處理后采用Cytonova流式細胞儀(北京博奧晶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外周血CD3+T淋巴細胞、CD4+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
4 療效標準 顯效:癥狀消失或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程度高于75%;有效:癥狀減輕,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程度50%~74%;穩(wěn)定:癥狀減輕,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程度25%~49%;無效:癥狀無減輕或證候積分下降程度小于24%[11]。
1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 。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76.32%,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 兩組治療前后BFI-C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患者現(xiàn)在疲乏程度、過去24 h疲乏程度、最疲乏程度、一般活動、情緒、行走能力、正常工作、與他人關系、享受生活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現(xiàn)在疲乏程度、過去24 h疲乏程度、最疲乏程度、一般活動、情緒、行走能力、正常工作、與他人關系、享受生活評分均降低(P<0.05),其中觀察組現(xiàn)在疲乏程度、過去24 h疲乏程度、最疲乏程度、情緒、正常工作評分下降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FI-C評分比較(分)
續(xù) 表
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PSQI評分比較見表3。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及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及PSQI評分均降低,觀察組降低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PSQI評分比較(分)
4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見表4。治療前兩組患者CD3+T淋巴細胞、CD4+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NK細胞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D3+T淋巴細胞、CD4+T淋巴細胞、NK細胞水平均升高,CD8+T淋巴細胞水平降低,觀察組升高或下降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乳腺癌發(fā)病率居于女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率首位。乳腺癌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輔助放化療,雖取得一定療效,但部分患者發(fā)生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癌因性疲乏為乳腺癌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且由于該病生理部位特殊,部分患者由于身體缺失所帶來的焦慮、抑郁等情緒加重了疲乏的程度。癌因性疲乏是由于癌癥及其相關治療導致患者長期痛苦和緊張而產生的一系列主觀感覺,是困擾癌癥患者的常見癥狀之一,且會隨時間的延長持續(xù)存在,直接影響患者后續(xù)的康復治療[13]。但目前臨床應用的西醫(yī)藥物療法、常規(guī)護理等手段在改善患者癌因性疲乏上未顯示出特別的優(yōu)勢。隨著醫(yī)學觀念的轉變,目前對于腫瘤的治療更多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目標[14]。而隨著傳統(tǒng)中醫(yī)藥的發(fā)展,中藥湯劑治療癌因性疲乏正逐漸興起,其安全性高且治療療效也被臨床認可[15],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但中藥湯劑起效較慢,在快速控制病情方面存在限制。筆者在自身臨床經驗基礎上,參閱前人文獻,采用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皮內針治療乳腺癌根治術后癌因性疲乏,探討其治療療效。
本研究選穴為內關、足三里、太沖、蠡溝,內關是四總穴之一,厥陰心包經的絡穴,維系人體一身之陰,故而刺激該穴具有調整機體陰氣的功效;足三里為補益大穴,可起扶正祛邪的作用;太沖、蠡溝一為肝經原穴,一為肝經絡穴,可達疏肝解郁之效,眾穴合用,共奏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疏肝解郁之效。同時配合補中益氣湯,方中黨參為君藥,是補元氣的良藥;黃芪、白術具有補氣健脾之效;當歸可補血活血、充足脾腎,使精氣陰血自生,增強君藥療效,諸藥合用,共起健脾補氣、活血補血之效,可以有效改善癌因性疲乏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皮內針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效果優(yōu)于單獨補中益氣湯。同時觀察組患者BFI-C量表中疲乏程度、過去24 h疲乏程度、最疲乏程度、情緒、正常工作評分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其原因可能為皮內針埋植對穴位的機械作用可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并促進T淋巴細胞的釋放,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及疲乏情況。此外筆者觀察兩組患者中醫(yī)癥侯積分、PSQI評分發(fā)現(xiàn),觀察組兩項評分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乏力、懶言、神疲及睡眠情況得到明顯改善。T淋巴細胞亞群為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的指標,癌因性疲乏與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密切相關。兩組患者治療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均明顯改善,觀察組改善程度較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皮內針刺激穴位可調整人體經脈運行,調節(jié)人體免疫力,增強人體正氣以提高患者整體狀態(tài),且皮內針持續(xù)刺激延長對穴位的刺激時間,從而明顯改善患者疲乏癥狀。
綜上所述,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皮內針治療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療效顯著,能快速緩解疲乏癥狀,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及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