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張華穎賴浩林源
鼻咽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特別是在我國南方,發(fā)病率占我國頭頸部腫瘤60%以上,發(fā)病率高達10/10萬~30/10萬[1]。放療是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案,對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療聯合化療的綜合治療方案是標準的治療方式。然而,同步化療不僅可加重放療引起的急性毒副反應,且引起的胃腸道反應和骨髓抑制可進一步導致患者進食減少,營養(yǎng)丟失和消耗,在消耗增多和攝入減少的雙重作用下,引起營養(yǎng)不良[2]。近年來在放化療過程中發(fā)現大多患者處于異常的營養(yǎng)和代謝狀態(tài),導致營養(yǎng)不良并最終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療過程中的營養(yǎng)狀況,對預防和治療鼻咽癌患者的營養(yǎng)不良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觀察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療前中后的營養(yǎng)狀況評分變化及其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以期評價營養(yǎng)狀況與預后的關系,為有效預防和糾正營養(yǎng)不良,改善預后提供理論基礎。
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于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接受根治性調強放療聯合同步化療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納入標準:⑴經病理組織學確診為非角化性鼻咽癌;⑵治療前未接受手術、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等抗腫瘤治療;⑶KPS≥70分;⑷臨床分期(鼻咽癌2010年第7版UICC/AJCC分期標準)Ⅰ~Ⅳb期;⑸無嚴重的內分泌疾病、營養(yǎng)代謝疾病和消化系統(tǒng)疾病病史;⑹無嚴重心、肺、肝、腎臟疾病;⑺血生化檢查:總膽紅素、谷草轉氨酶和谷丙轉氨酶≤正常值上限的1.5倍;肌酐清除率≥30 mL/min;⑻MRI圖像資料以及相應營養(yǎng)學評估等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有遠處轉移或患有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⑵治療結束后3個月內失訪的患者;⑶有活動性的全身感染;⑷有嚴重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⑸妊娠、哺乳期女性;⑹同時接受其他慢性系統(tǒng)性的激素治療或免疫治療;⑺嚴重的合并癥,如無法控制的糖尿病和高血壓等。
所有患者鼻咽和頸部采用全程調強適形放療技術,臨床靶區(qū)(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根據受累程度不同分為高危臨床靶區(qū)(CTV1)和低危臨床靶區(qū)(CTV2)。CTV1為鼻GTVnx外擴5~10 mm(根據鄰近的解剖結構調整外擴距離,需包括全部鼻咽部黏膜以及黏膜下0.5 cm)。CTV2為CTV1外擴5~10 mm,需包括頸部淋巴引流區(qū)。計劃靶區(qū)(planning tumor volume,PTV)包括治療過程中的擺位誤差和器官運動,分別為GTVnx、GTVnd、CTV1 和 CTV2 外擴 3 mm。外照射每天1次,每周5次。各靶區(qū)處方劑量:PGTVnx和PGTVnd劑量分割模式為總劑量70.00~73.00 Gy,分次劑量 2.12~2.39 Gy;PCTVnd 60.00~66.00 Gy,分次劑量 2.00~2.10 Gy;PCTV1 總劑量60.00 Gy,分次劑量 2.00 Gy;PCTV2 總劑量 54.00 Gy,分次劑量1.80 Gy。同步化療方案:單藥順鉑化療,順鉑100 mg/m2d1,d22和(或)d43給藥,靜脈滴注,共2~3個療程。治療過程中按臨床醫(yī)師常規(guī)方式處理,自行進食,全程無專業(yè)營養(yǎng)師參與。患者若反應嚴重、進食明顯減少時給予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和水溶性維生素等腸外營養(yǎng),并根據患者情況調整;所有患者均未進行腸內營養(yǎng)支持、入鼻飼、胃造瘺等。
收集患者一般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同步化療、體重、體質指數(BMI)、伴隨疾病、吸煙習慣、飲酒史和營養(yǎng)支持情況等,腫瘤情況包括TNM分期,分化程度,腫瘤體積以及侵犯的部位等。
放療前1周(治療前),放療第4周(治療中期)和放療結束時分別評估血液學指標(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鐵蛋白、肌酐、尿素氮、血小板、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紅細胞、血紅蛋白),同時采用歐洲腸外腸內營養(yǎng)協(xié)會(ESPEN)于2002年推出的用于成年住院患者營養(yǎng)風險篩查工具(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以及患者提供的主觀整體營養(yǎng)狀況評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量表評價營養(yǎng)狀況。NRS2002 量表總評分≥3分者,說明存在營養(yǎng)風險,給予營養(yǎng)支持;<3分者定期復查營養(yǎng)風險篩查。PG-SGA量表總體評估A級(0~1分)為營養(yǎng)良好,不需營養(yǎng)干預,保持隨診;B級(2~8分)為可疑或中度營養(yǎng)不良,進行營養(yǎng)教育并干預;C級(>9分)為重度營養(yǎng)不良,急需進行癥狀改善及營養(yǎng)干預。
治療結束后,前2年每3個月隨訪1次,第3~4年每半年隨訪1次,之后每年隨訪1次,隨訪截至2016年12月。研究終點為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遠處無轉移生存期(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OS定義為治療開始至死亡或隨訪結束的間隔時間;DMFS定義為從治療開始至首次發(fā)生遠處轉移的間隔時間。
統(tǒng)計分析釆用SPSS 22.0軟件。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和Spearman秩相關分析血液學指標與PG-SGA評分的關系。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對計量資料進行差異性分析,采用LSD-t檢驗進行兩兩比較。采用χ2檢驗對分類資料進行差異性分析。生存分析釆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檢驗。釆用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134例患者符合標準納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04例,女性30例,中位年齡為42歲(范圍:17~77歲),其余臨床資料見表1。
治療前,治療中期和治療結束時NRS2002評分≥3分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別為30.60%(41/134),75.37%(101/134),85.82%(115/1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 2。
PG-SGA量表評估結果顯示,治療前、治療中期和治療結束時C級和B級患者所占比例均逐漸增加,且放療中期以及放療結束時的所占比例均較治療前明顯增加,3個時間段C級和B級患者所占比例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1 134例鼻咽癌患者的基線資料Tab.1 Baseline data of 134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表2 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療前、中、后NRS2002評分情況[n(%)]Tab.2 NRS2002 scores of NPC patients before,during and after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n(%)]
表3 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療前、中、后PG-SGA評分情況[n(%)]Tab.3 PG-SGA scores of NPC patients before,during and after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n(%)]
PG-SGA評分與性別、年齡、疾病史、吸煙、飲酒、分化程度等無相關性(P>0.05),與T分期、N分、腫瘤體積以及各侵犯部位均與PG-SGA評分呈正相關(均P<0.05)。見表 4。
根據PG-SGA評分分為3組:營養(yǎng)良好組(0~1分)、可疑或中度營養(yǎng)不良組(2~8分),重度營養(yǎng)不良組(≥9分)。結果顯示,治療前3組5年OS分別為100%,89.1%和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治療中 5年 OS分別為93.8%,83.8%和 6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治療后5年OS分別為100.0%,84.0%和 5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圖 1。
治療前3組5年DMFS分別為100%,92.6%和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治療中 5年DMFS分別為93.8%,88.8%和75.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治療后 5年DMFS分別為 100.0%,90.1%和57.1%,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圖2。
表4 治療后PG-SGA評分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Tab.4 Correlation of PG-SGA score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圖1 不同治療時期患者的5年OS生存曲線Fig.1 5-year OS survival curve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treatment periods
圖2 不同治療時期患者的5年DMFS生存曲線Fig.2 5-year DMFS survival curve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treatment periods
鼻咽癌患者治療前后存在一定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降低了放化療的耐受性和依從性,影響療效和生活質量[3]。癌癥患者易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尤其是晚期患者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率高達40%~80%,其中頭頸部腫瘤患者發(fā)生率更高[4]。張海榮等[5]采用營養(yǎng)指數模型對104例接受調強放療的鼻咽癌患者進行評價,結果顯示放療前后鼻咽癌患者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率分別為 6.73%和69.23%,表明放療后鼻咽癌患者營養(yǎng)狀況較放療前明顯惡化。本研究分別采用NRS2002和PG-SGA量表對鼻咽癌患者治療前中后3個階段進行進行營養(yǎng)狀況評估,結果發(fā)現,治療前有將近30.60%的患者存在營養(yǎng)不良風險,47.01%的患者需要營養(yǎng)干預及針對癥狀的治療手段;至治療第4周以及放療結束時,具有營養(yǎng)不良風險的患者及需要進行干預和糾正的患者持續(xù)增加,其中治療中期75.37%的患者伴營養(yǎng)不良風險,76.87%的患者需要進行干預和糾正;至治療結束時具有營養(yǎng)不良風險的患者達85.05%,91.05%的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下降到中重度營養(yǎng)不良,說明在同步放化療前鼻咽癌患者已存在較高的營養(yǎng)不良風險,且在治療過程中營養(yǎng)狀況持續(xù)惡化,因此鼻咽癌患者一經診斷應積極給予營養(yǎng)評估,尤其應加強關注治療過程中以及治療結束時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以及時采取營養(yǎng)干預及針對癥狀的治療手段。
如前所述,鼻咽癌患者不管在治療前,還是治療過程中均存在較高的營養(yǎng)不良風險,已成為影響患者治療耐受性和效果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的機制復雜,包括患者一般情況、腫瘤本身因素及治療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對于引起營養(yǎng)不良的原因目前尚沒有明確的循證醫(yī)學證據。鑒于多項研究報道PG-SGA較NRS2002更能有效全面地反映非手術腫瘤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是評價腫瘤患者營養(yǎng)狀況和預后較好的工具[6-7]。因此,本研究進一步分析治療結束時PG-SGA定量評分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結果顯示,PG-SGA定量評分與T分期、N分期、腫瘤體積以及各侵犯部位均呈正相關,說明這些特征在患者營養(yǎng)不良的發(fā)生中有其獨特作用??紤]這些因素與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有關的原因:⑴腫瘤體積方面,隨著腫瘤體積增大,機體代謝異常、炎性反應、胰島素抵抗和負氮平衡腫瘤愈明顯[8-9],合成代謝降低,能量消耗增加,從而導致營養(yǎng)不良。⑵鼻咽癌患者T分期與腫瘤侵犯部位和體積均有一定聯系,T分期較晚往往提示腫瘤體積更大,侵犯部位和器官更多,放療照射范圍更廣,照射劑量更高,尤其對上消化道和唾液腺的照射損傷更嚴重;較高的N分期意味著頸部淋巴結需接受更多的放射劑量,同時腮腺和頜下腺照射劑量更高,這些因素可導致患者口腔和咽喉部急性毒副反應加重,進一步影響患者食欲,從而造成營養(yǎng)不良[7,10]。本研究中腭肌/椎前肌、口咽、顱底骨質、翼腭窩、鼻旁竇、顱內、翼內肌等侵犯部位與PG-SGA定量評分顯示了中-高度相關性,因此認為這3個因素之間相互聯系而導致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11]。但是,本研究中腫瘤N分期與PG-SGA定量評分呈弱相關,因此腫瘤N分期與營養(yǎng)狀況的關系尚需要進一步研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雖然發(fā)現性別、年齡、疾病史、吸煙、飲酒、分化程度與PG-SGA評分呈負相關,但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一結論除了年齡因素外,與既往多項研究不一致[8-9]。分析原因可能與各研究采用的營養(yǎng)評價工具不同有關,既往研究中主要BMI、體重或生活質量評分(QOL)進行營養(yǎng)不良評價,而本研究采用PG-SGA評價系統(tǒng)。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報道影響鼻咽癌放化療后的預后因素,包括患者一般情況[12],如年齡、性別、KPS評分,吸煙和飲酒;腫瘤相關的因素的影響,如臨床分期[13]、原發(fā)腫瘤體積與直徑[14-15]、組織病理類型、EBV DNA[16],但尚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然而營養(yǎng)狀況對鼻咽癌患者預后影響的研究較少,且主要集中于體重和血液學指標如 BMI[17],貧血,血清白蛋白[18]等研究。因此本研究進一步隨訪觀察并分析PG-SGA評分對預后的影響,結果發(fā)現,生存組患者治療前中后NRS2002評分≥3分患者所占比例、PG-SGA定量評分較死亡組患者升高,而白蛋白、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較死亡組患者降低;同時不管在治療前,還是治療中期或治療結束時,患者的OS和DMFS也均隨著營養(yǎng)狀況的惡化而縮短。ORELL-KOTIKANGAS等[19]采用PG-SGA評估頭頸部腫瘤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與預后的關系,亦發(fā)現營養(yǎng)不良的患者較無營養(yǎng)不良患者的無病生存期顯著縮短(13個月vs 66個月),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說明營養(yǎng)狀況是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PG-SGA評分能較好地反映同步放化療鼻咽癌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及預后,在目前臨床上尚缺乏能針對性用于惡性腫瘤患者營養(yǎng)評價“金標準”指標的情況下,可將PG-SGA視為評價營養(yǎng)狀況和預后的工具。
綜上所述,鼻咽癌患者治療前已存在較高的營養(yǎng)不良風險,且在同步放化療過程中營養(yǎng)狀況和血液學指標表現為持續(xù)惡化。腫瘤體積,T分期以及腭肌/椎前肌、口咽、顱底骨質、咀嚼肌間隙、鼻旁竇、顱內侵犯等與鼻咽癌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有關,而營養(yǎng)狀態(tài)的惡化與不良預后有關。因此,對于PG-SGA評估營養(yǎng)不良的鼻咽癌患者應進行及時的營養(yǎng)支持和干預,以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