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在我國,胃癌是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中早期胃癌占據較大比例[1]。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而早期胃癌僅限于胃粘膜及粘膜下層,患者除腹脹、食欲不振等臨床表現外普遍無顯著特異性癥狀[2-3]。臨床資料統(tǒng)計顯示,手術治療早期胃癌后5年生存率高達90%~95%,但具體手術方式可分為內鏡粘膜下剝離術與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兩種[4-5]。目前,上述兩種術式治療早期胃癌優(yōu)劣性具有較大爭議,基于此,筆者通過分析不同手術方式治療早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明確內鏡粘膜下剝離術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早期胃癌患者臨床資料,依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6~77(51.29±10.01)歲;病變位置:胃竇部14例,胃體部10例,胃底賁門部6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8~77(52.02±10.17)歲;病變位置:胃竇部14例,胃體部11例,胃底賁門部5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6]中診斷標準,并經鋇餐造影、胃鏡等檢查后確診的患者;②未接受過相關治療者;③具有良好手術治療耐受性患者。(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②合并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③臨床資料缺失的患者;④近1膈俞內口服抗凝藥物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使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方法:全麻,患者取左側臥位,置入胃鏡探查,常規(guī)應用靛胭脂溶液進行染色定位,內鏡頭端安裝匹配透明塑料帽,并安裝圈套器,使用透明帽對準病變位置,將其吸引進入透明帽內,完成后收緊圈套器,電切病變粘膜,以此切除剩余病灶,送病理檢查。電凝創(chuàng)面或金屬夾止血,術后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治療。觀察組:使用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治療。方法:全麻,患者取左側臥位,置入胃鏡探查,常規(guī)應用靛胭脂溶液進行染色定位,使用微探頭超聲內鏡定位病變黏膜層,注射含美蘭甘油果糖溶液,使用針式切開刀行切除邊界,使用IT刀行后續(xù)切開、剝離,剝離困難時使用圈套器協(xié)助。電凝創(chuàng)面或金屬夾止血,術后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治療,固定標本并送病理檢查。
1.4 觀察指標 (1)統(tǒng)計并對比2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整塊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2)胃蛋白酶:于手術前及手術后1個月,患者處空腹狀態(tài)下取3~4 mL靜脈血,離心分離后使用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水平。(3)術后并發(fā)癥:統(tǒng)計2組患者胃穿孔、出血、復發(fā)情況。
2.1 2組患者整塊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較 觀察組整塊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整塊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較[例(%)]
2.2 2組患者胃蛋白酶水平比較 手術前,2組患者PGI、PGII、PG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1個月,2組PGI、PGR水平均增長,PGII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PGI、PGR水平高于對照組,PGII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前后胃蛋白酶水平變化比較
2.3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手術切除病灶是治療早期胃癌的傳統(tǒng)方式,但存在治愈性切除率及完整切除率低等不足,其中治愈性切除率較低則增加術后復發(fā)風險;完整切除率低則延長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增加患者病痛,多次行切除操作可能導致胃穿孔,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7-8]。因此更加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對早期胃癌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使用內鏡進行病灶切除是目前治療早期胃癌的首選方法,可避免患者承受開腹痛苦,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優(yōu)勢[9]。基于此,通過研究對比分析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及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的效果,明確此兩種手術優(yōu)劣性,為患者提供更加適合的治療方法。本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整塊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對照組,手術后1個月,2組PGI、PGR水平均增長,PGII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PGI、PGR水平高于對照組,PGII水平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略低于對照組。說明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效果較好,對胃蛋白酶改善具有積極作用,利于患者術后良好恢復。分析其原因在于,內鏡粘膜下剝離術為近年來新型治療胃癌手段,由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基礎上發(fā)展而來,能夠在消化道內鏡下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避免因反復行切除操作而引發(fā)胃出血、穿孔等手術并發(fā)癥,因此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略低[10-11]。內鏡粘膜下剝離術首先使用針式切開刀切除邊界,能夠在保障治療安全性基礎上提升病灶切除精準程度,優(yōu)質完成定位-描邊-切除手術流程[12-13]。此外,針式切開刀操作更利于對面積較大且形狀不規(guī)則病灶切除,以此提升完整切除率,降低因切除殘留導致的復發(fā)可能,對治愈性切除率提升具有積極影響。在以上優(yōu)勢作用下,內鏡粘膜下剝離術能夠有效改善胃壁病理損傷,促進粘膜組織功能恢復,因此利于由全胃黏膜層腺體細胞分泌的PGI、PGII水平趨于正常[14]。
臨床實踐中筆者發(fā)現,內鏡粘膜下剝離術雖然治療效果顯著,但存在操作時間長、難度高、風險大的缺點,因此不適用于手術耐受性較差的患者。且內鏡粘膜下剝離術過程中手術視野常被血液覆蓋,需反復沖洗以保障手術順利進行,對術者耐心及專業(yè)水平具有較大考驗[15]。此外,本資料2組術后并發(fā)癥差異較小,原因可能在于研究對象選取量較少,期待今后更加大規(guī)模的對比研究進一步明確早期胃癌的手術方式。
綜上所述,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效果較好,對胃蛋白酶改善具有積極作用,利于患者術后良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