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磊
【摘 要】隨著“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各個學科的教師應更加重視課堂教學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德育資源,在此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本文從多個角度出發(fā),對當前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中通過歷史教學實現培育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徑,希望能夠為其他教師提供一定的啟發(fā)。
【關鍵詞】課程思政;初中歷史教學;文化自信
初中歷史作為素質教育階段的一門主要學科,其教學目標不僅局限于帶領學生認識歷史、了解歷史,更需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對于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全面認知,并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對于祖國的文化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中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要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因此,如何利用歷史學科的特點與優(yōu)勢,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成為當前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當前初中生文化自信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文化自信意識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此時正是他們形成與完善自身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念的關鍵階段。而在調查研究中,我們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對于“文化自信”這一概念及其內涵的認識并不深入,甚至有些同學完全不了解。這暴露了當前學校應試教育下的弊端,也直接表現出了當下初中生文化自信意識的缺失。
(二)文化自信心較弱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互聯(lián)網愈發(fā)便利與普及,初中生能夠從網絡途徑中獲取大量的信息。通過觀察與研究,我們發(fā)現大部分初中學生受到國外文化的影響較大,部分學生對于歐美等地區(qū)的文化存在崇拜心理,而對于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卻了解很少,對我國主流文化的認知也十分模糊。他們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文化的影響,甚至出現文化上的“崇洋媚外”心理。
二、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徑
(一)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激發(fā)文化自信意識
對于初中歷史課程而言,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實現歷史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它是專業(yè)的教學研發(fā)部門精心設計,充分結合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實際需要而最終呈現出來的,不但包含了學生在初中階段需要學習并掌握的歷史知識內容,也蘊含了許多思想教育資源。在歷史課堂中,教師要認真地研讀所用的歷史教材,廣泛的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文化教育以及思想資源,結合課堂的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文化自信培育理念與作用的課堂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
例如,在開展《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這一單元的教學工作時,教師可以在學習完本單元所有內容進行總結時,將此段時期內所有中國仁人志士做出的努力與探索進行羅列與總結,并展示每一位人物的付出與犧牲。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出“文化自信”的概念,使學生了解“勇敢的自我奉獻源于對祖國的堅定的信息”,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更深刻的體會保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激發(fā)他們的文化自信意識。
(二)創(chuàng)設歷史教學情境,加強學生情感體驗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采用單一講解的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而逐漸失去興趣,無法達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更好的完成歷史教學目標,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在課堂中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關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在情境中設身處地的思考歷史問題,獲得更加深刻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開國大典的錄像,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視覺、聽覺的多重感受之下體會身臨其境的效果,從而引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觸動,形成情感共鳴,感受新中國成立時人們激動喜悅的心情,同時也更加明白祖國當前輝煌景象的來之不易。在此過程中,學生內心的自豪與驕傲之情油然而生,民族認同感與自信心得到有效地激發(fā)。
(三)開展主題教學活動,感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
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積淀下來的璀璨瑰寶,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展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開展相應的主題文化活動,讓學生在領略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加強對于我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從而實現文化自信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百家爭鳴局面》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班內的學生開展“百家思想大舞臺”的主題活動,將學生分組后要求各個小組根據所學內容,選擇自己代表的一個學派,通過搜集資料與集體討論整理該學派的思想觀點、主要作品以及在當今社會仍然可以應用的相關措施等,并在活動課中進行集體展示。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合作加強集體意識,感受春秋時期各學者的智慧,在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同時使他們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之處,加強內心的文化認同。
三、結束語
總之,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要貫徹“課程思政”意識,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豐富有趣的教學體驗中了解中國文化、感受中國文化,樹立堅定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張廣才.課程思政推行中的關鍵問題及解決路徑[J].昌吉學院學報,2020(02):30-34
[2]徐國棟.歷史教學融入文化自信教育方法初探[J].學周刊,2020(05):85
(江蘇省高郵市汪曾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