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梅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復護理對人工心臟起搏器術后患者功能恢復情況的影響。方法:入選100例人工心臟起搏器術后患者,采用隨機方式導入,各50例,觀察組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比較兩組各項指標。結果:觀察組肩關節(jié)功能、電極脫位事件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對促進人工心臟起搏器術后患者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人工心臟起搏器術后;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0025-01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atients after artificial cardiac pacemaker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atients after artificial cardiac pacemakers.Methods:100 patients after artificial cardiac pacemaker surgery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introduced,50 cases in each cas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arly rehabilitation car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care. The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incidence of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and electrode dislocation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Early rehabilitation ca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atients after artificial cardiac pacemakers.
【Key words】early rehabilitation care;artificial cardiac pacemaker surgery; functional recovery
隨著我國人口逐漸呈老齡化趨勢,且加之臨床心臟起搏器適應癥的不斷拓展,導致我國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人數不斷增加,由于該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改進,常見并發(fā)癥也隨之下降[1]。但研究發(fā)現,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創(chuàng)口疼痛、術側肢體制動、高齡等,導致多數患者在術后易出現活動障礙、心功能衰弱、術側肩部疼痛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本文目的在于探究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價值,具體內容見下文:
1 資料/方法
1.1基線資料
將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就診的人工心臟起搏器術后患者納入本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兩組。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2008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制定的有關永久起搏器植入術的I類或Ⅱa類適應癥[2];(2)經運動平板試驗,結果提示無室性心動過速;(3)患者無意識障礙,具備自我監(jiān)測能力;(4)患者以及家屬均簽署書面同意書,且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排除存在身心疾病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急性腦梗死;(2)排除伴有惡性心律失常者;(3)排除合并精神異常者。
觀察組年齡52歲~83歲之間,年齡平均值(67.51±1.03)歲,其中男28例、女22例;病程5-60個月,平均病程(32.55±1.65)月。對照組年齡53歲~83歲之間,年齡平均值(68.22±1.54)歲,其中男29例、女21例;病程5-61個月,平均病程(33.52±1.02)月。兩組資料比較,結果顯示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加強患者日?;顒诱樟?,并給予患者基本的環(huán)境干預、飲食干預以及健康教育;觀察組采用早期康復護理:
于術后6h開始,結合患者病情恢復情況,以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術后康復干預,術后12h可下床活動。①術后6h指導患者行患側腕的屈伸運動、握拳運動、伸指運動,每日1至2次,每次時間5min-10min。②術后1d指導患者行伸臂運動、屈肘運動,每日2-3次,每次5-10分鐘。③術后2d指導患者握特制彈力球,并指導其進行伸臂運動、屈肘運動,時間與第2天相同。④術后3d指導患側上肢肩關節(jié)前屈以及后伸運動,需保證前屈角度在30°以內、后伸角度在15°以內,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⑤術后4d指導患者行患側上肢同側耳朵運動以及對側肩膀運動,每日2到3次,每次10分鐘至15分鐘,患側可刷牙、進食、洗臉。⑥術后5d,指導患者保持站立位,并將上肢向后伸,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⑦術后6d,指導患者站立位,上肢以肩為軸用力旋前,再旋后,時間同上。⑧術后7d指導患者練習上肢手指爬墻運動、梳頭等日?;顒樱瑫r間同上。⑨術后1周指導患者患側上臂做緩慢抬臂動作,配合以肩為軸旋轉運動,并借助工具,使手臂力量增加。⑩術后2周,可自由活動,與術前無異。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肩關節(jié)功能、并通過X線對電極脫位事件發(fā)生率進行評估。
肩關節(jié)功能:于術后1周、術后12周采用上海肩周炎臨床優(yōu)勢專病建設中心所設計的有關肩關節(jié)功能評定量表評估患者肩功能,共包括三部分,即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30分)、肩關節(jié)疼痛(35分)、日常生活能力(35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肩關節(jié)功能越好。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數據均以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研究指標中肩關節(jié)功能用t檢驗、電極脫位事件發(fā)生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比2組肩關節(jié)功能
觀察組術后1周日常生活能力、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肩關節(jié)疼痛評分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而術后12周觀察組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2分析電極脫位事件發(fā)生率
觀察組人工心臟起搏器術后患者電極脫位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2。
3 討論
人工心臟起搏器為治療心律失常的常用方式,其主要是將起搏器的脈沖發(fā)生器埋置在人體胸大肌筋膜面,在右心室的肌小梁或心房的右心耳處將電極固定,并在胸前囊袋上方的皮下組織處固定電極導線。雖然該種方式能夠達到一定效果,但術后易出現較多并發(fā)癥,以囊袋感染、囊袋積血、電極脫位最為常見,而上述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在以往傳統(tǒng)觀念中認為,置入起搏電極后,由于電極易對人體心內膜以及心肌造成刺激,進而導致局部組織細胞發(fā)生水腫,使電極無法與心肌附著,而過早活動則容易因機械牽拉所致的電極移位。因此,傳統(tǒng)護理認為,在術后需保證絕對臥床休息3天,并進行術側肢體制動,術后1個月內避免術側手進行過伸運動。
研究發(fā)現,術后康復方案通常按照傳統(tǒng)方案執(zhí)行,但長時間臥床易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嚴重不良反應,如血栓、肺部感染、肩背肌僵硬、便秘、食欲減退、腹脹、尿潴留等等,同時出現肩部麻木、肩關節(jié)粘連、上肢抬舉活動受限、肩部腫脹等。而通過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能夠使患者早期肢體活動得以增加,避免由于制動所致的并發(fā)癥。有文獻報道,若起搏器電極固定或定位準確,電極不會由于體位的小幅度變動而出現移位情況,且隨著我國起搏器主動固定電極的不斷發(fā)展和植入技術的不斷改進,臨床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明顯降低。研究認為[3],早期康復護理不會損壞患者起搏導線,且不會引起起搏電極移位情況,能夠有效降低并發(fā)癥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康復護理應遵循漸進、個體化的原則,并按照制定的程序實施各項護理措施,使患者康復活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保障。同時需積極評定各項危險因素,特別對于老年人來說,應加強觀察,并根據患者病情程度制定活動時間、活動強度,從而提高護理效果。在本次結果中,觀察組術后1周日常生活能力、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肩關節(jié)疼痛評分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而術后12周觀察組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人工心臟起搏器術后患者電極脫位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早期進行康復護理,能夠使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得到改善,同時減輕肩關節(jié)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日?;顒幽芰?,降低電極脫位事件發(fā)生概率。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對促進人工心臟起搏器術后患者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且能降低電極脫位事件發(fā)生概率,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
參考文獻
[1] 張惠.個體化運動康復護理對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yī)刊,2019,54(9):955-958.
[2] 沈軍,陸飛歆,金健好, 等.改良術后制動對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老年患者恢復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9,36(6):62-64.
[3] 李琦,姚亞麗,韓冰, 等.早期下床活動對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電極性能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9,36(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