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現(xiàn)奎,曹曉紅
1.河南鶴壁煤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總醫(yī)院CT/MRI室,河南 鶴壁 458000;2.鶴壁市人民醫(yī)院兒科,河南 鶴壁 458000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多發(fā)惡性腫瘤,患者常伴有乳腺腫塊、疼痛、乳頭溢液等癥狀,若不及時給予有效治療,病情惡化,將極大增加患者病死的風險,對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質量造成了惡劣的影響[1]。因此,如何提高該病癥的早期診斷的準確率,對患者及后續(xù)治療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隨著磁共振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與成熟,動態(tài)增強MRI及擴散加權成像也應用至該病癥的臨床診斷中,MRI診斷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可以有效鑒別出病變組織的大小、范圍,但臨床上關于其對乳腺病變的良惡性判斷價值仍存在一定爭議?;诖?,本研究旨在探討動態(tài)增強MRI及擴散加權成像對乳腺病變性質的診斷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河南鶴壁煤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總醫(yī)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乳腺病變性質患者80例臨床資料,將病理組織診斷結果證實為良性的40例患者臨床資料歸為良性組,將病理組織診斷結果為惡性的40例患者臨床資料歸為惡性組。良性組年齡27~69歲,平均年齡(48.47±4.73)歲;體質量45~62 kg,平均體質量(53.65±3.19)kg。惡性組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47.86±5.17)歲;體質量44~62 kg,平均體質量(53.34±3.25)kg。統(tǒng)計學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精神及認知功能正常者;無凝血功能障礙者;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合并傳染性疾病者;合并重度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其他類型惡性腫瘤者。
兩組患者均采用PHILIPS型號為ACHIEVA的3.0 T磁共振診斷儀進行診斷,乳腺專用相控陣線圈,受檢者取俯臥位,均先進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經手背靜脈應用高壓注射器注射0.2 mmol/kg的GD-DTPA造影劑,注射速率為2m l/s,注射完成后再以同樣的速率注射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15 m l,注射10 s后行雙乳橫斷位動態(tài)增強掃描,T1WI與T2WI脂肪抑制序列,T1WI:TR 4000 ms,TE 10 ms;T2WI:TR 5000 ms,TE 60 ms;層厚5 mm,層距1 mm。行擴散成像掃描:TR 7900 ms,TE 73 ms,b值取0和800 s/mm2,層厚4 mm,層距1 mm,感興趣區(qū)域為非液化壞死部位,先后測量2次后取其平均值得出ADC值,并由我院影像科經驗豐富的醫(yī)師進行影像評估。
(1)比較兩組MRI擴散加權成像的影像特征。(2)比較兩組動態(tài)增強掃描的影像特征。(3)依據(jù)感興趣區(qū)域繪制相應的時間-信號強度曲線(TIC),依據(jù)TIC曲線圖對其進行分型:I型:單向型,強化值呈現(xiàn)持續(xù)增加趨勢;Ⅱ型:平臺型,強化值到達峰值時維持在一定水平;Ⅲ型:流出型,到達強化峰值后增強值呈下降趨勢,比較兩組患者各種分型占比。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良性組患者其MRI擴散加權成像的信號呈等高信號,其ADC平均值為[(1.81±0.67)×10-3mm2/s],惡性組呈高信號,其ADC平均值為[(1.24±0.26)×10-3mm2/s];惡性組ADC平均值顯著低于良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016,P=0.000)。
兩組分葉征、邊界模糊占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惡性組環(huán)狀強化、毛刺征、不均勻片狀強化占比均高于良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動態(tài)增強掃描的影像特征對比 例(%)
兩組Ⅱ型例數(shù)占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惡性組I型占比低于良性組,Ⅲ型高于良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TIC類型分布對比 例(%)
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該病癥早期無典型的臨床癥狀,因而常被患者忽略,致使病情惡化,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2]。因此,如何盡早的對乳腺癌進行準確診斷,對患者而言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上在診斷該病癥的金標準為病理學檢查,然而該種方式具有創(chuàng)傷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創(chuàng)面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且部分患者因年齡問題,機體耐受性較差,病理學檢查并不完全適用,因而應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4]。MRI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可以有效檢測出乳腺病變的部位、范圍等,但其受乳房內脂肪影響,在加上病變部位存在重疊信號,致使其對病變的性質評估的準確度較低[5]。而動態(tài)增強掃描MRI可以有效降低脂肪因素的干擾,可以有效強化病灶的特征,乳腺良性病變的病灶組織生長速率較為緩慢,其對周邊組織并未出現(xiàn)浸潤情況,病灶邊緣較為光滑、清晰。而惡性病變,病灶組織出現(xiàn)液化、鈣化等現(xiàn)象,因而其在MRI影像上多呈現(xiàn)分葉征、邊界模糊等特征;此外,惡性病變其血供較為充足,血流速率較快,進而加速了對比劑的流動速率,故在TIC曲線上常呈現(xiàn)Ⅲ型;而良性病變其血流速率相對較緩,患者靜脈中的對比劑流動速率相對較少,良性病變患者其信號呈持續(xù)增長趨勢,故其TIC曲線常呈現(xiàn)I型[6-7]。擴散加權成像可以對機體內水分子擴散運動進行觀察,在正常組織內,因細胞膜屏障作用其水分子的擴散范圍較小,而在病變組織內,其細胞膜存在破損情況,降低了其屏障作用,擴大了水分子的擴散范圍[8-9]。本研究結果顯示,良性組患者其MRI擴散加權成像的信號呈等高信號,惡性組呈高信號,惡性組的ADC平均值顯著低于良性組,惡性組的環(huán)狀強化、毛刺征、不均勻片狀強化占比均高于良性組,惡性組的I型占比低于良性組,Ⅲ型高于良性組,這表明應用動態(tài)增強掃描MRI及擴散加權成像診斷乳腺病變性質可以客觀評估病變的良惡性。
綜上所述,臨床上在評估乳腺病變性質患者時應用動態(tài)增強掃描MRI及擴散加權成像診斷的效果較好,可以客觀評估乳腺病變的良惡性,為臨床早期篩查乳腺癌及后續(xù)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觀的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