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國際學校)
Ticking time(自我評定)是譯林版小學英語中新增的板塊,設置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并通過評價了解自己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讓學生既可以體驗成功,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進而調整學習方法,提升小學英語學習的有效性。
在大部分教學活動中,評價往往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無論是教師評價還是學生的自我評價,都是在學習完成之后通過評價來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但這樣,改正錯誤、彌補不足的良好時機已經錯過,只能在后續(xù)的學習中盡量避免類似錯誤的出現,而本節(jié)課的不足就需要大量的時間來改正。因此,教師應以轉變思路,將Ticking time的板塊放在正式課程講授之前來進行,這樣學生就可以明確自己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一旦學生發(fā)現沒有完成目標任務就會主動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盡可能地完成任務。這樣,Ticking time不但有評價的功能,還具有學習導向的功能。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4 中“At the snack bar”這一內容的第三課時教學為例,該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為:復習所學單詞與句型,并掌握字母X 的發(fā)音,能夠綜合應用所學語言。結合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的自我評價表可以如下所示。
?
上表是學生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與方向。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可以就自己的學習掌握情況自己給自己打星。在教學活動之前展示出評價標準,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學習效果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在譯林版小學英語的Ticking time板塊中,一般評價的項目涉及三個:單詞、句型以及語音。但這三個部分的還會涉及其他內容。為了讓學生對自我收獲有更加清楚的認識,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分解,細分為更多的小任務。讓學生對每一個小任務的完成情況都進行自我評價,以提升評價的時效性與針對性。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改正。
仍以“At the snack bar”為例。在閱讀小韻文的板塊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分解,完成不同級別的任務可以獲得不同的星星評價。
?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提問“What would you like? Anything else?”這樣就可以對句型進行簡單的復習與鞏固,然后教師可以再次提問“What would he/she like?”如此就可以順利地引出小韻文的教學。通過男孩想要什么來學習小韻文,學生可以進行跟讀,或者在學生之間展開閱讀比賽也是不錯的選擇,看看哪個學生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該小韻文進行改編,對學生改編的成果加以點評。這種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學生則可以依照上表的評星標準給自己打分;為了保證評價的真實性,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抽查檢測。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引導學生實現了真實有效的自我評價,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活動的開展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應當是評價的主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學習內容,自主設置課堂評價標準,自主設置目標與評價標準,自己來完成。這樣,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以譯林版小學六年級“The kings new clothes”的教學為例,在一組學生完成的對話表演之后,教師可以邀請其他學生對其進行評價。有的學生表示要給三顆星,因為語言應用得十分熟練;但有的學生表示給兩顆星就可以了,因為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沒有肢體語言和感情。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評價標準,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性、真實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析探討,設置一個評價標準。
?
在自己制定了評價標準之后,學生學習與表演的欲望更加強烈,為了獲得三顆星,學生會將所學知識靈活且正確地應用在表演中,提升了教學效果。實際上,在制定評價標準的過程中,學生會自己發(fā)現需要學習的內容,需要達到的高度,進而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學習。
綜上所述,學習是學生的任務,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自我評價。譯林版小學英語中的Ticking time板塊為學生自我評價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我們要充分發(fā)揮這一板塊的導向作用,將其與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并發(fā)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如此,才能讓學生通過自我評價認識自己的問題與不足,進而改進學習方法,促進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