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鐳
摘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逐漸加深,我國對小語種的人才需求力度也在逐漸加大,目前我國小語種人才市場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但是與之相匹配的人才培養(yǎng)市場卻依舊面臨著師資不均衡、職稱結構不完善的問題。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開展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的必要性,接著對目前我國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最后針對目前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旨在為促進我國小語種人才整體培養(yǎng)質量獻言進策。
關鍵詞: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踐
引言
在“一帶一路”、亞太經合組織等國家對外開放大型戰(zhàn)略的層面上,把培養(yǎng)小語種人才作為培育外語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對外貿易、外交和經濟發(fā)展輸送小語種人才,提升整個小語種人才隊伍的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為了提高小語種人才的整體素質,教育部門應當首先了解市場需求,壯大師資隊伍,有針對性的提升人才素質,為我國推動深層次對外開放提供人才保障。
1.當前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的必要性
一方面我國疆土遼闊,與許多國家直接接壤或間接接壤,隨著全球化的程度逐漸加深,出境游和入境游人次呈現爆發(fā)式增長,旅游市場成為帶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旅游人次的逐漸增多,尤其是小語種國家如日本、韓國、泰國等周邊旅游市場的火爆,使得當前市場對于相應小語種人才的呈現供不應求的態(tài)勢。另一方面我國加入WTO之后,相繼主導建立了金磚國家組織、APEC亞太經合組織,實施了“一帶一路”戰(zhàn)略,與日韓、東盟、西亞、歐盟等國家和組織的對外貿易活動也日漸頻繁,而文化、科研、經濟活動交往的日漸密切也使得國家對小語種翻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因此集中力量推動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迫在眉睫。
2.當前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小語種人才正式起步于我國加入WTO之后,雖然在教育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從目前小語種人才現狀來看,我國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中仍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師資力量分配不均
高質量小語種教師隊伍在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提升學生質量和擴大招生規(guī)模影響深遠。以我國部分邊陲省份如云南、內蒙古、黑龍江為例,上述省份直接與東南亞國家、蒙古和韓俄接壤,應當是培養(yǎng)小語種人才的第一線,但是由于硬件原因或待遇原因,具備豐富教學經驗的小語種教師在選擇發(fā)展地點時往往會選擇更具吸引力的北上廣地區(qū),進而促成了師資力量分配不均的現狀。
2.2 學生實踐機會不夠
小語種人才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細致且復雜的過程,一個小語種人才從初學到能夠完美融入工作需要長時間的培養(yǎng),除了要在學校熟練掌握聽說讀寫等理論知識外,還要進行大量的社會實踐才能夠掌握翻譯、口譯等技能。當前社會中,用人單位往往招不到能夠直接上手的小語種人才,其原因大部分源于在校時間實踐機會不夠所致,畢業(yè)生從進入工作到熟練工作往往需要較長的周期,也造成了人才素質與用人單位需求不匹配的情況。
2.3 教學過程實施不合理
由于我國大部分高校小語種學科的建立時間較短,對于教學模式仍處于探索到成熟的中間期,對于課程設置、教學目標管理等教學活動的實施缺乏大范圍成功可推廣的經驗。部分小語種門類甚至沒有形成行業(yè)統(tǒng)一高度認可的教材版本,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和速度。除此之外,在考察小語種人才學習情況方面,目前的考核制度過于關注對教材內容的死記硬背,對于學生的實操能力缺乏關注,一定程度上也偏離了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的初衷。
3.提高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和實踐的對策
推動小語種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就要針對目前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開展研究,探索符合我國目前現狀的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路徑,具體來講,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3.1 加強小語種師資隊伍建設
只有做好小語種師資隊伍建設,才能保證小語種人才的持續(xù)供應與傳承。對于邊陲省份等偏遠地區(qū),應當有當地教育部門出面,依托本地高校,提升人才配套設施建設,針對小語種人才提高待遇收入,廣泛到全國各地開展招賢納士,引進高素質人才,為開展小語種人才教育提供堅實的后備保障。
3.2 增加實踐機會
小語種人才的培養(yǎng)方向需要與市場需求相匹配,做好人才培養(yǎng)與用人單位的有效銜接對于企業(yè)單位、學校和學生都具有重要意義。為了使畢業(yè)生能夠快速上手,學校要在學生在校期間提供廣泛的實習機會,把市場導向作為培育人才的重要目標,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除了要關注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還要把實踐能力和經歷作為考核的重要參考。
3.3 完善教學過程
做好課堂教育環(huán)節(jié),完善教學過程,應當從以下三方面做起,一是針對部分冷門小語種,召集國內領域內權威學者和高校負責人開展統(tǒng)一教材編制,教材的編制務必要兼具理論和實踐屬性,以為科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二是學科設置上,鼓勵有條件高校設立小語種學科,做好小語種教學普及工作,學科的設置要盡量向精細化、專業(yè)化方向延伸;三是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可以探索開展復合小語種人才,諸如針對社會需求開展小語種貿易類人才、旅游類人才、外交類人才,學制上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延長。
結束語:
綜述所述,目前我國對于小語種人才的需求巨大,并取得了一些列成果,但是實際情況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完善小語種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材、為畢業(yè)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盡快形成成熟可復制的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提升我國整體小語種人才隊伍質量。
參考文獻
[1]魯錦松.試論小語種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171-172.
[2]赫美萍,單廣勇,黃明子.“一帶一路”背景下小語種國際人才培養(yǎng)重點思考[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11):44-46.
[3]楊雪竹.當前創(chuàng)新性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研究與實踐[J].才智,2020(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