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衛(wèi)
摘要:“逆向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小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總是偏愛正方向去思考問題并尋求解決辦法。其實,對于某些問題,尤其是一些特殊問題,從結論往回推,倒過來思考,從求解回到已知條件,反過去想或許會使問題簡單化。
關鍵詞:數學教學;逆向思維;打破常規(guī);創(chuàng)新意識
在分析、解答問題時,順向思維是按照條件出現的先后順序進行思考的;而逆向思維是不依照題目內條件出現的先后順序,而是從反方向(或從結果)出發(fā),進行逆轉推理的一種思維方法。小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偏愛于順向思維,對一些運用逆向思維解答的問題,總是數學教學中的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接觸更多的新知識,還能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加強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并在思考過程中實現求同存異。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逆向思維的訓練與培養(yǎng)。
一、學科融合,相互滲透
數學課中,教師如果單純的向學生灌輸逆向思維的作用和運用,效果是很差的。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呈現了太多的枯燥、模式化的東西。相反,語文等學科的生動性、多元性和開放性則容易讓學生接受。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時可以使各學科的相互融合,利用不同學科的特點,向數學滲透逆向思維。
比如,小學語文中的《司馬光砸缸》這一課,學生們是很熟悉的。其實,“司馬光砸缸救人”就是一個逆向思維的精彩范例。有人落水,常規(guī)的思維模式是“救人離水”,而司馬光面對緊急險情,運用了逆向思維,果斷地用石頭把缸砸破,“讓水離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
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多運用一些像“司馬光砸缸”這樣的逆向思維的故事,逐漸對學生滲透逆向思維。學生不但愿意聽,也會逐漸明白,有好多難題的解決運用逆向思維會更迅速。
二、借助例題,巧妙運用
平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學生總是習慣利用從前到后、從頭到尾,按照條件出現的先后順序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這是典型的“條件導向法”。可一旦遇到條件不足的問題就會一頭霧水,無從下手。而數學中有些題型利用這種思維方式很難解決,那我們就可以改“條件導向法”為“目標倒推法”,通過問題來推理所需的條件,往往會很輕松的解決。
例如:某加工廠生產一批零件,原計劃每天生產2000個零件,10天可以完成,實際每天加工2500個零件。實際比原計劃提前多少天完成了這批生產任務?
要知道“實際比原計劃少用多少天”,就必須用“原計劃生產的天數減去實際生產的天數”,“原計劃生產的天數”題目中已知,“實際生產的天數”未知,要求出“實際生產的天數”,就必須要知道“生產零件的總個數”和“實際每天加工的零件個數”兩個條件。
因此,求生產零件的總個數就是我們解題的第一步,可列出算式:2000×10=20000(個)。第二步算出實際生產的天數,列出算式:20000÷2500=8(天)。第三步求出實際比原計劃少用多少天,算式為:10-8=2(天)。綜合列式為:10-2000×10÷2500=2(天)。因此,實際比原計劃提前2天完成了這批生產任務。
三、趣味謎題,強化訓練
在教材之外,有許多的趣味數學謎題,其中不乏運用逆向思維解決的問題。教師平時可以帶領學生多研究一些此類的題型,學生既喜愛這樣的挑戰(zhàn),更能從中獲得逆向思維的運用和訓練。
比如,“走迷宮”這類的思維燒腦題型,一般在此類題目中,學生的思考重點往往在于“從入口找出口”。然而,對于同一個終點,我們面臨著諸多路徑的選擇和嘗試,因此難以找到正確路線。但我們如果引導學生倒著思考“從出口找入口”,此類難題就迎刃而解了,這便是逆向思維的妙處。
又比如,有一道趣味題是這樣的:有四個相同的瓶子,怎樣擺放才能使其中任意兩個瓶口的距離都相等呢?可能學生琢磨了很久還找不到答案。那么,辦法是什么呢?原來,把三個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頂點,將第四個瓶子倒過來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來了。把第四個瓶子"倒過來",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維?。?/p>
逆向思維,就是采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學生總是會產生思維定式,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我們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的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學生掌握了這種思維方式,就會獨辟蹊徑,提高自身的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參考文獻:
[1]陳岳.在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逆向思維能力[J].教學研究,2007,04.
[2]丁文敏.逆向思維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南都學壇(自然科學版),2001,03.
[3]李伯玲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逆向思維訓練.現代閱讀,2011.06.
山東省德州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豐樂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