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瑤
摘要:書法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它的形成、傳播和發(fā)展有著深刻的歷史和復雜的文化背景。它與社會、民族、政治、宗教等方面聯(lián)系在一起,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重要文化現(xiàn)象。佛教傳入中國以來,與中國文化藝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書法作為中國獨特的藝術形式也不例外。隨著佛教的傳入,對佛經翻譯和傳播的需求開始擴大,臨摹佛經已成為佛教傳播的主要形式和首要任務。佛經書法由此形成并逐漸發(fā)展演變,最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宏大的視野。敦煌寫經上起魏晉、下至松原,在唐代大放異彩,透過它的身影依舊可以想象當年的大唐氣象。本文立足于唐代,分析唐代寫經書法的藝術風格與歷史價值。
關鍵詞:敦煌寫經;唐代寫經書法;藝術風格;歷史價值
敦煌經文有著悠久的歷史,書家出自僧侶、清教信徒等階層,還有許多書法家和畫家也都受到它的啟發(fā)。大量的敦煌手稿以其綿延的時代背景和豐富的書法風格而具有極高的書法價值。對于研究中國書畫藝術的演變,敦煌書法作品無疑具有豐富的考古意義。本文追溯到歷史盛唐時期,探析寫經書法藝術風格與當代價值。
一、正楷寫經
楷書經過鐘繇等書法大家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到唐初時已非常成熟。從歐陽詢、褚遂良到顏真卿,楷書書風各具特色的同時也有了基礎的體系。佛法與書法的緊密結合使得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寫經,正楷則為一重要部分。玄奘法師所譯的《瑜伽師地論》結字瘦硬骨法遒健,此卷書法與唐代薛櫻的《信行禪師碑》用筆結字皆有相通之處。觀其整體氣勢流暢,章法規(guī)整,筆畫細挺,結字內斂又不乏外放之筆,捺畫的外放恰到好處,收放自如得當,給人以收而不繃之感。尤其橫畫行筆多細挺,用筆細而不弱,有遒健骨氣,表現(xiàn)出書寫者的深厚功力。
二、行草寫經
寫經中的正楷多用于正式場合,在臨摹、闡釋重要經文之時需以正楷書寫。但除了正楷之外,行草寫經也有著重要地位。唐代的行草經過張旭、懷素等大家的發(fā)展與完善,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有著自己獨特的風采。行草與正楷相比,書寫筆畫的簡略、快捷已成為了它特有的優(yōu)勢,由于寫經群體眾多,民間所占比重最為重大,于是百姓生活中習經的課本、閑暇時的隨筆抄經,寺廟里的瑣事文書,學習佛法研習經書的隨感等皆用行草書寫就。
三、“圓融”之相通
“圓融”之意出自天臺宗,在天臺宗出現(xiàn)之前,“圓”還并未在佛教藝術的審美范疇中有所體現(xiàn)。但從“圓”的本義來看,其具有包容、吸納、圓滿之義,而在智顗那里,這部分的含義被進一步賦予了新的意義,認為其具有化融萬物的特性。佛教認為世間皆苦,想要擺脫這諸多束縛,就要修行至佛教的最高境,即“涅槃心境”也稱之為圓寂或圓融之境,之所以稱之為“圓”,是因為佛教將“圓”看作是-種最高的精神理想和審美理想,是一種相融相契的最高境界。
在寫經書法中融入了佛教“圓融”的思想,此來達到寬潤、厚重、豐膚的效果?!皥A融”與“點畫”間的關系在唐代楷書中體現(xiàn)的最為明顯。唐代的楷書之法已幾近完備,起收筆皆需藏鋒,筆筆皆有法度,所以有“尚法”之稱,點、橫、撇、捺間皆是逆起藏收,突出的是正是一種“圓融”之勢。
《大涅槃經》便巧妙體現(xiàn)了圓融之思想。章法規(guī)整,字體擺動有致,大小相間。全文氣息流暢,乍看之下雖字字獨立,無明顯連帶,但書者以氣韻貫穿始終,如山澗流水潺潺。細觀結字,納前人用筆之精妙,首尾多按筆,遒美圓勁,處處透露著圓融之意。
四、“參悟”之創(chuàng)新
禪宗以往所講求的是一種自在清凈、參禪悟道的“禪定”。而在中晩唐時期,佛教僧徒在以南宗慧能為代表的“見性成佛”、“機鋒棒喝”的創(chuàng)領下,不再拘泥于以往的“禪定”之法,拓展了對“禪”的諸多詮釋,使得“禪悟”的范圍衍生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僧人們也開始藉由書法藝術作為“禪悟”的途徑。人的本性通過狂草這一獨特的書法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出書寫者的本性,在保證其用筆和可識讀的前提下,這些書作追求著一氣呵成的連貫性,這不僅是對“禪”的追求,同樣是佛教書法藝術對個性的解放。自此,唐代中晚期逐漸流行起一股“禪入書、書參禪”的狂禪之風,這種狂禪之風在《恪法師第一抄經》得到了別樣詮釋。此草書經卷在麻紙上寫就,看似下筆草率信筆草草,實則不然,全卷字態(tài)多變,點畫圓潤但不拖沓,圓轉中偶帶方折。結體規(guī)整又不拘泥于框架,行距緊密,雖字字獨立但以氣韻貫通全文,體現(xiàn)了書者自我個性的別樣流露。
五、“本心”之真我
禪宗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在唐代影響甚廣,更是直接影響到了書法藝術領域,并在中晚唐時期刮起了一陣書法芝術的“狂禪”之風。禪宗六祖慧能以“心既是佛”直指本心,所以為了找尋真知本我,需要放下心虛、清凈寡淡,以靜坐參禪的方式求得明悟“本心”
《法華玄贊經卷》以草書寫就《法華經》,將經文中“空”的思想詮釋了出來。此經卷行草相參,疏密相間,字形雖小但一氣貫通毫無滯澀之感。點畫間粗細搭配得當,方圓兼?zhèn)?,張弛有度,墨色濃郁,牽絲映帶中表現(xiàn)出作者嫻熟的筆法,清凈的用筆中又隱露出作者質樸本心的表達。
六、結束語
隨著佛教繁榮的發(fā)展,唐代僧人與唐代書法家的交往從未中斷。從唐代開始,僧人書法家就受到了二王書風的影響,恪守這一規(guī)則。在時代變遷的影響下,在禪宗的影響下,他們逐漸具有了審美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自我風格。使唐代的書法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多種特征,對當時書法和禪宗的變化有了深刻的認識。以及佛經為后人書法學習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參考文獻:
[1]王冬齡.劉燦銘寫經書法的時代精神[J].中國書法,2016(03):82-85.
[2]李剛田.臨北齊摩崖寫經[J].青少年書法,2013(14):17-19.
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