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玲
【摘? ? 要】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每框題末尾的“拓展空間”欄目,推動著教學由課堂延伸到課外,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助力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及創(chuàng)新作業(yè)設計。用“拓展空間”創(chuàng)新作業(yè)設計的實施路徑分為社會調查類、搜集分享類、明理辯駁等三個類別,促進課程目標的整體實現(xiàn)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關鍵詞】拓展空間? 創(chuàng)新作業(yè)設計? 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4.057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突出強調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2016年7月,教育部、司法部及全國普法辦印發(fā)實施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求遵循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特點,采取科學的教學方式,注重知行結合,貼近學生生活,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的實效。為了踐行國家相關教育文件的理念,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在每一框題的最后設置了“拓展空間”欄目,將課堂教學拓展到課外實踐,為創(chuàng)新作業(yè)設計提供了方向和實施策略,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一、“拓展空間”創(chuàng)新作業(yè)設計
(一)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在于傳授學生知識和提升能力,更在于通過實踐環(huán)節(jié),將理論觀點轉化為生活中的實際要求,強調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特別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巴卣箍臻g”是將課程知識帶入實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走向更廣闊的生活領域。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其能夠自覺把課堂所學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進行分析、判斷,并加以指導自身行為。
(二)助力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拓展空間”主題明確,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讓學生在理解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引導學生注重情感體驗,注重能力培養(yǎng)與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如部編版八上第四課第二框“以禮待人”中的“拓展空間”要求:1.分小組搜集社會生活中講文明、懂禮貌的事例,辦一期板報。2.結合調研結果,開展一次以“文明有禮,從我做起”為主題的演講活動。需要學生學會搜集信息,小組合作,開展調查研究,舉辦一期板報,開展一次主題演講。這一“拓展空間”的要求可通過多樣的作業(yè)形式進行落實、延展,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中“學會學習”“責任擔當”和“實踐創(chuàng)新”等的培育。
(三)創(chuàng)新作業(yè)設計
作業(yè)布置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道德與法治》的作業(yè)大多以書面作業(yè)為主,多是學生獨自完成,生生、師生之間的合作很少,實踐類作業(yè)較少,評價形式比較單一,很難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以“拓展空間”為基準來布置作業(yè),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課程知識,更重要的是把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中,使《道德與法治》課程真正成為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德育課程。
二、“拓展空間”助力核心素養(yǎng)的實施路徑
(一)社會調查類
社會調查類作業(yè)是指以“拓展空間”為依據(jù),確定主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合作考察或分析現(xiàn)象,最終得出結論的作業(yè)。如部編版八上《道德與法治》第八課第二框“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中的“拓展空間”要求:1.查閱相關資料,選取一個危害我國國家安全的實例,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2.開展國防意識調查:查閱相關資料,設計調查問卷;在社區(qū)和學校開展問卷調查;對問卷進行統(tǒng)計,撰寫調查報告;小組展示交流。針對這一“拓展空間”,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先讓學生進行分組,分為問卷設計組、問卷調查組、問卷分析組、行動建議組、撰寫報告組等,每組按照具體分工完成相應的作業(yè),在完成的過程中,學生的問卷設計能力,與人交流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文字寫作能力都有所提升,更好地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二)搜集分享類
搜集分享類的作業(yè)是指以“拓展空間”為依據(jù),學生課下分組搜集相關事例,完成閱讀整理,并通過演講,小報、板報等方式與同學交流。這一類作業(yè)需要學生先就主題進行資料篩選,自主閱讀,并將自己的理解分析進行整理展示,通過這一過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得以顯著提升。如部編版八上《道德與法治》第四課第三框“誠實守信”中的“拓展空間”要求:1.分組搜集身邊的誠信典型人物及其事跡,與大家分享。2.思考:他們?yōu)殂∈卣\信付出了哪些努力?他們堅守誠信的原因是什么?3.以“傳承中華誠信美德”為主題,撰寫演講稿,在班級組織一次演講比賽。針對這一“拓展空間”,在設計“活動化作業(yè)”時,可讓學生分組搜集身邊的誠信典型人物及其事跡,“身邊”的范圍可由身邊的同學、家人等延展至各行各業(yè)中,并思考他們?yōu)殂∈卣\信付出的努力以及堅守誠信的原因。通過學生的自主搜集更能讓學生理解誠信的重要性,誠信無價。將他們的感受寫成演講稿進行全班分享,也更容易激起大家的共鳴,有利于學生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質養(yǎng)成。
(三)明理辯駁類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容易片面化、極端化,明理辯駁類“拓展空間”將學生難理解、容易理解片面的知識融進事例或觀點中呈現(xiàn),并提出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進一步佐證教材觀點。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上第九課第一框“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中的“拓展空間”要求:有人認為,和平與發(fā)展是世界的潮流,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我們國家積累了巨大的實力,再也不用擔心國家安全了,你是否認可這一觀點?談談你的理由。這一明理辯駁類的拓展空間鼓勵學生表明自己的看法,可通過作業(yè)的形式搜集整理相關事例,利用課前或課后完成,課前可對知識進行預先理解,再在課堂上對于疑難點一一突破,課后可對知識進行深化補充,通過結合具體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生生交流探究、思考辨析,使“生生經驗的沖突、碰撞、共認,促進學生經驗的調整、擴展”,使學生能夠加強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知識的深度理解。與正文的主體知識內容密切相連,讓學生對于教材知識的理解更加省力,同時讓學習過程變得輕松。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索、分析理解、深度內化、語言表達等各項能力都將逐步提升,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徐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拓展空間”欄目的運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
[2]張廣宇.部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教材使用建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