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芯巧
【摘 ? ?要】家校共育是當前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同時也是經濟、文化發(fā)展大背景下,社會各界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科學認知。本文中我就重點針對基礎教育,以小學階段的教育開展作為例子,結合我的教學實際經驗,談談我們應當如何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關鍵詞】小學教育 ?家校共育 ?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3.093
當前,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人們的生活理念尤其是涉及個人發(fā)展等方面的思維和觀念也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這直接帶來了整個社會的包容和開放。作為一名執(zhí)教于小學階段的教師來說,我在從事本職工作過程中感受到最為明顯的一項就是社會大眾的教育意識逐步增強,尤其是在學校教學過程中,學生家長不僅能夠進一步認識到教育對于孩子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性,也一定程度上明確了作為家長配合學校工作的必要性,從而逐步實現(xiàn)學校和家庭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密切配合。因為從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來看,教育就是為了培養(yǎng)人才,而對于學校教育來說,本著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目的,學校教育中所涉及的內容大多屬于各學科理論知識方面,即使是在當前素質教育教學體制強調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方位素養(yǎng)的前提下,學校教育在教學內容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呈現(xiàn)教學重點上的區(qū)分;而從教學時間的劃分來看,學生在校時間根據(jù)年級的不同也有所差異,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除了在校期間,學生大部分時間還是回歸于家庭,所以家庭才是學生終身的課堂,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才是學生終身的教師。因此教育不能局限于學校,而是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責任。
本文中我想探究的是小學階段的家校共育工作的開展。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啟蒙階段,尤其是思想方面,不論是智力還是道德,甚至是基礎的學習能力和為人處世技巧都處于懵懂狀態(tài),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知識教學和道德啟蒙,塑造學生健康的身心以及良好的知識素養(yǎng)。而從小學階段的教學實際來看,小學生在校時間較短,因此不論是從根本還是客觀的層面來看,小學生思想和行為根本上帶有的是家庭的印記,學校教育更多的是引導和糾正。因此小學階段是學校和家庭共同決定著學生的未來成長發(fā)展效果,相比起其他階段的學生來說,家校共育模式的開展對于小學教育更加重要,效果也相對更加凸顯。因此本文中我想從教師的角度去具體的探究,當前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高質量,高效率的實現(xiàn)家校共育。
一、以家長會為基礎,保證線下交流渠道的暢通
當前新時期,我們在不斷的根據(jù)素質教育教學體制的新理念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但改革并不意味著盲目的摒棄,反而是先要夯實原有基礎形式,進而實現(xiàn)循序漸進的改革和實踐。就如家校共育工作的開展,我們勢必需要先依賴于傳統(tǒng)的家長會等基礎形式,保證線下綜合性、基礎性溝通渠道的暢通。
首先,在小學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家長會的作用。眾所周知,家長會就是將全體學生家長聚集在一起,進行學生階段性成果的總結,從而讓家長基礎性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新時期的家長會,我們不僅是將成績通報給家長,更是要將素質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具體的解釋給家長聽,并且充分的做好學期教學規(guī)劃,了解家長對于各學科教學的意見反饋,從而進一步明確小學教育的家長訴求,以此為參照改革教學內容,同時也讓家長進一步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為激發(fā)家長的家校共育意識奠定基礎。
其次,在家長會這一基礎的線下家校共育渠道之外,我們還可以開展家訪。所謂家訪和家長會的區(qū)別就在于是“小集體”,甚至是一對一的形式,通過家訪我們要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進一步接觸不同性格特性的學生家長,從而針對性的找到和不同家長溝通的方式,同時也有針對性的制定下一步的家校共育策略。此外,還能更為細致的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相關內容,為教師和家長的進一步配合奠定基礎。
二、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媒介,打造線上及時溝通平臺
當前新時期,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多媒體進學校勢如破竹。所以在家校共育方面,我們也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實時性、開放性特性,打造家長和教師,以及學校之間的交互平臺。
首先,在小學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的利用微信、QQ等現(xiàn)成的交互軟件實現(xiàn)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即時互動。因為從當前的社會發(fā)展形勢來看,隨著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很多家長奔波忙碌于工作之中,頻繁的家長會和家訪不現(xiàn)實也不方便,而通過線上交互軟件,微信群、QQ群,或者是單純通過交互軟件都能夠及時將學生的學習情況通報給家長,同時也能從家長那里了解到學生的校外情況,從而做到教育的綜合性考量,提高教學效率。
其次,在小學的家校共育工作開展方面,還可以以學校平臺為依托,實現(xiàn)和家長之間的交互。如學校開設的網(wǎng)站,通常會有家長反饋等模塊,我們可以聯(lián)合家長及時上傳作業(yè),收取當天布置的課下任務等,從而能更為有效的督促學生的學習,同時也能讓家長更明確每一天的教學任務和成果,和教師一起完成學生學習上的督促和檢查工作。
三、家長進課堂,引導家長參與學校教學實踐
要想實現(xiàn)家校共育,我們需要改變家長的觀念,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家長親身體會,親眼所見。
首先,在小學教育過程中,我們所構建的課堂不論是氛圍還是教學模式的實踐上都會有更強的靈活性和趣味性,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邀請家長“進課堂”,親身參與課堂學習活動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小學教育,了解小學課堂,進而了解小學教育的要求,潛移默化地激發(fā)家長的實踐意識,從而實現(xiàn)主動地監(jiān)督和配合。
其次,在小學階段的家校共育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的教學實踐,這里所講的教學實踐,主要是指知識學習之外的學?;顒?,這樣一方面可以融洽家長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學校開展的各類活動了解學生的發(fā)展情況,進而在配合教師和學校工作方面更加有默契度。
總之,家校共育是小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教師我們在家校共育工作開展方面要做行動的主動者和主導者,尤其是引導部分家長教育教學理念和意識的改變,更要通過家校共育教給家長正確的教育方法,從而實現(xiàn)科學的學校教育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結合,塑造一個從學校到家庭,乃至社會的良好教學循環(huán),最終實現(xiàn)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魏堪才.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拓寬小學家校共育實踐探索[J].考試周刊,2019(36).
[2]張昭勤.新時期如何做好小學家校共育工作的有效性探究[J].好家長,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