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曉波
中圖分類號:G8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06-102-02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當代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現狀以及發(fā)展要求,然后指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大學生體質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最后從多方面入手提出解決策略,以推進體育課程教學精細化改革,為大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提供專業(yè)教學指導。
關鍵詞 大學生;體質健康;體育教學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互聯網+”信息時代,計算機和手機成為了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用品,但是正是這些智能設備占據了大學生大部分的課余時間,大學生集體成為“低頭族”和“手機控”,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在意自己的體質健康,這導致大學生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體質較弱的問題,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高校體育課堂是大學生學習健康知識、形成科學鍛煉習慣的關鍵,然而在近幾年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沒有被引起足夠重視。
一、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現狀及要求
(一)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
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是對其身體機能和整體素質做出的健康評定,其屬于“健康”范疇中的基礎性概念,更為專業(yè)化,也更關注身體本身。就近幾年來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呈現出多方面的問題,首先,大學生原本處于身體機能最佳的年齡段,但是很多大學生的體脂率、心肺功能、力量和耐力等都達不到合格線的要求,長期缺乏鍛煉的情況下,很多大學生根本無法通過體育考核。其次,大學生普遍存在過于肥胖或者過于消瘦的情況,營養(yǎng)不良或者營養(yǎng)攝入不均衡導致身體機能下降。最后,大學生往往因為久坐而形成了頸椎、腰椎等方面的問題,身體素質較差。
(二)大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要求
身體作為“革命的本錢”承載著大學生未來的理想實現,沒有好的身體素質,大學生在學習和未來就業(yè)方面都會遇到困難。結合我國在2007年頒布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來看,大學生體質健康是有相應的標準可參考的,各高校將學生體質健康培養(yǎng)方面的任務交到體育教師身上,對于占比較輕的體育課來說存在較大的壓力。大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形成積極的、良好的鍛煉習慣,并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基于各種科學數據來對照自己的體質情況,然后形成相應的體質健康計劃,高校體育教師和輔導員都應該關注學生體質健康的發(fā)展。
二、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在提升大學生體質方面的不足
(一)重體能教學輕體質健康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了體育教材的內容,形成了科學的體育教育體系,但是大多學校在開展體育教學時并沒有按照教材的設計來實施,相應的教育內容呈現出碎片化的狀態(tài)。而且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體能考核是比較嚴格的,學生需要在每個學期完成相應的體能考核,但是學生往往臨考“抱佛腳”,通過體能考核并不代表形成了運動鍛煉及健康生活習慣,也不能代表學生體質健康。
(二)體育項目豐富學生難以全部掌握
高校體育教學為了豐富課堂內容,教師通過設置比較多的體育學習項目,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多種體育項目的特色,并找到自己適合且喜歡的項目。但是事實上,高校體育課時有限,學生不能完全掌握各類體育項目的要義,也難以實現對某項體育項目的專業(yè)學習,不符合學生體質健康的發(fā)展要求。
(三)缺乏入學體質測評及持續(xù)記錄
由于對學生進行體質測評需要諸多專業(yè)儀器設備,還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全校學生進行一次體質測評需要多天時間,很多高校沒有為新入學的學生開展體質測評,更沒有對學生體質進行持續(xù)的觀察和記錄,導致學生對自身的體質情況也不是很了解,在生活中不注意加以改善。
(四)沒有形成體質健康教學資源體系
在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教育中缺乏充足的健康教學資源,雖然在大學體育教材中有相應的關于增強體質、養(yǎng)成健康習慣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理論性強,學生無法有效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因此,還是需要體育教師來對學生展開指導。由體育教師來整理、制作相應的體質健康教學資源,讓學生獲得更為直觀的學習體驗。
(五)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學生個體的指導
高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情況存在差異,但是體育教師對于學生個體情況缺乏了解,一方面是因為體育教師在教學時沒有相應的學生體質健康數據作參考,另一方面是高校學生多、體育教師少,一個體育教師帶很多班級,難以認全所有學生,因此很難實現對學生個體的有效指導。
三、基于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
(一)轉變高校體育教育理念,重視學生體質發(fā)展
高校體育教育應融合時代需求,形成全新的素質教育理念,循序漸進地開展體育教學。高校體育教師應當將學生體質健康放在體育教育的基礎位置,為大學生提供健康基礎知識方面的教學,比如讓學生認識到身體機能的概念、意義,以及促進身體各項機能良好發(fā)展、保持最佳狀態(tài)的方法,讓學生從轉變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出發(fā),為體質發(fā)展打好基礎。對于大學生來說,必須要先抵擋諸多外界誘惑,養(yǎng)成早睡早起、均衡飲食、不熬夜、不長時間玩手機的習慣,走出“宅文化”,才能真正保障身體各項指標的健康。
(二)每學期設置重點教學項目,增強體質教育效果
針對以往教學內容過于豐富多樣的情況來看,在增強學生體質方面有必要設置一些重點教學項目,讓學生對體育知識形成強化記憶,最終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并能夠堅持下去。比如當前大學生的心肺功能及耐力相對較差,而心肺功能強大之后,學生的精力也會比較旺盛,能夠更加活躍起來,找回年輕人的精神狀態(tài)。比如通過足球、籃球、排球這類項目來提高學生的心肺功能,比單純讓學生進行長跑要有效的多,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也避免的課堂教學的枯燥。
(三)設計入學體質測評,跟蹤學生體質健康數據
基于國家對大學生體質健康重視方面來看,高校應對學生進行體質測評,并在推動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的同時,做好相應的數據記錄,以觀察體育教育在學生體質健康方面的作用。首先,當新生入學時,應該為新生建立體質檔案,并盡可能在新生報到之后、正式開課之前完成新生體質測評工作,并通過數據分析軟件來了解新生體質情況,然后在每學年都為學生進行一次體質測評,為每個學生提供體質測評對比及分析報告。在開展體質測評時,可以結合高校每年例行的體檢展開,這樣可以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情況有更為立體的把控。
(四)整合體質健康教學資源,構建完善資源體系
高校體育教師往往是擅長某一項體育運動,比如有的是籃球專業(yè)出身,有的是體育舞蹈專業(yè)出身,但是在承擔高校體育教學時,很多教師不能僅僅教授自己擅長的專業(yè)內容,要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體育教學,所以,高校教師也有必要在備課中學習、收集體質健康方面的教學資源,構建出完善的教育資源體系,這樣在教學中就不會“捉襟見肘”。針對很多大學生不愛運動的情況來看,體育健康教學資源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及合作效果,比如設計課余體育游戲,并讓這種游戲在學生之間流行起來,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體質。
(五)分析學生個體差異,提供有針對性的評價指導
在高校中因為專業(yè)不同,男女生比例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機電類、建筑類專業(yè)中,男生比例明顯較高,而像外語類、文學類專業(yè)中,女生的比例更高一些。所以,教師應合理分析每個班級的情況,針對不同專業(yè)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專業(yè)要求來設計不同的教學課程,并不一定所有班級的課程都必須完全一致。另外,高校體育教師應結合學生每年的體質測評報告及相應的數據來展開教學設計,而且有必要掌握每個班級中每名學生的體質情況,在教學中進行分層,并緊抓“后進生”,對體質較差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學。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體質健康情況的不均衡以及整體下滑現狀應該引起高校的注意,在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應深度開發(fā)體質健康教育資源,并為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評,持續(xù)跟蹤學生體質健康情況,為社會輸送體質健康、身心狀態(tài)良好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張韻.從大學生體質現狀淺析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9,21(05):77-78.
[2]譚海波.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分析與體育教學改革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8):53-55.
[3]王擎宇.基于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普通高校體育選項課教學模式[J].許昌學院學報,2019,38(02):17-20.
[4]梁莉.試析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8):94-95.
[5]董潤峰.大學生體質健康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路徑分析[J].新西部,2019(03):165+162.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