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敦運
在學習新內容前,許多教師都會提前用不同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對本課程的關注,我將這種“激發(fā)關注”稱為“制造課引”。
課引,其實很早就有,只不過教師們習慣把宏觀的叫做“課程宣介”,微觀的稱為“課堂引入”而已。
信息技術,尤其是抖音或快手走進校園后,“課引”,由平面升格為立體,由無形無聲升格為短視頻,這樣“抓住眼球”的速度與能力是傳統(tǒng)宣介無法比擬的。因此,我將這種高效激趣的抖音(或快手)叫做“課引性抖音(快手)”。
魏元帝惶恐不安
八月的一天,教物理的李教師發(fā)給我一段抖音,題目叫做“魏元帝惶恐不安”。
一見這個題目,我就猜想這可能有個我還不知道的歷史典故。
物理教師怎么突然愛上了“三國”?我很好奇,于是立馬點開。
59秒鐘,穿著紫紅漢服的李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一個皇宮里銅鐘自鳴的故事。
洛陽宮里的魏元帝曹奐,正與大臣們商討伐蜀的計策,沒想到宮門口的那座大銅鐘突然“嗡、嗡、嗡”地響了起來。
心煩的元帝問:“誰在這個時候敲鐘?”
受命察看的太監(jiān),匆忙趕到宮門來問門將。
門將回答說:“沒有人敲啊,是它自己響的。”
太監(jiān)一聽,可嚇得不輕,他急忙趕到皇帝身邊,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輕聲稟告。
元帝聞言,臉一下子就變了色,有這等怪事?
……
就在元帝與大臣們翹首相盼時,欽天鑒一個人趕回來了?!氨菹?,太傅說,不必驚慌,這是蜀國遇到了大難。”
“蜀國有難,我國的銅鐘自鳴?”
“是啊,相隔幾千里呢。蹊蹺!”
“為什么會這樣?”
稍有停頓,突然,抖音中的李教師一把脫去漢服,露出西服接著說:“啊,這一學期,物理教師會告訴你這到底是為什么!”說著,他就亮出了一本《物理》,逆襲了一個大穿越,叫人忍俊不禁。
李教師制作的這一短視頻發(fā)到校園網(wǎng),點擊率直線攀升。管教學的副校長說,今年的物理學科,開了個好頭,學生的關注度比往常高很多。
趣從“不懂”起
會教書的教師,都會在開學前或者假期里,做一點課程宣介,或者在課前設有一個“引入”,這個“宣介”或“引入”所設置的懸念越大,引入的效率越高。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效率不僅包含課程啟動時的“初次參與率”,還包含學生參與后續(xù)學習的穩(wěn)固率及深度參與率。實踐證明,這三個“參與率”越高,教學的效果就會越好。事實上,沒有學生的參與,課堂教學就將無效,也就無所謂課程教學了。
所以,要把抖音變成“課引”,既要關注“課”,也要關注“引”,如果只涉及學科內容的簡單介紹,沒有相關的懸念吊起學生的胃口,還不如不做。因為只告訴學生“有這么回事”的報道性抖音,不僅會削弱學生對新課程所產(chǎn)生的心理期待,還會催生對教師“不了解學生心理需要”的感知定勢。而這兩種都是高效課堂的大敵。
研究證明,一個“課引”要在學生中贏得較高的初始參與率,首先必須設置懸念,而且這個懸念還不能馬上為學生揭曉。
眾所周知,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極為發(fā)達,許多問題學生都能很快上網(wǎng)找到相關答案。如果這樣,這個“課引性抖音”所設置的懸念,很快就會被破解,無法達到催生高參與率的目標。例如,上面講的“魏元帝因銅鐘自鳴而惶恐不安”的故事,一旦學生明白了是“蜀國發(fā)生了地震,連銅山都崩裂了,當?shù)卣鸩▊鞯铰尻枙r,正好與宮門口的大鐘產(chǎn)生了共振,所以大鐘就不敲自鳴了”,還有多少人會保持跟隨教師繼續(xù)求知的欲望?所以,從這一角度看,李教師制作的這個抖音,其實是可以這樣改進的:隱去“魏元帝”“洛陽”“蜀國”“太傅張華”這幾個敏感的關鍵詞,提高所設懸念的“灰度”,增高學生自尋破解的門檻,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初始率。
有人說,教師的職責不就是幫助學生降低自學的難度嗎?怎么能給懸念增設“灰度”,人為提高學生自學的門檻呢?
是的,從基本原則上看,這個指責無可厚非,但是,若放在“制作課引”這個語境里來具體分析,就不合適了。要知道,我們之所以要制作這個“課引”,不是為了只解決“銅鐘為什么會自鳴”這一個具體問題,而是要將學生引入“聲波”,甚至整個物理學領域去求知。
一個班學生有多人,興趣自然不會相同。如果將每一位學生的興趣比作大頭針,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大頭針”在空間的分布因各向異性而無規(guī)律可循。
新課程學習之前,這種“雜亂無章”很正常,而教師有一項任務就是要在一定時空里,把學生的興趣定向吸引到課程上來,這種定向吸引就好比在放著許多大頭針的桌面上,突然丟進來一塊磁鐵,大頭針就會立即“選向”。
什么東西能有這種魔力,幫助教師讓學生的興趣立即“選向”?
因而,“課引性抖音”,最重要的是“引”。
這種“引”,其目標就是要關注大多數(shù)學生的興趣,引導大多數(shù)學生的興趣。顯然,營造出“引”的難度是較大的。
什么東西才能吸引大多數(shù)學生的關注,并引導他們跟隨這種關注前往探索?
毫無疑問,這個只能是學生身邊的問題,是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明白了這個,我們再來尋找與聲波相關的奇異現(xiàn)象,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上面李教師制作的抖音,其實可以再一次改造,如提出以下一系列問題:能把藕當?shù)炎哟祮??電線為什么會嗚嗚作響?……
當然,改造后的抖音題目可以叫《魔性藕笛》《會哭的電線》……若還能潤上一點古色,當然還能再做一次穿越,把題目變?yōu)椤段涸蹫楹嗡浪赖囟⒅强阽姟贰?/p>
魏元帝是什么時候的人?那是一口什么鐘?他為何要死死地盯著?幾者結合,奇趣頻生,你不關注都扎眼,不穿越都不行。顯然,頓生的悖論,一樣具有激趣、催趣的作用。
其實,利用常見的悖論做抖音,是抖音成功的一個秘訣。
抖音平臺上是一個個的微視頻,由于篇幅有限,它不可能承載很多內容,因此,為了不斷吸引學生的關注,維護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穩(wěn)固率,一門課程,甚至一個章節(jié)都可以做出多個抖音,用于連續(xù)吸引學生的關注。顯然,這個系列抖音,就是隨著課程展開的進程而“漂流”的,所以,在信息技術支撐起課程教學時,“漂流抖音”必將成為新時期教師的助手,也必將成為教師備課的當然選項。這樣,變革教師的“備課”成了必然。
我們也知道,普及與提高是一對矛盾,依托課程教學做科學普及,是比較容易的,要提高就難了。但是,基礎教育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說白了,就是輸送可以繼續(xù)深化課程學習,甚至參與這一領域進行重大研究的潛在人才。要吸引這一類人的關注,很明顯,前面所說的那類抖音就不能勝任了。怎么辦?
必須有內容新穎、有一定深度,且制作相對精良的抖音,要涉及的主題,必然出現(xiàn)在課程的邊緣,出現(xiàn)在不同課程的交界處,出現(xiàn)在課程與生活的交接處,這就是許多課程專家都津津樂道的“課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