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混合式教學的特征,辨析了系統(tǒng)化與碎片化、正規(guī)化與娛樂化、儀式感與效率化三對矛盾的優(yōu)劣勢,并基于各自的優(yōu)劣勢提出適合混合式教學的解決思路與方法,建議教師從碎片知識系統(tǒng)化、娛樂教學合理化、混合教學有效化三個方面解決三對矛盾。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系統(tǒng)化;碎片化;娛樂化;有效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0)17-0000-05
混合式教學自形成雛形至今已近二十年,混合式教育已經從技術應用向融合策略研究逐步過渡,現階段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在適宜的學段依托科學技術開展混合式教學,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變遷。因此,在新媒體、新技術、新模式、新形式下,協(xié)調好線上與線下教學的三對矛盾格外重要。
系統(tǒng)化與碎片化矛盾
混合式教學首先面臨的是知識系統(tǒng)化與碎片化的矛盾。傳統(tǒng)教學模式課程設計具有完整的邏輯體系,學生從基本概念、原理開始學習,然后延伸至應用知識而解決問題,學生能夠系統(tǒng)地構建知識體系框架,雖然系統(tǒng)化知識不可替代,但其正遭受新時代的挑戰(zhàn)。
隨著物聯(lián)網和移動終端的高速發(fā)展,快速便捷、靈活個性的知識檢索與推送使學生們更傾向于線上學習與閱讀的方式。網絡知識類文章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碎片化。為適應廣大讀者的習慣和能力,文章往往只從某一知識點或知識點的某一方面切入,因其相對獨立而與其他知識點前后邏輯關系連結不緊密,讀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第二,精準化。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使APP直接讀取用戶信息后進行精準化推送,學生只能管中窺豹,形成“繭房”[1]式思維。第三,淺顯化。因為APP用戶類型呈現多樣化態(tài)勢,分布在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歷和不同學科背景,為了能夠被更廣大的用戶閱讀和轉發(fā),推文很難涉及本學科的深層理論。基于以上三個特點,為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線上學習模式仍然需要進一步探索。
正規(guī)化與娛樂化矛盾
第二對矛盾來自傳統(tǒng)教學正規(guī)化與網絡教學娛樂化的沖突。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逐漸被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取代,課堂教學氛圍從嚴肅、秩序化逐漸轉變?yōu)樽杂伞蕵坊?。這種現象的出現并不能預示娛樂化將成為教育的主流趨勢,對傳統(tǒng)正規(guī)化教學和網絡娛樂化教學的矛盾需要辯證思考。
首先,正規(guī)化教育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信仰,教師通過“課程思政”促進學生形成以科學為理想、以英雄為敬仰、以崇高道德為標準、以國家興盛為己任的價值觀。其次,正規(guī)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形成理性的思維模式。教師通過提問、梳理、總結、深化等方式,使學生逐步形成觀察、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理性思維。再次,正規(guī)化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力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物化表現,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有賴于在多學科整合教育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發(fā)散思維、辯證思維和縱橫思維。[2]但在當今社會形勢下,正規(guī)化教學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不能更好地吸引青少年專注學習,導致教師通過娛樂化手段過分迎合學生興趣。
娛樂化教育傾向逐漸走進教育舞臺,具有課堂參與率高、學業(yè)成績提升的優(yōu)勢,但娛樂化教學方式也具有弊端因素:第一,泛娛樂化。泛娛樂化傾向把教育附加于娛樂載體之上,把知識雜合在娛樂效果之上。以娛樂化的方式呈現教育,值得教育者審視和警惕——嫁接和雜合是否還能維持知識的本真。第二,庸俗化。因應用平臺的準入門檻低、言論相對自由,許多教育、知識類文章觀點庸俗,但因這類文章標題“博眼球”而吸引學生的關注。因心智不成熟,學生容易受到媒體的不良誘導。他們在閱讀此類文章后,往往會輕信、沉浸,甚至失去理智。庸俗化使文化逐漸失去邊界性,優(yōu)雅和通俗的界限逐漸消融。
另外,廣大學生在接受娛樂化教育的過程中,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則逐漸顯現,學生對“娛樂化教育”的閾值越來越高,網絡段子、笑點不多的實體課堂或微課不再吸引學生,學生需要“更娛樂化”的刺激才能恢復最初的學習熱情。規(guī)律的顯現導致教師不再專注于教學本身,而更加關注如何創(chuàng)造段子以滿足學生的娛樂化需求。
儀式感與效率化矛盾
第三對矛盾來自傳統(tǒng)教學儀式感和網絡教學效率化的沖突,傳統(tǒng)教學的儀式感勢必增加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敬畏與尊重,但劣勢也顯而易見:第一,因講授只有一遍,不理解的知識、沒聽到的重點“一去不復返”,這對個別學生的學習效果會造成不利影響。第二,傳統(tǒng)教學儀式感使學生自我調控能力降低,如在“聽課—寫作業(yè)—考試”的學習路徑中,學生往往失去了“我為什么要學”的思考,最終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違背了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理念的初衷。
線上學習能彌補以上不足:其一,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在線上微課學習中,學生可根據學習進度、學習能力進行播放、暫停、快進、回放,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其二,增強自主性。變傳統(tǒng)課堂的“要我學”為“我要學”,促進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同時,教師要了解線上學習存在的不足,即線上學習方式需要學生高度自律,能夠規(guī)劃學習時間、內容、進度;教師對習題作答無法給予實時反饋和講解,因互動性不足使個別學生線上學習效果欠佳。
三對矛盾的解決路徑
結合三對矛盾的解析,筆者試圖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尋找應對路徑?;旌鲜浇虒W是指一種基于網絡環(huán)境、移動終端和課堂討論相互結合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3]
1.碎片知識系統(tǒng)化
從系統(tǒng)化與碎片化的矛盾看,教師要分清在知識體系中什么知識可以碎片化,什么知識必須系統(tǒng)化,厘清關系后的教學設計可以解決這一對矛盾。在知識體系中,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必須系統(tǒng)化,而包含在邏輯體系下的知識點可以碎片化,只要進行合理化安排,就能發(fā)揮最大的價值。根據以上特點,碎片知識系統(tǒng)化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
(1)知識結構模塊化
知識結構模塊化是指根據本學科的整體教學目標任務對學習內容進行重組。[4]第一類模塊化方法是按認知過程維度進行分組,布魯姆把知識目標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六個維度,教師可以按照知識的不同維度進行模塊化分組;第二類模塊化方法是根據知識前后的邏輯關系進行分組,以筆者教授的《幼兒教師綜合訓練》為例,教師把教學內容按學前教育理論、學前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學前教育活動評價三個模塊進行重組,使教學內容前后呼應;第三類模塊化方法是根據知識類型進行分組,如理論類知識、理實一體類知識、實踐類知識。
(2)組織結構立體化
采用多元化、立體化的組織教學模式,教師應從推送時間、推送頻次和線上/線下結合模式三個方面進行統(tǒng)籌安排。推送時間的原則是及時和足時,“及時”是指教師應在開展相對應的線下教學之前及時推送線上教學內容,“足時”是指教師應為學生在線上資源推送和線下課程學習間預留足夠的時間,以便學生能夠充分學習、理解和提問。
教師根據知識模塊的內容、教學周課時及教學路徑進行推送頻次的規(guī)劃。以筆者承擔的《幼兒教師綜合訓練》為例,把14天作為一個學習周期進行線上線下的教學安排,推送頻次如下圖所示。
對混合式教學來說,梳理線上、線下內容結構尤為重要。從教學目標性質分,知識類目標適宜安排線上學習,學生觀看視頻講解后即能掌握;能力類目標適宜安排線下學習,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開展現場示范和指導。從知識難度水平分,簡單知識適宜安排線上學習,諸如學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等;難點知識安排線下學習,教師便于解釋和舉例。從教學組織形式分,口頭講授或演示的部分適宜安排線上學習,學生通過操控播放進度條進行反復學習;需要練習、討論、操作的內容適宜安排線下學習,有利于師生互動,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2.娛樂教學合理化
“泛娛樂化”傾向在物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主流媒體轉型的背景下席卷學生們的生活,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因素影響,教育娛樂化現象具有其內部的多因性和復雜性,否定和拒絕教育娛樂化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與需求,因此在教育中把控“娛樂度”是至關重要的。
(1)娛樂有界
“泛娛樂化”導致娛樂無邊界,它把對課堂意義和價值的判斷與“好玩”“有趣”直接關聯(lián),用娛樂化方式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使用娛樂手段應明確界限,如涉及法律、政治、宗教、道德等方面內容時,絕對不可娛樂化;涉及新聞、科學、經濟、教育等內容時可適當進行娛樂化包裝,界限內的娛樂化教育可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提高學生課堂“抬頭率”,界限外的娛樂化教育則使教育陷入低俗、庸俗和媚俗,弱化了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動搖了教育的信念。
(2)娛樂為輔
正確認識娛樂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使用娛樂手段的前提。教育娛樂化原則為:教育為主、娛樂為輔;知識為體、娛樂為用;娛樂服務教育、教育控制媒介。教師可采取以下策略使娛樂教學合理化:第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性質決定是否使用娛樂化手段。適宜娛樂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引入、練習和總結三個部分。娛樂化的引入環(huán)節(jié)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娛樂化的練習環(huán)節(jié)能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知識,娛樂化的結束環(huán)節(jié)能夠為學生完成課后作業(yè)提供外部動機。在知識新授環(huán)節(jié)慎重使用娛樂化方法,因為娛樂化教學會使學生過分關注是否“好笑”,而忽視了知識的嚴肅性和邏輯性。第二,不能把娛樂化誤解為庸俗化,娛樂化教學是充滿高級感的幽默,高級感幽默是人生智慧的體現,林語堂說過,最上乘幽默自然是表示“心靈的光輝與智慧的豐富”[5],高級幽默是在笑過之后還能引發(fā)思考,引領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第三,正確認識娛樂是教學手段而非目的,娛樂化教育的目標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和愉快的學習氛圍,把知識裹挾在娛樂的“炮彈”中,讓學生們愉快地接受知識。
3.混合教學有效化
迄今為止,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混合式教學方法是否有效的研究還沒有得到一致性結論,混合式教學因不同類型課程、不同教學策略和不同教學對象而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下面根據以上因素探討混合式教學有效化的實施策略。
(1)混合式教學有效化的教學策略
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傳統(tǒng)教學設計不同,它需要重新構建課程的框架,整合線上和線下所有的學習資源,使其教學環(huán)節(jié)和資源緊密結合并發(fā)揮作用。
①線上資源設計合理化。為確保線上資源能夠被學生有效使用,應遵循以下建設原則。
第一,精簡教學內容。教師在開課前確定教學目標和梳理教學內容,分別規(guī)劃線上、線下的講授框架和內容。線上教學資源建設要勇于做“減法”,講授學科最重點、最核心的教學內容;第二,精制教學素材。線上學習與面授學習的場域效應不同,在線學習的學生對視頻資料的注意力維持時間在15~20分鐘,對文字材料的注意維持時間為10~15分鐘[6],因此,要求教師在有限時間內呈現學習內容。第三,精煉配套練習。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不同,線上教學效果更需要配套練習進行精準的知識點測查,因此教師在建設單元或模塊題庫時要精煉題目,保證測查的有效性。第四,精選拓展資源。拓展資源彌補了面授教學課時容量有限的劣勢,為學生正式學習做好準備,包括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教師簡介、平臺使用說明等。
②形成線上/線下學習邏輯閉環(huán)。邏輯閉環(huán)是指線上、線下課程配合使用后能夠呈現一個單元或模塊的完整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內容,其中包括課前準備、授課、練習、答疑、討論或互動、復習、拓展和總結。邏輯閉環(huán)的要求限定了混合式教學需要具有獨特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對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進行“再設計”。[7]
③線上互動模式。常見的線上互動協(xié)作模式有在線教學平臺討論區(qū)、直播彈幕、同伴互評、協(xié)作問題解決等。研究發(fā)現,匿名參與討論能夠減少學生的壓力和恐懼感[8],但全部匿名的討論和協(xié)作并不現實,因此教師應避免“敏感類”問題,設置與課程知識相關的內容為宜。彈幕互動的主要困擾是缺乏討論深度,因其文字少和隨聽隨發(fā)的方式,導致學生缺少思考時間,難以表達深層觀點。同伴互評策略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歡,筆者在開展了一個學期的混合式教學后對學生進行小組焦點訪談,將近一半的學生建議教師多使用同伴互評策略,他們更希望通過此方式進行同伴間的互相學習。
(2)分析教學對象差異
從教學對象的學段方面來分析,研究表明成人學習者對混合式教學持開放的、積極的態(tài)度[9],以成人學習者為教學對象的混合式教學更容易被接受?;旌鲜浇虒W的學習效果取決于學生是否做好學習的能力準備,成人學習者因自身的生理條件和心理條件,更容易獲得自主學習能力、實踐管理能力和應用信息技術能力[10],他們更能夠在混合式教學中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此外,美國K12全學段[11]和印度尼西亞中專學校[12]開展的混合式教學課程同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體來說,只要學生具備混合式教學的學習能力即可實施混合式教學。
從學習風格方面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成績、態(tài)度、行為都會與學習風格相關。[13]據楊娟等人研究結果表明,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習風格傾向的學生設計適合其學習的動態(tài)學習資源與互動方式[14],如在F-S(Felder-Silverman)模型下,感知型學習者更頻繁訪問知識導圖類、理論型資源[15],在Kolb模型下,發(fā)散型學習者更喜歡小組合作,順應性的學習者傾向于依靠他人獲得信息,同化型和收斂型學習者傾向于獨立操作和反思。[16]在開始混合式教學前對學習者進行學習風格測查,教師能夠結合不同的認知類型設計課程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案與互動形式,提高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的效率。
結語
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終端的迅速發(fā)展促進了混合式教學從技術應用向融合課程的方向演變,在嘗試混合式教學探索時教師感受到了新模式的便捷,同時也意識到新模式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困難。但社會必定前行,在新媒體、新技術不斷發(fā)展的當下,混合式教學更需要教師多實踐、多反思,承擔研究與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方法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李菲,趙國權.信息繭房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泛娛樂化對策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38(12):122-125.
[2]何克抗.如何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遠大目標[J].開放教育研究.2018,24(05):11-22
[3] Nazarenko,Alla L. Blended Learning Vs Traditional Learning: What Works? (a Case Study Research)[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00:77-82.
[4]胡之騏.教學設計從碎片化到系統(tǒng)化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11): 49-51.
[5]林語堂.林語堂經典作品選(論讀書論幽默)[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08.
[6]徐雯雯.數字資源呈現形式對學習注意力的影響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7][9][10]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03):13-24.
[8]Miyazoe T,Anderson T. Anonymity in Blended Learning:Who Would Like to Be?[J].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 Society,2011(02):175-187.
[11]Staker,H.,& Horn,M.B.Classifying K-12 blended learning.(2012).Innosight Institute.
[12]Anggoro,A.,& Surjono,H.. Development of Blended Learning Model based on Student Learning Style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Lathe Machining Practice. In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CERI 2018).(2019,July),Atlantis Press.
[13][16]夏旭林,李浩君,姚露霞,等.混合式教學中學習風格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J].當代職業(yè)教育,2019(06):80-87.
[14][15]楊娟,宋曉玲,喬興媚.自主在線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行為與學習風格偏向性的關聯(lián)分析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7(10):47-54+79-80.
作者簡介:張?。?981—),北京人,女,北京城市學院教育學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教師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
基金項目:北京城市學院課題“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在《幼兒教師基本功訓練》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JYB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