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苗紅
〔摘要〕隨著特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資源教室的服務對象不再僅僅是隨班就讀學生,還包括一些有行為問題的“特殊兒童”。本文是對一名智力正常但伴有攻擊性行為的問題兒童的輔導案例,心理教師通過全面觀察分析攻擊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改變父母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實施正強化、自然懲罰等干預措施,矯正他的不良行為習慣,幫助他建立合理認知,習得社會交往技能。
〔關鍵詞〕攻擊性行為;資源教室;攻擊行為;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24-0041-03
攻擊性行為又稱侵犯行為,指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故意傷害他人的心理、身體、物品、權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厭惡等反應的行為[1]。兒童罵人、打人、故意損壞他人物品等都屬于攻擊行為[2]。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對其品德形成和個性發(fā)展乃至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都有影響[3]。因此,當發(fā)現(xiàn)兒童做出攻擊性行為,資源教師要及時進行干預。本文擬通過對一名二年級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個案研究,探尋兒童攻擊行為的矯正方法。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天天(化名),男,8歲,我校二年級學生。智力正常,各科學習成績一般。精力充沛,身體強健,情緒起伏大,容易被激怒。一年級剛入學時,因為坐不住,常常溜出教室,到門衛(wèi)室哭喊著要回家,對勸他回教室的人,用腳踢,用手打,甚至邊吐口水邊罵人。學習過程中,班主任經(jīng)常聽到其他小朋友哭訴:上課時,他用筆扎同學的后背;課間,搶同學的課外書或者玩具,伸腳絆人,有時還無緣無故地扔東西。家長的處理方法是懲罰,但頻繁的懲罰并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他變本加厲,攻擊行為愈演愈烈。于是,升入二年級不久,班主任將他領進了資源教室。
(二)研究方法
通過訪談、觀察、分析、行為干預等方法,對整個干預過程進行觀察、分析和總結,以期獲得預防和矯正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第一手資料。研究中運用的具體干預策略有認知行為改變技術[4]、社會技能訓練[5]、系統(tǒng)家庭治療[6]及強化矯正法[7]。
二、研究過程
(一)資料收集
1.訪談法。通過對天天家人的訪談,了解天天的個人成長史和家庭教育環(huán)境。天天是個早產(chǎn)兒,出生后在醫(yī)院保溫箱待了25天,平衡能力較差。媽媽、爺爺和奶奶對他十分寵溺,做錯了事也舍不得責備他。爸爸是建筑工人,經(jīng)常變更工作地點,很少過問孩子的教育問題,但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孩子犯錯后會狠狠打一頓以示教訓。
通過與科任老師訪談,了解天天在學校的表現(xiàn)。開學第一個月,天天常常在校門口大哭大鬧,現(xiàn)在這一行為有所好轉。在班主任的課堂上表現(xiàn)得較乖;在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上不時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尤其是在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時,攻擊次數(shù)明顯增多;一旦受到老師批評就打人,不聽老師的勸導,人際關系差,沒有同學愿意跟他一起玩。
2.行為觀察。運用ABC行為觀察法,聯(lián)合科任老師,對天天在校期間的攻擊性行為進行記錄和調查(表1),觀察記錄持續(xù)了三周(表2)。
某天上午天天就有4次攻擊行為,根據(jù)觀察,他在校期間幾乎每天都有攻擊性行為,最多一天有12次。
如表2所示,天天這幾周的攻擊性行為十分頻繁,以攻擊他人為主,這導致他和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
(二)原因分析
根據(jù)訪談和觀察收集到的資料,經(jīng)過整理和分析,發(fā)現(xiàn)天天的攻擊性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個人因素。天天是早產(chǎn)兒,大多數(shù)早產(chǎn)兒神經(jīng)功能失調問題比較明顯,神經(jīng)興奮與抑制難控制,自控力差。另外,他的認知有偏差,容易將情境中不明晰的信息當成具有挑戰(zhàn)意味的信息,不能理解或者誤解信息本身的意義,攻擊性行為一觸即發(fā)。
2.家庭因素。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媽媽的寵溺使得天天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按自己的意愿來。爸爸的暴力懲罰本身就是一種攻擊性行為,起到了不好的示范作用。爸爸經(jīng)常和媽媽爭吵,在爭吵過程中,天天學會了語言侮辱和動作攻擊。
3.學校因素。天天的攻擊行為導致同學們有意無意的疏遠,正常交往受阻。老師對此也沒有專業(yè)且有效的辦法,因而造成惡性循環(huán),他的攻擊行為愈演愈烈。
(三)矯正方案的制定和實施
1.矯正目標。在資源教室召開研判會,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一方面,采用個體行為療法和家庭干預相結合的方法,矯正天天的不合理認知,減少他的攻擊行為;同時強化和懲罰并用,教天天學會和別人友好相處。另一方面,心理教師與天天的父母探討家庭教養(yǎng)態(tài)度、教育方式等對孩子的影響,引導他們有意識地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2.矯正過程
(1)建構合理認知
個體對誘發(fā)攻擊性行為的歸因不同,將影響攻擊性行為的產(chǎn)生和強度。我們運用認知行為療法,矯正天天的認知偏差,消除他的負面情緒。在天天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后,班主任可以在任何時間將他帶到資源教室,心理教師把每次發(fā)生的攻擊性事件作為矯正他不合理認知的契機。我們了解事情的起因,還原當時的情景,運用角色扮演、討論、榜樣示范等方法再現(xiàn)當時的場景,幫助天天矯正不合理認知。在干預的過程中,天天從一開始的不認同、逃離資源教室,到后來慢慢靜下心來反思自己,讓自己情緒的小怪獸不再一觸即發(fā)。
(2)學習正確交往
天天在人際交往、情感表達、參與討論等諸多社會交往活動中都表現(xiàn)出了很多問題。對此,一方面,科任老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人際交往指導,多開展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鼓勵天天參與活動,促進他和同學的交流。另一方面,經(jīng)過學校和家長同意,每周三下午第三節(jié)都是天天的個訓課。在資源教室,天天一點點學習如何理解他人的觀點、如何交流;學習運用深呼吸、講笑話、大笑等方法轉移負面情緒,或當生氣時,馬上進入沉默狀態(tài),以此來控制情緒;學習拒絕、解釋,學習如何消除誤會、保持友誼;學習寬容和理解,學習分享和合作。同時,班主任將天天在資源教室習得的技能泛化到各種日常情境中,根據(jù)他出現(xiàn)的問題對他進行強化訓練,并鼓勵其他學生和天天交朋友。
(3)改善教養(yǎng)方式
利用家長學校,我們幫助家長認識到攻擊性行為的危害,引導家長積極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在研判會上,我們告訴天天的爸爸不能對孩子采用暴力的教育手段,暴力教育不僅會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本身就是錯誤的示范行為,容易讓孩子形成“拳頭能解決一切問題”的錯誤觀念。告訴媽媽不能溺愛孩子,長此以往會讓孩子的利己排他行為滋長,導致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和人際交往困難;盡量少給孩子買刀、槍、劍之類的玩具;關注孩子收看的電視節(jié)目,不接觸有暴力畫面的視頻、游戲等。
(4)消除攻擊行為
注意轉移。針對天天平衡力較差、感統(tǒng)失調的現(xiàn)狀,我們一方面在資源教室對他進行感統(tǒng)訓練,訓練他單腳站、閉眼站、貓爬等動作;另一方面,在體育課上讓他參與競技活動,如打乒乓球、踢足球,引導他通過運動方式轉移注意,為情緒找到合適的宣泄口。
正向行為支持。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注、被表揚,我們通過訪談,了解到天天在表現(xiàn)好時最想得到的獎勵,于是約定一個時段沒有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立即給予他表揚和強化物。例如,得到老師的口頭肯定和稱贊,打電話給家長進行表揚,成為某項活動的領導人物,得到喜歡的五角星、繪本等;并在家長的支持下,共同制定計劃,用代幣制的矯治方式,循序漸進,減少天天的攻擊性行為。
行為導圖分析。當天天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家長、教師態(tài)度一致,指出錯誤,進行批評。另外,家長和老師一起運用“行為導圖”幫助天天減少攻擊行為。例如,利用“后果導圖”干預行為后果,指出不當之處并教給方法;利用復雜的“行為導圖”實施前事控制,讓他學會反思自己的不當行為,尋找應對方法。如圖1。
三、結果與討論
天天的攻擊性行為經(jīng)過系統(tǒng)訓練得到了有效矯正,次數(shù)下降到一個月一次,有時甚至一次都沒有。因為疫情,我們度過了一個超長寒假。返校第一周,我們通過行為觀察記錄表對天天的行為進行記錄,大家欣喜地發(fā)現(xiàn),他的攻擊性行為呈現(xiàn)零星偶發(fā),遇到問題基本能恰當?shù)亟鉀Q。
全員參與。最初,天天的攻擊性行為引起了該班學生家長的恐慌,家長們曾一度要求校長給自己的孩子換班或者讓天天轉學,說天天的行為影響了班級的正常教學秩序。我們向家長們說明了情況,得到了大家的諒解;學校領導也很重視此事;在各科老師和天天父母的配合下,對天天的行為矯正得以順利進行。
及時表揚。天天的攻擊性行為減少了,老師們經(jīng)常表揚和鼓勵他;保安師傅見到他,會夸他“現(xiàn)在是大孩子了,乖多了”;校長也經(jīng)常來資源教室,詢問他的學習,或和他一起玩沙盤;同學們課間也愿意和他一起玩了。這些都是對他的正強化。
參考文獻
[1]陳云英.智力落后——心理教育康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羅媛.父母沖突對子女攻擊性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
[3]馮觀富,王大延,陳東升.兒童偏差行為的輔導與治療[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3.
[4]姚俊.重度智障兒童攻擊性行為矯正個案研究 [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1(1):14-18.
[5]龍婉君.中度智障兒童問題行為矯正個案研究 [J].新課程,2014(7):144-146.
[6]邊玉芳.歸因方式影響攻擊性行為——歸因特點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22):32-33.
[7]楊玲,郭瑾瑾,曹華,杜琴琴.應對方式在大學生童年創(chuàng)傷與攻擊行為關系中的作用機制[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9,7(10):614-619.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浙光小學錢東校區(qū),紹興,312000)
編輯/于 洪 終校/劉永勝